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辽宁本溪高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这些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满足战争的需要 C. 提高生活品质 D. 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爵”代表的是官职,“鼎”代表的是权力的象征,“箭头”表示与军事战争有关,说明古代青铜器的技术成果都与人与人有密切的关系,D正确。青铜器的成果体现不出人与自然的关系,A错误;满足战争的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作用,B错误;提高生活品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C错误。 2.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A. 生产力的逐渐提高 B. 神本到民本的演变 C. 统治思想日益成熟 D. 儒家思想已经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的信息可知商朝人注重神权,“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说明周人注重民的特点,体现出商周时期由神本到民本的演变,B正确;材料中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生产力的逐渐提高,A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思想意识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思想日益成熟,C错误;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产生,D错误。 - 19 - 3.据睡虎地秦简记载,盗采桑叶即使价值不满一钱也要给以服劳役三十天的处罚。更有甚者,《吕氏春秋》记载:公元前518年,楚国边邑卑梁的女子和吴国女子争桑,引起了两国之间的战争。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A. 各国普遍法律严酷 B. 丝织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 阶级矛盾趋于尖锐 D. 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盗采桑叶即使价值不满一钱也要给以服劳役三十天的处罚”“争桑,引起了两国之间的战争”体现出丝织业的地位的重要性,B正确;各国普遍法律严酷说法绝对,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丝织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能体现出阶级矛盾趋于尖锐,C错误;材料的理由不足以说明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频繁,D错误。 4.商鞅曾说:“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据记载,秦律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耕牛、铁质农具、种子和宅地权利。为增加农业人口,招“徕三晋之民”至秦国境内垦荒。材料表明: A. 秦统治者对农业极度重视 B. 秦律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C. 秦律制定结合了自身的特点 D. 秦律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商鞅的意思是立法要符合国情,秦“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秦国境内垦荒”都体现出法律制定结合本国实际的特点,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统治者对于农业的极度重视,A错误;材料说明制定法律的特点,不能体现出民本的思想,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秦律对于后世的影响,D错误。 - 19 - 5.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A. 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 容易影响科举制度的公平 C. 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 强化了唐朝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的做法显然会因为一些人的观点影响到科举制按照名次录取的做法,这样会直接影响科举制的公平性,B正确;材料中现象说明科举制存在的弊端,不是完善,A错误;材料中“通榜”的做法不是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C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问题,不是说科举制强化了唐朝君主专制制度,D错误。 6.汉武帝时期,一些官员鉴于战国时期诸侯大夫专擅“山泽之利“,导致独霸一方,并认为“鼓金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极力主张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表明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 A. 稳定社会秩序 B. 巩固中央集权 C. 增加财政收入 D. 抑制豪强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说明统治者认为盐铁私营会导致诸侯势力的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显然张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稳定社会秩序不符合“盐铁官营”政策的主旨,A错误;增加财政收入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抑制豪强势力的势力,D错误。 7.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19 -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实现了家国同构,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宗法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A项排除;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非沿袭了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排除;三公九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的体现,与宗族观念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朝和汉初政治制度还受到宗法制的影响,但秦汉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8.许倬云在《汉坚实唐宏大宋稳定》一文中写到:“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这里强调的“中国还能重新站起来”的因素是: A. 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 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D. 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 【答案】C 【解析】 汉族受到外族入侵,并没有因此别完全征服,主要是汉族文化的强大。C正确;A是从民族心理分析;B是政治体制分析;D是从土地面积分析,均不是主要因素。 9.宋代租佃制盛行,农民往往与土地所有者缔结契约,依契约分收成。为适应这一变化,一种城乡分开、有产户无产户区分的新的户籍制度在北宋前期形成。这表明北宋时: A. 自耕小农衰退 B. 契约精神形成 - 19 - C. 政策适时调整 D. 农民依附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租佃制,地主和佃农签订租佃契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并由此导致新的户籍制度的形成,这体现出北宋政策的适时调整,C正确;材料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是按照契约分成,并不是说明契约精神的形成,B错误;材料中做法是政策的调整,并不是说明农民的人身依附松弛,故D项错误。 10.汉代对于新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力度很大,效果明显。据史书记载:汉章帝时,“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反映了: A. 牛耕广泛普及,影响农业发展 B. 医疗条件低下,抗灾能力较弱 C. 政府救灾不力,流亡农民普遍 D. 商人哄抬物价,农民生活困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说明因为牛因为生病导致垦田减少,粮食价格上涨,出现人流亡现象,体现出牛耕广泛普及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A正确;材料中不是说明医疗条件低下以及抗灾能力的问题,B和C项错误;材料中价格上涨的因素是牛耕的问题,而不是商人哄抬物价,D错误。 11.光绪十三年(1887)在山东牛庄,土纱每包(300斤)售价银87两,而洋纱只售57两。这意味着: A. 中国纱质量较高 B. 中国纱供不应求 C. 洋纱竞争力较强 D. 