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半学期高一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A ‎【解析】‎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鼎”在当时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因此“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商周时期。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至少应追溯到”的要求,排除B、C、D项。‎ ‎2.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甘肃省嘉峪关地区”可知此地区(西北地区)已使用犁耕技术进行农业生产,B项正确。由两幅壁画可知,魏晋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仍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重大突破,A项错误。 “北魏均田制”在题干和图片中未体现,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甘肃省嘉峪关地区的农耕情况,并不能体现曲辕犁是否出现的情况,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3.‎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4.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恢复 C. 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 而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5.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 千耦其耘式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自耕农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贫者多佃之”“ 所得各居其半”,可以看出是租佃式经营。 租佃,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又称谷物分成制。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A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B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C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租佃制 ‎6.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B.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故选B。‎ ‎7.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C选项符合题意;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即水排,是在东汉时由杜诗发明,而汉武帝是在西汉时期,A选项排除;汉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超过民营手工业,B选项排除;铁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C选项排除。‎ ‎8. 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 A. 青瓷 B. 唐三彩 C. 粉彩瓷器 D. 釉下彩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学生需熟知雍正帝时期中国传统粉彩瓷达到创造顶峰,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详解】‎ ‎9.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 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 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 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 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说明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选B项;中国古代主要的农事活动是农耕,排除A项;春秋战国起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基本定型,排除C项;材料中的雇佣关系只是个案,排除D项。‎ ‎10.《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 C.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C正确。街鼓废除不能说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作用问题,故B排除。材料反映宋代坊市制度已经崩溃,不是城市管理更加严格,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 ‎11.宋朝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兴衰表明 A.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政府试图大力推行纸币,但是以失败告终,还是把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表明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遭受挫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府只是最终认可了由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民间贸易并未突破官府的限制;B选项错误,这只是支付手段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的停滞;D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未削弱,而是日益强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 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 小农经济日渐解体 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国外生产的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导致“弃土布而不用”的现象。根据所学可知,这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出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外国洋布的挤压,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棉纺织业彻底衰败,因为材料看不出全国的整体形势,只能体现出当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棉纺织业受到,机器大生产的冲击,没有体现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 ‎1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鸿章努力将开平煤矿的产品出口税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以上减为一钱,降低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成本,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少税务负担与加强管理无关,B项错误;减少开平煤矿的税收压力不等于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也没能保证中国煤矿业的稳健发展,CD两项错误。‎ ‎14.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有: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 2、5、7、42 B. 5、7、42、2 C. 7、42、5、2 D.‎ ‎ 42、7、5、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这与清朝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创办一批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因此兵工厂应该是最多的,D项符合题意,ABC都可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详解】‎ ‎15.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 创业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 ‎1759‎ ‎500620000‎ ‎557622‎ A. 迈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D. 推动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故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末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近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可知,1920年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大大壮大,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所在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13--1920”,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6.对如图所示民族企业所占比重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 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支持 C.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下降,结合“1912年”、“1921年”和所学内容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列强由于一战爆发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排除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B;1912年清政府已经宣告结束,排除C。故选D。‎ ‎17.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 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C. 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 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可见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盘剥,故选择B项正确。材料中未见“实业救国”政策,A项错误。未见利润,C项错误。D项忽略了国内军阀的盘剥,故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名师点睛】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自身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三座大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局长期动荡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8.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 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 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 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 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首先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项正确。