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48分)‎ ‎1. 《三字经》说“周辙东,王纲堕”。此句反映的信息是 A. 周朝统治中心往东转移 B.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 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 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答案】B ‎【解析】“周辙东”说明这一时期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王纲堕”说明此时原有的统治秩序走向崩溃,即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故B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的主要思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不是君主权威发生动摇、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排除CD。‎ ‎2. 下列有关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评价,正确的 ‎①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继承和发展,①错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不是郡县制,②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与分封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③正确;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④正确,故选D。‎ ‎3. 避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了 A. 宰相有职无权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 尚书省地位下降 ‎【答案】B ‎【解析】根据“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可知,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这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而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 - 13 -‎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 ‎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①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②材料信息“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 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③“故委中正铨第等级”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④反映的是隋时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B正确。‎ ‎5. 古代希腊人认为: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 设立公民大会 B. 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答案】C ‎【解析】根据“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根据所学,克利斯提尼改革中对于某些别有企图的政治精英人物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结合所学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分析解答。‎ ‎6. 古罗马在立法过程中对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 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D. 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A - 13 -‎ ‎【解析】根据“对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可以看出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BD都是罗马法在形成和发展中所注重的,但不符合“对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排除;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法律,奴隶的处境没有改善,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7. 要想成为英国首相上台执政,需要的经历依序应该是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个人所在党内竞选获胜 ‎ ‎③所在党参加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  ④正式出任首相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A ‎【解析】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可知,要想成为英国首相上台执政,首先要个人所在党内竞选获胜,成为党内领袖;然后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经过英国国王任命和授权后,组成责任内阁,正式出任首相。需要的经历依序应该是②→③→①→④,故选A。‎ ‎8.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制定了《凡尔赛和约》。但是,此和约却没有得到国会参众两院的批准,结果美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据此可知美国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答案】D ‎【解析】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并不高于立法权,故A错误;材料只能表明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制约,没有材料印证总统是由国会选举产生,而且美国的总统并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的,故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美国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材料无法表明国会权力至高无上,故C错误;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制定了《凡尔赛和约》。但是,此和约却没有得到国会参众两院的批准”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体制,立法、司法和行政分权制衡,国会、法院、总统相互制约,不能说“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9.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13 -‎ A. 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 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C.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 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错误,因为议会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已经建立。C错误,因为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对选民和宪法负责。D错误,因为德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它受到了皇帝的制约。而B正确,因为法国为议会制国家,总统的权力受到了议会的制约,故本题选B。‎ ‎10. 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完全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C ‎【解析】“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冲击了“夷夏”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完全破坏”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思考。‎ ‎11. 钱穆先生针对太平天国曾说过:“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B - 13 -‎ ‎【解析】根据“想推行均田制度”,均田制度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项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与“想推行均田制度”无关,AC两项排除;《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项错误。‎ ‎12.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制度层。人们开始思索中国为什么落后。这种思索说明:‎ A.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促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答案】D ‎【解析】根据“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人们开始思索中国为什么落后”,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正确;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排除A;《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 ‎13. 虽然革命失败了,国家成为了“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D.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辛亥革命成为“空壳”,即表面上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实际上却没有资产阶级的内涵。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故不是“空壳”,排除AC两项;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民族主义即推翻清王朝满洲贵族的统治已经实现,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并未真正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宪法,但很快就被袁世凯废除而成为一纸空文,中华民国是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二者虽成“空壳”但仍成为辛亥革命成果的象征,故选D。‎ ‎14.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打倒偶像和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 自强与求富 B. 进化与革新 C. 改良与革命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D - 13 -‎ ‎【解析】打倒偶像体现出追求民主,启蒙体现出宣传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并没有倡导进化与革新,排除B项错;改良与革命为清末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方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点睛:注意题干中“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时间概念,这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步:第一步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步从理论到实践;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其中“第二步”是指:‎ 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B ‎【解析】由空想到科学是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是指巴黎公社革命,由理想到现实的标志是指十月革命的胜利,故“第二步”是指巴黎公社的建立,B正确,排除AC;D是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排除。‎ ‎16. 20世纪以前,人类的近代化历程被称为资本主义化。这一格局被打破开始于:‎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二月革命”的爆发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早期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故只有十月革命的胜利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即突破了资本主义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是理论的宣言,没有打破“资本主义化”格局,A错误;B只是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没有打破“资本主义化”格局,B错误;“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王朝之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C错误。‎ ‎1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两次转移的标志性会议是指:‎ ‎①八七会议 ②遵义会议 ‎③中国共产党“七大”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决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工业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①④正确,故选B;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没有转移党的工作重心,排除②;中共七大决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没有转移党的工作重心,排除③;故选B。‎ - 13 -‎ ‎18. 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由原来的“八年抗战”改称作“十四年抗战”。这种更改的主要原因是:‎ A. 历史观和阶级立场的变化 B.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C. 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 D. 历史研究立足点的变化 ‎【答案】C ‎..................‎ ‎19. 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 B. 政协已完成民主建国的使命 C.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效果 D. 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的召开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会议代行人大职责,《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全国人大制度的确立,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D正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在1956年底结束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20. 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A. 两岸直接“三通” B. “一个中国”原则 C. 经济密切合作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联系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故选B;ACD不符合“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排除。‎ ‎21.‎ - 13 -‎ ‎ 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是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华沙条约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C ‎22. 我们把新中国外交总结为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一大片”;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后“一个点”。其中,80年代以后的“一个点”是指:‎ A. 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外交 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外交 D. 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外交 ‎【答案】B ‎【解析】80年代以后,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可总结为 “一个点”,B正确;A体现的是“一边倒”,排除;CD不符合我国外交的史实,排除。‎ ‎23. 杜鲁门主义发表后,苏联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A. 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 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 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D.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依据“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冷战”正式开始,故B项正确;A不能说明“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原因,排除;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美国称霸世界,C错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排除D。‎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A,抓住材料的主旨是问苏联指出杜鲁门主义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原因,A不能反映出原因。‎ ‎24. 二战后,对两极格局构成冲击的因素包括 - 13 -‎ ‎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中国的复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自60年代起,各种新的政治力量崛起,这种格局受到很大冲击,所谓新的政治力量就包括了题目中提到的四种,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9分,26题21分,27题12分,共52分)‎ ‎25.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 13 -‎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 ‎(2)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优”在何处,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最大创举”,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 ‎(3)第一小问“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基本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13 -‎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答案】(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掺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 ‎(2)材料二《南京条约》;‎ 材料三《马关条约》;‎ 材料四《辛丑条约》。‎ ‎(3)材料二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材料四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交部等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解析】(1)根据“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结合所学可知,“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 结合所学,回答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行径即可,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掺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 ‎(2)材料二,根据“割香港岛给英国”可知是《南京条约》;‎ 材料三,根据“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可知是《马关条约》;‎ - 13 -‎ 材料四,根据“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可知是《辛丑条约》。‎ ‎(3)通过《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通过《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7. 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材料三 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指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 ‎ ‎【答案】(1)原因:二战结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势力膨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对立。‎ ‎(2)含义: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表现:西欧、日本重新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强大。‎ ‎(3)反映: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1)结合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变化及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回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见为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第二小问结合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回答。‎ ‎(3)外交新规“美国需要世界”正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 - 13 -‎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 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