洋纱遭受了抵制 【答案】C - 19 -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土纱每包(300斤)售价银87两,而洋纱只售57两”,说明洋纱售价低于土纱,体现出当时洋纱在中国市场竞争力较强,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中国纱质量较高,A错误;材料中只是比较土纱和洋纱的价格,不能说明中国纱供不应求,B错误;此时洋纱并没有遭到国人的抵制,D错误。 12.(英)贝斯福在参观了金陵制造局后写道:“中国总办和官吏们似乎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机器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品。他们正在大量制造一种小炮,只能发射一磅重的炮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国营企业的通病 B. 外国技术的限制 C. 工人素质的低下 D. 封建管理的落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无用的军需品”说明洋务运动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上的落后性,D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官督商办企业,A错误;材料中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问题,不是外国技术的限制,也不是工人素质低下导致,故B和C项错误。 13.下表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 时间 地点 企业 原因 1868 上海 耶松船厂 反对工头克扣工资 1883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反对延长劳动时间 1912 汉口 俄商砖茶厂 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 1915 上海、长沙 码头、日资企业 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6 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 - 19 - 天津(北京等地工人支援) 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织“工团”领导斗争) 这反映出: A. 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逐渐走向自觉 B. 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C. 民族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中工人斗争最初是“反对工头克扣工资”“反对延长劳动时间”,体现出的是自发的行为,“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反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体现出的工人斗争走向了自发维护主权意识阶段,A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工人的主权意识,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B错误;材料表格不仅仅是民族矛盾的问题,C错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D错误。 14.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要警惕“民族自决”之类的口号,提出以“文化集团”来替代“民族”的划分,“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这一主张: A. 国家现实政治需要的产物 B. 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特征 C. 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结果 D. 民族融合推动的学术争鸣 【答案】A 【解析】 - 19 -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是日本侵华时期,材料中学者提出“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以及“出以“文化集团”来替代“民族”的划分”的说法,显然是抗日战争现实的需要,A正确;材料中不是说明提倡狭隘民族主义,B错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是指甲午战争之后,此时属于高涨时期,C错误;材料不是论述民族融合推动的学术争鸣的问题,D错误。 15.下图是1960和1962年全国大中型施工项目数据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 调整政策效果明显 B. 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C. 左倾错误有所蔓延 D. 工业发展遭受重挫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针对1958年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的调整,表格显示1962年和1960年相比,全国大中型施工项目以及基建项目逐渐减少,体现出国家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说明国民经济调整的效果明显,A正确;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是1959和1960年左右,B错误;表格显示此时中央政策是调整经济,C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对国民经济机构的调整,不是说工业发展遭受重挫,D错误。 16.1987年与1985年相比,国家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筹集的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从23.4%上升到68.8%。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 民间建设资金增加 C. 国家管理模式转变 D. 对外开放规模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从1984 - 19 - 年国家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改革国有企业。“国家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筹集的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从23.4%上升到68.8%。”说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逐渐转向宏观调控与市场结合管理模式,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管理模式的变化,不是说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A错误;民间建设资金增加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旨,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对内改革的信息,不是对外开放,D错误。 17.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 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B.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 减轻农民、农村负担 D. 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体现出国家对于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视,B正确;家庭承包责任制此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A错误;减轻农民、农村负担不是材料中政策的直接目的,C错误;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政策是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D错误。 18.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停止炮击金门。这意味着: A. 开始放弃武力统一 B. 中美建交出现契机 C. 中国统一方针转变 D. 寻求国共再次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1979年,大陆对台湾是实行炮击的政策,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意味着中国统一方针转变,C正确;采取和平统一的方针,不意味着放弃武力统一,A错误;中美建交出现契机是1972年,此时中美已经建交,B错误;寻求国共再次合作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 19 - 19.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都要登上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 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 彰显权力制衡精神 D. 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认真解读和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根据材料古代雅典官员任职前,首先要在宰牲祭供的石头上宣誓,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接受将受立一金像的惩罚,之后还要到卫城再次宣誓,由此,可以判断是强调官员公正廉洁,B正确。