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单元提升练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单元提升练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 社会主义的兴起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单元提升练 北 师大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5 小题,共计 50 分) 1.(2016·广东韶关摸底)“与中国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等相类 似……它是一种批判现实的思想力量,是人们的理想寄托,有助于推动人们改变现实不 合理的社会。”这种描述最有可能是( ) A.空想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进化理论 D.启蒙思想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对未来 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是无法实现的,这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基础,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2016·豫晋冀质检)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 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 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解析 材料“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说明工人 斗争的重要性,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3.(2016·全国名校联盟)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公告中指出:“你们将创立真正代 表人民的机构,能找到永远不以主子自居的代表人。”这反映了公社委员会( ) A.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 B.极力推行直接民主制 C.实行了人民监督制度 D.坚持人民公仆的宗旨 解析 材料“真正代表人民的机构,能找到永远不以主子自居的代表人”反映公社委员会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2016·山西高三联考)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 反攻。其根本原因是( ) A.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B.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C.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D.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解析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尚未达到推翻资产阶 级统治的力量,是不能抵抗反动政府反攻的根本原因,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5.(2016·山西晋中名校联合)俄罗斯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 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巴枯宁认为巴黎公社( ) A.缺少有效的和统一的政权管理 B.缺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而最终失败 C.没有工人参加而缺乏群众基础 D.没有采取维护人民利益的革命措施 答案 A 6.(2017·湖南雅礼中学模拟)1917 年 3 月 10 日(俄历 2 月 25 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 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一 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上述情况说 明当时俄国( ) A.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 D.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 解析 从材料时间“1917 年 3 月”可知,题干反映了俄国二月革命,其斗争对象是沙皇, 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7.(2016·山东济宁模拟)“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 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 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解析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 的局面结束。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这与材料中“提出把夺取政权和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相符,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8.(2016·云南检测)《列·托洛茨基自传》中写道“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消除人类躁 狂精神病周期性发作的悲剧,并为人类最高的文明奠定基础”。材料中的“基础”奠定 于( ) A.推翻了沙皇专制 B.二月革命的胜利 C.十月革命的成功 D.《四月提纲》的提出 解析 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基础,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9.(2016·全国名校联盟)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 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材料中的“它”( ) A.见证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B.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C.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 D.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 解析 据材料“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可知,它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故 A 项正确;雅典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故 B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内民族平等 的保证,故 C 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0.(2016·山西康杰中学模拟)下表为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 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人名额构成,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委员 中共 1 3 29 1 2 6 非中共 0 3 27 0 9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立 B.体现了各党派、各阶层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 C.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D.政府领导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基础上产生 解析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立”与材料“1949 年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人名额构成”相符,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1.(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解析 1956 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该部宪法 是 1954 年宪法,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 1953 年。 答案 B 12.(2017·四川凉山调研)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 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治决定婚 姻,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正 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3.(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 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就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故 A、C 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是这一时期民主建设的突出成 就,故 B 项正确;文革结束就已经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4.(2017·河南郑州模拟)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 的重建和健全。1981 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 A.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 年,全 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 和健全”相符,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5.(2016·辽宁锦州模拟)下图为 1959 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 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解析 从材料中对中国新政权的称呼可知 A 项错误;尽管两岸敌对,但是台湾当局依然认 为自己是中国的代表,仍坚持一个中国,故 B 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两岸和解的信息, D 项中“放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 答案 B 16.(2016·全国名校联盟)有学者说:“‘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 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此“模式”( ) 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 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河 C.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 D.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 解析 “一国两制”是在和平统一思想逐步深化和成熟的基础上形成,故 A 项错误;“多 体”共存早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 出”可知,“一国两制”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故 C 项正确;“一国两制”首先针对 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7.(2017·山东聊城模拟)1953 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 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B 18.(2016·黑龙江大庆模拟)下表是 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 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 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 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 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 年 苏丹、几内亚 1957 年 斯里兰卡 1960 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 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则,与材料中“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相符,故①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初,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与材料中“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 家”不符,故②错误;依据材料中建交国家都是“亚非国家”,故③正确;1961 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1955~1960 年与中国 建交国家”不符,故④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9.