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六 逐步走向整体的近代世界课件(160张)
主题 ( 十三 ) 主题 ( 十四 ) 主题 ( 十二 ) 目 录 ONTENTS C 4 专题跟踪检测 ( 六 ) 模块二 近代史 专题六 逐步走向整体的近代世界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 . 新航路的开辟 (1) 背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国家出现 “ 寻金热 ” ;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 过程: 1487 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1497—1498 年,达 · 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 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1519—1522 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 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开始走向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 概况 ① 荷兰: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通过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在美洲、非洲、亚洲广占殖民地。 17 世纪凭借强大的商船队,成为 “ 海上马车夫 ” 。 ② 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 18 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 “ 日不落帝国 ” 。 (2) 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世界市场的确立和最终形成 —— 两次工业革命 1 . 工业革命 (1) 兴起: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 “ 珍妮纺纱机 ” ,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到 1840 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 标志: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 “ 蒸汽时代 ” 。 (3) 影响 ① 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 “ 蒸汽时代 ”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② 阶级结构:社会上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③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美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④ 经济结构: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兴起: 19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 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信、化学和钢铁工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 “ 电气时代 ” 来临。 (3) 影响 ① 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 “ 电气时代 ” ,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② 世界市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主题考向探究 / 找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挖掘认知的深度 1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 “ 日不落帝国 ” 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学科 素养 时空观念: 16 - 18 世纪的欧洲。 历史解释: 16 - 18 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的数量急剧增加,说明了什么。 思维 脉图 解析: 奴隶贸易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A 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符, B 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奴隶贸易对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影响, C 项错误;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 D 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 ( 二 ) 延展知识的长度 2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Ⅱ ) 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 D 项符合题意; 17 、 18 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 A 项错误;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考向 ( 三 ) 拓展教材的宽度 3 . (2016· 高考海南卷 ) 据研究,从 1760 年到 1850 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磅增加到 3.66 亿磅,增长了 180 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 .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磅增加到 3.66 亿磅,增长了 180 多倍 ” ,可知英国国内原料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只有依靠海外市场,故 C 项正确; 14 、 15 世纪,在早期的手工工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故 A 项错误;英国从 18 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19 世纪中期完成,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故 B 项错误; D 项表述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 C 考向 ( 四 ) 转换思维的角度 4 . (2014· 高考浙江卷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 尽管有这些 ( 关税 ) 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 …… 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 ” ; “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析: 对题干材料含义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信息 “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 …… 资本集中 ”“ 开创了世界历史 …… 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 集中体现了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 B 项正确; A 、 D 两项并不是材料所阐述的本质问题; C 项只是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中一个方面的影响,没有说明材料实质。 答案: B 5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 难辞其咎 ” 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 D 对:由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独立后没有像美国一样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殖民统治。拉丁美洲曾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宗主国是封建国家,因此它们的殖民统治也采取封建生产方式,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虽普遍取得民族独立,但没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A 错:殖民者在美洲奴役掠夺土著居民,属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共同的遭遇。 B 错:材料所述史实跟建立殖民统治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 C 错:进行大量移民属于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统治的共同点,不能揭示出拉丁美洲发展停滞的原因。 答案: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反应 时段 标志性事件 主导国家 手段 时段 态度 标志性事件 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 葡、西 资本原始积累 明清 拒绝接纳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反应 不断拓展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荷、西、法、英 资本原始积累 1840 年以后 被迫开放和学习 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 商品输出 1860 年以后 主动学习 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德、英、法 资本输出 1945 - 1949 年 和 “ 文化 大革命 ” 期间 封闭自守 四年内战、十年 “ 文化大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反应 体系的深化与完善 第三次科技革 命、经济 区域集 团组织 的成立、 世界贸 易组织 的成立 发达国家 资本全球扩张 1978 年以来 积极融入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1 年加入 APEC 、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 (WTO)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 3 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 40 杜卡特出售,此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 A .新航路开辟后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材料中最早走上新航路开辟道路的葡萄牙与印度的贸易加强,故选 A 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能凸显葡萄牙的优势地位,排除 B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不能凸显葡萄牙的优势地位,排除 C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不能凸显葡萄牙的优势地位,排除 D 项。 