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0.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A.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罗马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只有在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体现了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正义,故B项正确;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A项不对;罗马法只适用于自由民,广大奴隶被排除在外,C项不对;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自然法思想,D项不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 19 - 21.在欧文看来,尽管工人对资本家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但把“人间地狱”变成地上天堂,不能靠愤怒,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从而争取舆论。材料说明欧文为实现其理想选择 A. 革命道路 B. 改良道路 C. 空想道路 D. 科学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从而争取舆论”信息说明欧文反对暴力革命,实行改良的措施,B正确;革命道路是欧文反对的策略,A错误;空想道路和科学的道路显然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C和D项错误。 22.《新全球通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表明 A. 工人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B. 工人运动直到俄国革命时才取得胜利 C. 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成功的必要途径 D. 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批评是斗争的有效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可知,工人运动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A正确;俄国革命之前已经有工人运动的胜利,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成功的必要途径,C错误;材料是说工人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不是说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批评是斗争的有效方式,D错误。 - 19 - 2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这表明当时的俄国: A. 人民政治意识较强,关注时事 B. 临时政府统治不善,更迭频繁 C. 无产阶级斗争不断,革命兴起 D. 沙皇政府不甘失败,大肆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和所学可知此时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俄国的政权,材料中“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说明临时政府统治不善,更迭频繁,B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人民政治意识较强,关注时事,A错误;此时是二月革命之后,并不是无产阶级斗争不断,革命兴起,C错误;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政府,D错误。 24.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A. 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 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 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 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美苏在马歇尔计划不要态度说明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C正确;A中决绝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可任选一题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9 -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入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面对这股奢靡之风,明中叶松江人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他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还说“余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而进行自我夸耀的表现。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等 材料二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财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豪华,也为意大利人开辟了东方贸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 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编自范广寅《丈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1)特点:逾越社会限制,崇尚奢侈消费。 背景: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市镇大量兴起;主张奢华消费的观念和言论的带动;重节俭的传统观念在江南地区因受冲击而淡化;商人及商业整体社会地位地下。 欧洲:①发达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产生。②人文主义思潮对天主教会禁欲观的冲击。③人们追求虚荣和展示经济实力的消费心理。④十字军东征增加了财富积累。⑤古代东方奢侈消费的影响。 (2)刺激市场,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畸形消费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解析】 【详解】(1 - 19 - )特点:依据材料一“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以及材料二“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可知此时东西方都逾越社会限制,崇尚奢侈消费。背景:明朝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可知是商品经济繁荣以及市镇大量兴起;依据材料一“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可知是主张奢华消费的观念和言论的带动;依据“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可知重节俭的传统观念在江南地区因受冲击而淡化;依据“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而进行自我夸耀的表现”可知商人及商业整体社会地位地下。 欧洲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也为意大利人开辟了东方贸易的道路”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发达的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产生。依据所学可知是人文主义思潮对天主教会禁欲观的冲击。依据材料二“。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可知人们追求虚荣和展示经济实力的消费心理。依据材料二“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财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可知十字军东征增加了财富积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东方奢侈消费的影响等其他答案。