(2016·广东惠州四模)1955 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 29 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 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 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 A.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解析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化,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修正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 B 项错误;1955 年求同存异方针提出时正是北约 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美苏冷战对峙格局正式确立的时期,故 C 项错误;求同存异 方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0.(2016·江西八校联考)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说:“从某种角 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 了同台北的关系。”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苏关系恶化,造成新中国的三年经济困难 C.新中国迎来了外交新局面 D.中美两国结束对抗,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 外交方针,故 A 项错误;中苏关系在 20 世纪 50 年代恶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中美、中日关系改善,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故 C 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 197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1.(2016·山西晋中名校联合)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 被非法剥夺了 20 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美国等国家提出的“双重代表权”的提案破产。 这实质上反映出( ) A.国际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B.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C.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结束 D.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 解析 当时世界国际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 A 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越 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的结果,故 B 项正确;中美两国仍然处在敌对状态,故 C 项错误; 中国仍然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2.(2017·广东汕头调研)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 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 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孤立中国的政策 C.美国认为美中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D.美国希望瓦解中苏同盟关系 解析 根据“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 这些步骤”可知,美国要结束孤立中国政策,改善与中国关系,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3.(2016·陕西渭南统考)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 2 反映 的外交关系与图 1 的不同在于( )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C.加强友好磋商 D.结伴而不结盟 解析 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相比,《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际是中苏结盟,故 A 项错 误;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属于图 1 与图 2 反映的 外交关系的相同点,故 B 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宣言》都 是在友好磋商的基础上签署的,故 C 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是中苏结盟, 上海合作组织开创的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关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4.(2016·云南曲靖模拟)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 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 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③“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④“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 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沉着应付、 韬光养晦”就是该方针的一种体现,故①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冷战”的 两极对峙格局即将解体,我们适时提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以创造有 利于我们的国际环境,故②正确;“韬光养晦”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 自己,故③错误;“有所作为”指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 ④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5.(2017·湖南湘西自治州调研)1952 年 4 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 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 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解析 周恩来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区别不同国家的“不是国家的阶级属 性”,说明他这一思想突破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界限,故 A 项正确;建国初我们 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 B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在 1953 年提出, 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外交思想尚未成为外交指导 原则,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2016·甘肃天水调研)(20 分)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对独立和民主的孜 孜以求,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牺牲的巨大代价,终于换来了当代民主、富强、文明的新局 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 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 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近三十年——却很鲜明地表现 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多年外 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 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 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得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 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持什么观点?结合“最近三十年”的具 体史实,说明“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取得的 成就,并分析其特点。(8 分) (3)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6 分) 答案 (1)观点:他认为中国具体的政治在退化,但国民的民族、民主精神在进步,应予 以肯定。民族主义:随着满清腐朽统治的日益暴露,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中华民族的民 族精神日益增强;经过辛亥革命,中国人民推翻了满洲贵族的统治,打击了列强在华的侵 略势力。民主主义: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逐渐传入,追求民主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主 要潮流;经过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想日益深 入人心。 (2)成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中国近 现代的民主之路漫长、艰难而曲折;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级、各民族共 同努力的结果。 (3)近代:政治上、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中国人 民的革命;经济上,中国贫困落后,民主政治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政治上,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为民主政 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7.(2017·海南海口质检)(18 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 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 年 2 月 21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 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 20 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 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 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 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 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 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 50 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 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80 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 的原因。(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 (1)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 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 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 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 (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 发点。 28.(2017·福建南平模拟)(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 提取反映两幅图片历史变化的一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图 1 体现了中苏友好关系,图 2 体现了中苏关系恶化;第二小问,可以 结合 50 年代初中苏关系的史实和 50 年代后期中苏恶化的史实进行说明。 答案 示例:信息:中苏关系从友好到恶化。 说明: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结盟。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 态的分歧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中苏关系变化。(评分说明:信息赋分:只答出 其中一幅图片的信息,给 1~2 分;答出历史变化的信息,给 3~4 分。说明赋分:仅罗列 史实,给 1~2 分;能运用史实说明、表述逻辑基本清晰,给 3~5 分;能运用史实说明、 表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给 6~8 分。从其它角度答题,符合题意的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