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4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 四、世界现代史 4.12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一、选择题 ‎1.(2010·江苏连云港模拟,17)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 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解析:A、B两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不符合十月革命。C、D两项都是目的,但只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才能退出战争,所以D项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 答案:D ‎2.(2009·北京海淀模拟,17)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第一个新纪元是指对俄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答案:B ‎3.(2010·北京文综,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材料主张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但是又充分肯定了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B两项都是错误的,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C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D ‎4.(2010·福建福州模拟,19)“‎ 6‎ ‎ ‎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 解析: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苏俄,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答案:B ‎5.(2010·湖南益阳文综,23)‎ 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 于 (  )‎ A.1918~1920年 B.1921~1924年 C.1925~1936年 D.1985~1991年 解析:排队购买食品说明还存在着商品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交换,实行实物配给制,不会出现图中的情景。‎ 答案:A ‎6.(2010·山东潍坊一模,1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B ‎7.(2010·苏北四市调研,17)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  )‎ 6‎ ‎ ‎ ‎ ‎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 ‎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经分析可以归纳为二战前苏联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此题考查的是苏联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④表格中无从体现。‎ 答案:A ‎8.(2010·江苏宿迁模拟,20)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  )‎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解析:违背群众意愿的做法肯定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C ‎9.(2009·江苏,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6‎ ‎ ‎ 斯大林体制适应了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现实,在某一时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它的弊端也是明显的,比如,不能调动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忽视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得不到纠正等。因此,A、B、C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D ‎10.(2010·广东潮州模拟,18)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解析:从题意中可以直接排除A、D两项,而B项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 答案:C ‎11.(2009·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 答案:C ‎12.(2009·宁夏银川模拟,30)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抓住苏联的基本国情,最终把苏联改垮了。”“把苏联改垮”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冲破了斯大林体制,他改革的问题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不一样,关键点在于他的改革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2009·广东珠海模拟,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 6‎ ‎ ‎ 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种植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 年 份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国民经济增长率 ‎3.2‎ ‎2.8‎ ‎2.4‎ ‎-4‎ 材料四 伟垣主编的《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一书认为: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它使消费市场的供给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这种经济状况对苏联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注意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1)问由于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荒,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第(2)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二人的主观目的是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但客观上都没有做到;第(3)问考查改革失败的恶果,苏联的各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 ‎(2)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都失败了。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 ‎(3)经济改革失败迫使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经济大滑坡使苏联的民族矛盾、政治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解体局面的发生。‎ ‎14.(2009·浙江杭州,4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苏俄—‎ 6‎ ‎ ‎ 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价值。‎ 材料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主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                    ——列宁 材料二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镰刀、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旗杆顶上随着寒风慢慢落下。19时40分,一面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上空。——摘自《现代化的进程与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而进行的探索。各自的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什么重要教训?‎ 答案:(1)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等。结果使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2)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重要教训:①物质文明建设教训:应处理好计划与市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关系等。②政治文明建设的教训: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处理好民族关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等。‎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