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和所学从刺激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对于整个社会风气产生消极影响、畸形消费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以及对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等综合思考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 年份 1870 1913 1950 1973 1987 德国 5 50 30 64 80 日本 19 18 15 46 31 英国 104 78 57 67 81 - 19 - 美国 100 100 100 100 100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提炼表中的某一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土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结合材料的表格信息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中表格“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的信息可以从“二次革命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取观点,第二小问阐释依据表格中信息以美国的生产指数为标准,德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而英国发展的速度明显滞后与其他三国,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 19 - ——据《元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恢复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答案】(1)科举制长期停废;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元仁宗长期受儒学、汉文化熏陶;巩固统治、澄清吏治的需要。 (2)实质是使用中原统治思想巩固统治的措施。 对于提高官员素质、改善吏治有一定作用;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因取士规模很小,导致其作用有限。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可知科举制长期停废;依据材料“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可知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依据材料“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可知元仁宗长期受儒学、汉文化熏陶;结合所学可知恢复科举制可以巩固统治以及澄清吏治的需要。 (2)依据材料“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可知恢复科举制的实质是使用中原统治思想巩固统治的措施。依据材料“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的信息和所学从提高官员素质、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因取士规模很小,导致其作用有限等角度进行评价。 【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19 -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今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日本关东军和苏、蒙军的一场局部战争,史称“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904——1905年的军事较量和苏联三十年代后期的政治气候,使得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趾高气扬,以海拉尔为大本营,挑起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二十余万人,大炮五百余门,飞机九百余架,死伤六万余人。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损耗了54000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结果惨遭失败,被迫改变其“北进计划”,停战讲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罕战争的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门罕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战的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苏联的“肃反”运动(或大清洗);德日结成法西斯轴心国;北进计划,侵略苏联。 (2)影响: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中国:牵制了日寇的军事力量,客观上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1904——1905年的军事较量”和所学可知是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依据材料“苏联三十年代后期的政治气候”和所学可知是苏联的“肃反”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德日结成法西斯轴心国;依据材料“被迫改变其“北进计划””可知北进计划,侵略苏联。 (2)影响:依据材料“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损耗了54000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结果惨遭失败”和所学可知从苏联方面避免了两线作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方面怎是牵制了日寇的军事力量以及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点睛】选做题的答题要求一般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早年,范旭东到日本读书,一个日本校长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 他毕业回国时,国内仍用传统方法生产和使用氯化钠远低于国际水平的粗盐,有西方人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而且食盐运销由官商合伙垄断。为了对抗弊政,活跃经济,他立志复兴中国的盐业,1915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制造出国产精盐。 一战时期,英商乘机将纯碱价抬高数倍,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针对这种情况,范旭东于1916年创办了永利化学公司碱厂,并支持侯德榜等人改良制碱法,取得重大成就,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 - 19 - 在1922年,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 抗战爆发后,他将大部分机器设备转移到西南地区,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生产盐、碱、硫酸、硝酸等产品。 ——根据《范旭东传》整理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旭东为近代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1)创办近代企业,改进传统产业,活跃了经济,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支持科学研究,促进了近代中国化学科研的发展;重视革新技术,突破外企限制;抗战时改制,生产重要的军事原料,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贡献。 (2)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的驱使;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经营思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1915年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制造出国产精盐”和所学可知范旭东创办近代企业,改进传统产业,活跃了经济,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依据材料“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可知支持科学研究,促进了近代中国化学科研的发展;依据材料“范旭东于1916年创办了永利化学公司碱厂,并支持侯德榜等人改良制碱法,取得重大成就,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可知重视革新技术,突破外企限制;依据材料“抗战爆发后,他将大部分机器设备转移到西南地区,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生产盐、碱、硫酸、硝酸等产品”可知是抗战时改制,生产重要的军事原料,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贡献。 (2)依据材料“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此言,刺激了他的一生”和所学可知是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的驱使;结合19世纪晚期历史可知是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依据材料“并支持侯德榜等人改良制碱法,取得重大成就,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和所学可知是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经营思路。 - 19 -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