答案: A 2 . 1565 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形成了繁荣的 “ 太平洋丝绸之路 ”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 ) A .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 .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 .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 A 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 ”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D 项应为鸦片战争后,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二 ) 深化认知 代表 项目 中国 西方 政治 明清时期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逐渐走上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农耕文明时代 殖民扩张,大力开辟国际市场;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代表 项目 中国 西方 思想 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具有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潮影响有限 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缺少实验理性及创造性 近代科学诞生,科技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外交 闭关锁国,丧失融入世界大潮的契机 积极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3 .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 《 几何原理 》 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说明了当时 ( ) A .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 B .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 .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D .早期启蒙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解析: A 项表述与题目中 “ 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 《 几何原理 》 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 ” 相符,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4 . 18 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 “ 始因 ” 或 “ 造物主 ” 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 A .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 .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 .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 材料 “ 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 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故选 D 项;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是在 16 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思想,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的是洛克的分权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王权的信息,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4) 和谐关爱意识。人类应互相关爱,与自然和谐相处。 (5) 国际竞争意识。在世界分成国家、民族、地区的组织结构下,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5 . “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 ( 葡萄牙首都 ) 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 ” 这说明 ( ) A .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B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C . “ 地理大发现 ” 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D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据材料中 “ 里斯本 ( 葡萄牙首都 ) 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 ”“ 引起上流社会关注 ”“ 个人化纹章的瓷器 ” 表明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 .著名文人爱特生说, 17 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马克思说, 1662 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 “ 茶被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 ” 。上述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 .商业革命发挥的效应 B .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C .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D .出现西学东渐的潮流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并引发了商业革命,不同国家、地区的物品相互交流,这也为中国瓷器、茶叶出口欧洲创造了条件,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 洲时间 传入中 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 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 世纪末 17 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 世纪 20 年代 17 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A. 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 .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 . 17 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 .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 洲时间 传入中 国时间 产量 花生 巴西 16 世纪初 16 世纪 30 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 年 16 、 17 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解析: 由表格信息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些物种的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 B 项; “ 部分物种 ” 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排除 A 项; 17 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排除 C 项;仅有中国产量世界第一,不能直接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也有可能是种植面积大的原因,排除 D 项。 答案: B 2 .下图 《 狗人 》 是马可 · 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群岛居民的描绘,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 “ 像狗的一样 ” 。这表明当时 ( ) 狗人 A .对外交流促使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 B .马可 · 波罗用新文化对世界的解读 C .相对隔绝的状态阻碍了人类的眼界 D .外来人种发现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 据材料 “ 马可 · 波罗的报告,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 ‘ 像狗的一样 ’” ,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前,人们眼界有限,并非出现的新类型,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隔绝状态,而非新文化对世界的解读,故 B 项错误;据材料 “ 是马可 · 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群岛居民的描绘,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 ‘ 像狗的一样 ’” 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相对隔绝,人们眼界有限,故 C 项正确;依所学,狗人在历史上并不真正存在,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 17 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 “ 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 ” 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 .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 .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 .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解析: “ 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 ” ,茶叶主要来自东方,可见世界市场得到开拓,故 A 项正确; “ 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 ” 不能体现 “ 主要 ” ,故 B 项错误; “ 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 ” 不能体现茶叶贸易中心在英国,故 C 项错误; “ 17 世纪中叶 ” 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 1857 年,由英国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这折射出 ( ) A .