全面控制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故A项不正确;这些经济建设布局的改变并不能缓解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不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1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19年和1937年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造成这两个时期下滑的共同原因是 A. 国民政府的大规模搜刮 B. 国共内战导致的经济发展困难 C.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外国的侵略加剧打击了民族企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可知,1919年后由于西方列强结束一战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37年由于日本侵华的影响,对民族工业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故D项正确。1919年还没有成立国民政府,也没有国共内战,故AB项错误。C项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了,不符合材料时间,故排除。‎ ‎【详解】‎ ‎20.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发行法币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C. 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使货币需求大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1945年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量是1941年的30多倍,1947年增发货币5606亿元,滥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A正确,BCD史实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陷入绝境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是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广州十三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2)目的:宣示国力的政治目的为主。‎ 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联系;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 ‎(3)不同:①背景不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清朝时面临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和西方殖民势力对沿海的侵扰。‎ ‎②政策不同:宋代支持、鼓励海上贸易;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③影响不同:宋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清代海禁政策影响人民生计,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评价,朝贡贸易的原因、目的及其影响,宋朝和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关键词“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得出交通发达,“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可得出范围广泛,“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可得出政府设机构管理,“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可得出与社会环境有关;第二小问运用全球史观从中外文明交往的角度评价。‎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关键词“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揭示目的;根据材料二关键词“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揭示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角度揭示原因。‎ ‎(3)根据材料三关键词“广州十三行、海禁、此事实大错”和材料一关键词“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政策、影响等三个角度比较回答。‎ 点睛: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给我们 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图 ‎ ‎(1)请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 ‎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 ‎——宁欣 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 材料三 1876 年,唐廷枢在唐山开平考察建立煤矿的可行性后,向李鸿章报告,“欲使开平之煤大行,……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李鸿章让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筹备工作, 并派律海关道黎兆棠和前天津道丁寿昌会同督办。唐廷枢拟定的《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规定,开平矿务局按照官督商办的方式组织,额定资本 100万两,各厂矿司事在股东中遴选,产品“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取用”。1881 年,开平煤矿投产。由李鸿章奏准,开平生产的煤每吨征收税银由六钱七分二厘改为一钱,“以恤华商而敌洋煤”。1886 年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 1888 年又将该路修筑至大沽。开平煤矿产量逐年增加,1889 年已达到 24.7 万吨,并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80 年代结束时,天津市场上的洋煤从原来的将近 20 万吨,降至仅 ‎ ‎120 余吨。 ‎ ‎(3)结合所学概括开平煤矿创办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指出开平煤矿创办后所起的作用。‎ ‎【答案】(1)趋势:总体上升;(1分)但中间也有波折;拐点在17世纪(写出此任意一点皆可。‎ 因素:国家是否统一;社会是否稳定;农业技术的改进,粮食产量的提高是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完善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对外交往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和睦都是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之一。‎ ‎(2)表现: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市格局所取代;从城市分布看:开始向近海转移;从城市规模看: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从城市中心看:出现有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从城市人口构成看: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宋以后新兴的文学艺术——元曲、杂剧、小说、曲艺、戏剧,多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写出其中任意3个角度,并说明清楚即可得分。思路:材料中可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答。) ‎ 总之,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城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 ‎(3)条件:唐廷枢的前期考察和规划;唐胥等铁路的修建;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清政府政策支持;‎ 作用:有利于解决洋务派军事工业的燃料困难;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从图中看出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也有波折现象。在17世纪以后人口大幅度增长;第二小问,回答人口变化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战争、民族关系等多方面考虑,尤其是经济方面,国家赋税政策、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技术等都是影响因素。‎ ‎(2)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注意寻找回答问题的角度。从材料中可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即可答。最后注意总结,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 ‎ ‎(3)第一小问有利条件注意从材料中总结,第一句看出唐廷枢对开平煤矿进行了前期考察和规划;材料中提及铁路修建;材料第二句能够得出官督商办的方式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二小问总结作用,从实际来看煤矿开办有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燃料困难问题,从影响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同时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1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10‎ ‎86‎ ‎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8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经济:中国逐渐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上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发展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官办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3)帝国主义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解析】‎ ‎【详解】(1)据“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并结合所学可判断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阐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由此说明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据表格内容可知,1895—1913年间,商办企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上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所占比重下降;外资企业虽然数目不是最多,但资本雄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分别进行作答即可。商办企业的发展主要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自然经济瓦解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有关。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比重下降主要和洋务运动破产、官办企业高潮退却有关;外资企业的发展主要和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有关。‎ ‎(3)据“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日本的侵略掠夺、战争的破坏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等。‎ ‎ ‎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 ‎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