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希特勒)对莱茵区的突然行动还起了使以往一向敌对的‘元首’和‘领袖’言归于好的作用。……墨索里尼对此深表感激。”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行动表示“感激”主要是因为( ) A. 希特勒的行动转移了国联的注意力 B. 德国和意大利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C. 希特勒的行动使其与国联彻底决裂 D. 德国的扩张行为彻底打破了凡尔赛体系 【答案】A 【解析】 1936年德军开进来因不设防区,这一行动吸引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国联的注意,转移了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局势的关注,客观上配合了意大利的侵略行径,因此引起了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行动表示“感激”,故A项正确;此时意大利并没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B错误;C中彻底决裂说法错误;D中彻底打破说法错误。 2. 二次大战后,南北朝鲜的分裂是由于 A. 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的结果 22 / 22 B.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规定 C. 南北朝鲜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D.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进驻朝鲜的分界线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追究南北朝鲜分裂的根源,朝鲜半岛分裂的是二战后美苏对朝鲜半岛实行分区进驻造成的,美军进驻南朝鲜,在其支持下成立了资本主义国家韩国,北部由苏军进驻,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这时日本已经被赶跑,A不对,两个国家成立后,才造成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再次确立了这种分裂状态,所以B、C两项都不是南北朝鲜分裂的原因而是结果,答案为D。 考点:朝鲜战争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较高水平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要注意哪项是分裂的原因,哪些项是分裂的结果。 3. 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1914年俄军攻势 【答案】A 【解析】 22 / 22 “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见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其中关键的战役就是马恩河战役,本题选择A选项。B、C选项都发生在此之后,D选项也在此之后。 4.4.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他所说的“敌人”主要是 A.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D. 第三世界 【答案】B 【解析】 朝鲜战争的结果是美国在东亚实行霸权主义的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场战役中也被打破。但美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美国至今都不会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因此克拉克始终将中国看成是个具有威胁性的“敌人”。故ACD三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B。 5. 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 2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的纵容政策。而①项说法明显错误,此时的德国已经退出国联。据此,排除含①的ABC三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联及其运作 6.6.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国未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 ①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②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③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④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的是凡尔登战役,排除④,马恩河战役促使协约国和同盟国进入持久战阶段,次战役宣布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也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A正确。 22 / 22 7.7.1918年3月,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因素不包括( ) A. 战争带来的困苦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 德国急于跳出两线作战的泥潭 D. 美国参战 【答案】D 【解析】 美国参战不是苏俄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主要原因,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因素主要是新生苏维埃政权建立,战争该俄国带来困苦,以及德国方面想急于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排除A、B和C,选择D正确。 8.8.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22 /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不是单纯的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而是对日宣战,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大事件,选项D错在不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9.9.一战前,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的影响不包括 A. 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 B. 作战范围突破了陆地的限制 C. 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 D. 军国主义浪潮弥漫整个欧洲 【答案】D 【解析】 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不仅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作战范围也不断扩大,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战前,军国主义在欧洲国家蔓延,并不是研制武器的结果,属于思想的影响,故D错误,符合题意。 10.10.在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 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家经济濒于崩溃 22 / 22 D. 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答案】D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可知,对于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同盟国一直处于两线作战,A正确;“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可知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B正确;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家经济濒于崩溃,故C正确,排除A、B和C。 11.11.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 英国 B. 苏联 C. 日本 D. 德国 【答案】B 【解析】 22 / 22 依据材料信息“20世纪40年代”、“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结合所学可知是指苏联,故选B;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对英国、日本、德国实行控制,不符合“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故排除ACD。 12.12.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 A. 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B. 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 C. 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D. 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出的应是国联的开创性、探索性以及经验和教训,“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组织”“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说明了其开创性、探索新的是特点,“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反映了其对后世的影响,均与题干中“理解不准确”不合,故A、B、C项排除;“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体现的是是国联的实质,与题干信息不符,是理解的不准确,故D项正确。 13.13.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B. 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22 / 22 C. 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 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选B;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B;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是对于欧洲的经济援助和支持,而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故排除C;D项明显错误,故可排除。 