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 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 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 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 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B 选项是一种消极的 态度,与材料不符;C 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 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3.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出现了题中的现象,这说明,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故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B说法中的“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朝的思想文化状况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然后再结合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4.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 点睛: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 5.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引向一个目的,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美德,叫作正义,这个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说明 A. 雅典城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 B. 雅典城邦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 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 D. 雅典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6. 在公元前9至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主义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7. 作家马克·D·阿让松是热情鼓吹政府对贸易放任自流有经济好处的鼻祖。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下列思想与其一致的是 A.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 B.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 【答案】A 【解析】 由“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可知,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A项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这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材料反映的自由放任思想有一致之处,故A项正确;B项意为:治国方略中最要紧的是,首先必须要禁止工商业中追求华丽奢侈品牟利之风,如此,才能使民无所游食而务农,这是强调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引导,体现重农抑商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意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是儒家强调道德对统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意为: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这是主张赏罚分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点睛:材料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8. 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A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属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B项中的“现代”说法错误;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C项错误;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的经典力学 点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9.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 君主立宪的观点 B. 革命权利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一信息可知,布拉德肖已经提出了社会契约的理念,据此可直接选出答案C。ABC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可排除。 10.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 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 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 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康有为所处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而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势头好,再加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民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所以也就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根源”,往往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相同;两次运动的目的、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是不能解释根源的。其余CD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及要求不符合。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 【名师点睛】本题材料比较简单,设问平和,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有参考答案来看,似乎材料信息并没有完全用到,建议平时备考复习时加强对“孔子不同命运的根源”这部分试题考生解题技巧的培养,特别是如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1.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 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 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 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 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答案】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思想主张。 12.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 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 B. 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 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 D. 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答案】D 【解析】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机构,但“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晚清近代化进程实在是步履维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均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理衙门的官员并非低人一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 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 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讲到“开明的士大夫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这促使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到的变革,即思想和制度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A。B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C项说法是错误的。 14.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1793年后的法国废除了君主制,材料“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说明人民掌握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正确。法国没有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故A项错误。B项是1789—1792年法国的政体,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法国民主政体的特点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是材料时间“1793年”,同时正确理解“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的含义。 15.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名师点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本题较好地契合了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周年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 16.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 材料“大跃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反映的变化说明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发展,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排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故C项错误。 17. 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时间提示“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可见这一时期是在北洋军阀时期,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的时期,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此排除后选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18.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19.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 魏源、洪仁玕 B. 洪仁玕、康有为 C. 康有为、孙中山 D. 孙中山、陈独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体现出吸收外来文化来改造、创新中国的原有文化;材料“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体现出彻底否定、反对中国的固有文化。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主张学习外来的军事科技等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与引文的第一个观点不符,排除A.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的思想均符合引文的第一个观点,但引文的第二个观点仅资产阶级激进派符合,故BC错误,D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20. 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A. 实行土地私有 B. 实行土地国有 C. 实行集体耕作 D. 实行个体耕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孙中山也认为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涨价归公国民共享。因此B符合题意。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并非分配土地给农民,而是出租的方式进行经营,土地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而不是个体私有制,更不是进行集体耕作,因此排除AC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1.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22.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23. 温家宝曾提出,中国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科技成就中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 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B. 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C. 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 实施希望工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指的是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或是中国人在科学方面的首创。根据所学可知只有袁隆平的农业科技方面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体现了这一点,A符合题意;BC两项美苏都走在我们前列;D不属于科技创新。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农业科技 24.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战争不断,政治黑暗不平等,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开始寻求新精神寄托,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故答案选C。AD是现代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B是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国家林业局网站《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摘自曹明德《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李景源等《论生态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7—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其对人类自身的解放作用。 (3)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与材料二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核心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影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思想根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表现及其作用:①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②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③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3)变化: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转变为关注未来与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解析】(1)核心理念:根据“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影响:根据“人类应当尊崇自然” 结合所学得出: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思想根源:根据“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得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表现及其作用:根据“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7—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其对人类自身的解放作用”,联系所学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进行回答。 (3)变化:根据“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并与材料二进行比较得出: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转变为关注未来与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 )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点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常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要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能力。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受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 【名师点睛】对历史事件的启示类试题,往往是通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行概括论证,从而“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本题关于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启示,就是借助对清末街道管理改革的反思,加深考生对改革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遭遇的困难,可以得出对于改革困难性和复杂性的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对于认识评价当前中国的改革以及改革实践措施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一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答案二论题:科技的进步与钟表的演变 阐述: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的计时工具普遍使用日冕,依靠自然现象来作判断。文艺复兴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钟表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但价格昂贵使钟表并未普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化生产使钟表价格下降,得到普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钟表精确度大大提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出现,功能增多。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钟表的演变,使钟表得以普及,精确度提高,功能增强。 【解析】【答案参考】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说明(如答案参考)。也可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的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等信息说明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天文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原子物理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名师点睛】观点评述题通常是给出材料或观点,选择一种观点或对某一观点从某一角度进行论证,属于开放型问答题。解答观点类历史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点要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第二要多角度有逻辑地论证。可以按对内、对外、主要、次要、材料、教材等顺序;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思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具体的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第四语言表达要通顺准确、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更能反映其特点,论题根据材料提炼,没有事先设定。根据材料信息,本题提炼的信息有:科技成果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钟表功能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确定科技成果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的论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科技成果对钟表功能变化的作用以及联系所学,从科技革命对钟表功能的影响来论证。确定钟表功能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的,可以从表格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对钟表功能提出的多样化的要求来论证。也可综合以上内容,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论题并进行论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