14.14.下列关于“冷战”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是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B. 不采取军事方面的政策措施 C. 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 D. 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与动荡 【答案】B 【解析】 冷战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在军事上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对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冷战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表现,A正确;冷战原因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C正确;冷战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和动荡不安,D正确。 点睛:战是美苏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2 / 22 15.1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变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独霸地位 B.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C. 缓和列强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 D. 力争取得同英国海军相等的制海权 【答案】C 【解析】 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是为了缓和日美英之间尚未解决的矛盾,以及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排除。 16.16.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被称为《枫丹白露文件》的文件中强调:“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它反映了英国( ) A. 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以便控制欧洲 B. 对德国政策发生变化及其保守性 C. 防止德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22 / 22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对于德国的制裁,显然是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以便控制欧洲,A正确;英国对德国政策并没有变化,仍然是制裁,B错误;防止德国东山再起,C错误;英国目的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是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D错误。 17.17.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回击”的措施是( ) A. 实施马歇尔计划 B. 建立经互会 C. 建立“北约”组织 D.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B 【解析】 美国对西欧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并向东欧国家渗透,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以回击马歇尔计划,B正确;A是美国扶持西欧经济措施;C和D属于军事组织。 点睛: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18.18.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以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英日同盟,参加了四国同盟,其主要原因是 A. 一战后退出了在亚洲争霸的角逐 B. 英国在东亚地区的争霸对手发生了改变 C. 一战结束后英日矛盾居次要地位 22 / 22 D. 英国实力减退外交上跟随美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与日本结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日本抗衡德国和俄国,从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一战后,日本的大肆扩张,影响了英国在亚太地区的权益,因此华盛顿会议以四国同盟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故选B。 考点:《四国条约》 点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拆散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争霸的障碍。 19.19.一战后,法国成为欧洲最担心安全问题的国家之一,它四处寻找盟友,在与英美缔结防御条约的努力失败之后,转向与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盟。法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建立欧洲霸权 B. 对付苏联 C. 防御德国 D. 与英国争夺中欧 【答案】C 【解析】 22 / 22 法德一直是历史宿敌,法国主动与英美缔结防御条约的努力失败之后,转向与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盟,显然是联合他国共同对抗德国,C正确;法国此时欧洲霸权已经丧失,A错误;法国直接目的是对抗德国,B错误;与英国争夺中欧不是法国直接目的,D错误。 20.20.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认为:“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 A. 英国 B. 苏联 C. 日本 D. 德国 【答案】B 【解析】 “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等字眼体现的是美国要对苏联发动冷战,所以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苏联而非英国、日本和德国等选项,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70分) 21.21.阅读材料: 材料一 22 / 22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强烈希望得到国家的保护,推行保护关税政策,保证就业,保持社会地位的稳定性。(注:德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小资产阶级占全部人口的40%以上。包括小企业主、小商人、农民(中、小农)、中下层官吏、职员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 1930年,德国魏玛政府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增加群众捐税75000万马克,同年6月,政府又征收人头税……同年12月,又征收其他群众捐税,使人民群众增加了8亿马克的负担…… 1932年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在《致民族呼吁书》中说:“……共和制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它们本身最终被取消的时候来到了!” 材料二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影响下,“社会主义”在德国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有很大影响。纳粹党1919年初建立时取名“德国工人党”,1920年改名“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对“民族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民族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民族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民族社会主义。” 纳粹党负责宣传的戈培尔写道:“选民的绝大多数始终是愚蠢、粗鲁、盲目的。他们很容易被蛊惑者和政客所蒙骗。”纳粹党提出的一份备忘录强调“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最高原则是社会主义”,“要求提供充分的工作岗位;使在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能过富裕的生活;保障工作和赢利(基本上让无产者得到产业)”;“保护中等阶层”,“限制垄断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希特勒认为,要使德国强大,还要消灭犹太人等劣等民族,用“刀和剑”建立一个大帝国…… 22 / 22 1928年,希特勒在修改《25点纲领》中的“反资本主义”部分时对垄断资本家私下说,“党坚持私有财产的原则”。希特勒多次向大资本家保证,绝不触犯私有财产和企业家的主权。据估计,1930—1932年间德国垄断资本对纳粹党的资助达7000万—9000万马克。 材料三 1930年9月13日进行国会选举,希特勒首先把党内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派往农村和中小城市,去争取对现状不满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立即举行各种群众集会、演讲会、青年集会、火炬游行等活动,到处散发传单,张贴广告。据记载,在1930年9月的竞选活动中,纳粹党举行了3.4万次竞选大会,有2000—3000名在纳粹党演说学校培养的演说家,其中有1000名专门为竞选训练的宣传家登台表演。 1932年7月31日国会举行选举,希特勒纳粹党获得选票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内部解决危机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评价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纳粹党赢得选举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认识。 【答案】(1)小资产阶级强要求改变现状,期望政府维护自身利益。魏玛政府推行对人民加重捐税政策。希特勒要求改变共和制度、重组政府。 22 / 22 (2)观点:打着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招牌欺骗、获取选票。维护私有制度或没有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利用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吸引选民;对群众的许诺停留在资产阶级福利制度水平;维护德国垄断资本,并得到资本家的大力支持;民族主义就是种族屠杀、侵略扩张。 (3)原因: 魏玛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应对危机政策失误,人民不满;宣传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欺骗赢得选民主体——小资产阶级的选票;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赢得大资产阶级支持;纳粹党组织严密,效率高;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竞选活动;德国其他政党失策;魏玛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机制不完善。认识:德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机制,赋予了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纳粹党靠欺骗赢得选举,说明魏玛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机制具有局限性;小资产阶级过多关注自己的利益,不成熟,容易被欺骗。 【解析】 (1)本题依据材料一“德国小资产阶级强烈希望得到国家的保护……德国魏玛政府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增加群众捐税……共和制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小资产阶级、魏玛政府、希特勒三方面概括德国内部解决危机的主张。 (2)本题依据材料二“民族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民族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欺骗获取选票、维护私有制度、对群众的许诺、维护德国垄断资本、种族屠杀、侵略扩张等方面评价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 22 / 22 (3)本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魏玛政府政策失误、纳粹党欺骗选民、大资产阶级支持等方面分析纳粹党赢得选举的原因。再从纳粹党组织严密、其他政党失策、魏玛共和国民主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回答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认识。 22.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 ——“贝尔福宣言”(1917年) 材料二 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尽快结束,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本计划第三部分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应于委任统治国武装部队撤退完毕后两个月在巴勒斯坦成立,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1947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实际上是英国实行的什么政策?一战后列强在此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与前者有何不同?其实质是什么? (2)从材料二看,阿拉伯属地与犹太人属地哪个面积大?该决定有何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分而治之”政策;委任统治;更具隐蔽性;殖民统治。 22 / 22 (2)犹太人属地面积大。阿拉伯人对决议不满,很快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阿以冲突长期存在。 (3)一战期间英国殖民势力衰退,企图以此加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二战后美苏排挤英国在此地区的势力,迫于压力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分而治之”政策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委任统治回答;第三小问显然是隐蔽性更强;第四小问从殖民统治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本计划第三部分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可知是犹太人属地面积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阿拉伯人对决议不满,很快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一战期间英国殖民势力衰退,企图以此加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以及二战后美苏排挤英国在此地区的势力”等角度思考回答。 23.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征兵海报。当时巴黎街头到处可见征兵的海报。法国人约翰就在这时参军了。 材料二 亨利、科勒和约翰都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下列分别是他们对战争的一段回忆: 22 / 22 亨利:很多战争场面我不愿再回忆。这次战役(凡尔登)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 科勒:我们这场战役(索姆河)规模比你们那场还要大,伤亡人数比你们多了一倍。人死得太容易了,仅战争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了6万多人!真惨啊! 约翰:马恩河战役死的人也不少啊。战斗只有短短的5天,双方共伤亡34万多人,平均一天也超过6万人了。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飞机作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法国人约翰最有可能去欧洲的哪条战线?作战的对手是谁?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哪些战线?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及图片反映了战争的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 (4)试分析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西线。对手:德军。东线和南线。 (2)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 (3)新式武器有飞机、毒气弹、潜艇、坦克等。 (4)①战争规模改变,带来了战争的升级。②战争范围扩大。③战争危害更加残酷。 【解析】 22 / 22 (1)依据材料一法国和英国在西线对抗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东、西和南线回答即可。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回答。 (3)结合所学从飞机、毒气弹、潜艇、坦克等回答。 (4)结合所学从武器对于战争规模、战争范围、战争危害以及影响等回答。 24.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材料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材料三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22 / 22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了苏联与美国的什么意图? (2)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概括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答案】(1)材料一表明苏联要扩张势力范围;材料二表明美国要攫取世界霸权地位。 (2)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想攫取世界霸权,而苏联也想扩展势力范围,于是双方发生矛盾;苏联是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被美国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障碍;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对立。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归纳苏联是为了扩张领土;依据材料二“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说明是称霸世界。 (2)依据材料一、二、三和四分别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对立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 25.25.《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三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请回答: 22 / 22 (1)你认为他们三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他们三人犯了什么共同的错误?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正确认识《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答案】(1)不正确。他们仅看到且夸大了《洛迦诺公约》的积极影响,而未看到该公约的消极影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积极: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为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消极:公约的缔结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的政治、军事条款也被逐渐废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认识、理解能力和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观点,即肯定了《洛迦诺公约》的积极影响。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到这些言论有失偏颇,即未看到《洛迦诺公约》的局限性;第(2)问只要围绕公约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来回答即可。 22 / 2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