欧美地区发展不均衡 B .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 C .世界经济秩序不公平 D .经济危机具有可控性 解析: “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 可以看出世界联系的加强,这是世界贸易的扩大造成的,故选 B 项; “ 迅速蔓延 ” 无法体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排除 A 项; “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 ” 不能体现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排除 C 项; “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 不能说明可控性,排除 D 项。 答案: B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就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影响而言,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但还是发生一些显著变化,如欧洲商旅、殖民者用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绸缎等产品。明代外 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 19 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 —— 摘编自孙竞昊 《 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 “ 海洋 ”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解析: 第一小问, “ 相同点 ” 根据材料 “ 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 ”“ 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 ” 可得出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 不同点 ” 根据材料 “ 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 得出对欧洲的影响是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材料 “ 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 ” 可得出对中国的影响是没能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 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 ” 及所学知识得出欧洲海洋商业 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根据材料 “ 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 ” 并联系所学可得出中国以农立国和大一统专制集权的国情,人多地广各地差异大,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等。 答案: 同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异: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对中国,没能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原因:欧洲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中国以农立国和大一统专制集权的国情,人多地广各地差异大,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经济上,人类社会生产的飞跃 1 . 生产力飞速发展 : 18 世 纪 60 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 “ 蒸汽时代 ” , 19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 “ 电气时代 ” ,人类终于摆脱了生产短缺时代,进入生产相对过剩的时期。 2 . 世界市场逐渐确立 : 第 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 .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的深刻变化: 工 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先是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后来垄断组织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4 . 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 第 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集中,垄断组织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随着工厂制的发展,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科学化的管理受到重视,如美国汽车业采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5 .社会结构变化 : 工 人阶级发展壮大,同时还产生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新中间阶层。 6 . 生活方式的改变 : 伴 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意识增强。物美价廉的商品增多,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大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休闲娱乐活动兴起,报纸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政治上,民主化进程的加速 1 . 西方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 随 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建立民主制度的英国、美国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2 . 法国、德国等国确立了民主制度 : 19 世 纪 70 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3 .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面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欧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为人类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思想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三大进步思潮 1 . 自由主义 : 自 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变,流派众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内涵。 2 . 民族主义 : 指 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工业革命后,民族主义在欧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但是部分民族主义者为其殖民扩张进行辩护。在亚非拉民族主义成为民族解放的理论武器。 3 .社会主义 : 是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四、科技文化上 1 . 科技上 : 科 学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突破层出不穷,尤其在物理学 ( 电学 ) 、生物学 ( 进化论 ) 、化学 ( 元素周期表 ) 等领域。 2 . 文化上 : 工 业革命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一社会现实深刻体现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印象派、电影、电视都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五、对外扩张上 工业革命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和掠夺的能力。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船坚炮利以及商业资本主义扩张基础上。工业革命后,其扩张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新兴工业国和现代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东西方的差距拉大。 六、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1 . 贫富分化严重 : 无 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 . 东西方关系的逆转 : 亚 非拉等落后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快,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 . 环境污染严重 : 工 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4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破坏: 生 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5 .世界大战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工 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主题考向探究 / 找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挖掘认知的深度 1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学科 素养 历史解释: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有多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思维 脉图 解析: 材料中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从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强调制度因素,再到强调自然条件,体现了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认识逐渐趋于全面, B 项正确;材料中的几种观点都有合理性, A 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条件、制度因素等都是相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的, C 项错误;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无法判断哪一观点更可信,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 ( 二 ) 延展知识的长度 2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 - 1793 约 1830 - 1835 数额 ( 百万英镑 )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 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 1851 年为 100 。 )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长迅速,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下降,说明英国社会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而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这说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 项正确;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 A 项错误;英国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 B 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 C 项错误。 答案: D 考向 ( 三 ) 拓展教材的宽度 3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19 世纪 60 年代,总长超过 3 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 4.9 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 6 英尺、 5.6 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 A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铁路与统一国内市场的关系。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不同地区铁路轨距不同,全国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轨距。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 A 项符合题意;没有其他行业和部门做比较,无法判断出铁路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地位,排除 B 项;这种情况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排除 D 项。 答案: A 4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Ⅱ )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推知,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 ) A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年代 1870 1896 - 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解析: 从表格数据看, 1870 到 1913 年,四个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说明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有所发展,故 B 项符合题意;四个发达国家仍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A 项错误;依据表格不能得出 C 、 D 两项的结论。 答案: B 考向 ( 四 ) 转换思维的角度 5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 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 “ 万能蒸汽机 ” ,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 A .源自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解析: A 对:由材料 “ 1765 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 …… 改进制成 ‘ 万能蒸汽机 ’ ,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 ,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劳动实践。 B 错: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C 错:在瓦特改进制成 “ 万能蒸汽机 ” 的过程中工厂主的资助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D 错:错在 “ 各阶层广泛参与 ”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答案: A 链接一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1 . 数量和规模 :明清时期不仅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2 . 分布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的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3 . 功能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4 . 与市民文化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也不断涌现。 链接二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 1 . 原因 :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活跃。 2 . 特点 :起步晚,发展缓慢;在外力冲击下开始;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发展较快,内地发展相对缓慢。 链接三 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1 . 起步阶段 (1949 - 1957 年 )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 一五 ” 计划的顺利完成,我国经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市化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2 . 剧烈波动阶段 (1958 - 1965 年 ) (1) “ 大跃进 ” 时期 (1958 - 1960 年 ) :由于受 “ 左 ” 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这种 “ 跃进 ” 式的 “ 虚假城市化 ” 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合理的。 (2) 三年调整时期 (1961 - 1963 年 ) :实行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上山下乡,城镇化水平骤降,出现了极不正常的 “ 逆 ” 城市化现象。 3 . 徘徊停滞阶段 (1966 - 1978 年 ) :这期间,城市建设受到影响,城市化处于徘徊停滞状态。 4 . 恢复发展阶段 (1979 - 1992 年 )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5 . 加速发展阶段 (1993 年至今 ) :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链接四 古希腊城市与古罗马城市 1 . 古希腊城市 :多沿海而建;具有宗教、行政、商业、军事功能。 2 . 古罗马城市 :城市建有中心广场,是市场、集会、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规模通常不大;城市不是独立的,根据其在帝国内部的等级,设计规划;城市周围保留有城墙;等等。 链接五 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城市 1 .地理位置上 :多位于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业发展的地区。 2 . 空间结构上 :可用作集市的开放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广场附近往往建有市政厅、行会或杰出市民的居所;城市中心附近建有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如银行、金属工艺制造等。 3 . 经济活动上 :城市的经济活动不隶属于封建经济体系,有独立于封建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 链接六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1 .城市建设的世俗化 : 15 世纪以后富人的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建筑逐步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2 . 城市的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科学性和规范化,出现了各种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态 —— 正方形、圆形、八边形等。 3 . 城市改建 :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发展,使拓宽道路,改善城市公共设施和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体系成为城市改建的重点。 链接七 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总体上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另一方面,城市棚户区、贫民区出现,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的发展 ( ) A .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 B .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C .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 D .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 解析: “ 南宋绍兴府城 ” 代表的是城市, “ 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 ” 既是城市活动向郊区扩张的产物,也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故选 C 项。我国古代市镇在南宋以前就已经出现, A 项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市镇的数量,看不出市镇的种类, “ 多样化 ” 无法推断出来, B 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 “ 绍兴府 ” 周围市镇的发展,由此推断不出整个南宋市镇的发展状况, D 项错误。 答案: C 2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 《 唐书志传 》 一书中 “ 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 ,编者对 “ 饮酒至酣 ” 做了注释: “ 半醉也 ” ; 《 详刑公案 》 一书中 “ 事系无辜不究 ” ,编者对 “ 辜 ” 的读音做了注释: “ 辜音孤 ”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 )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大众化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解析: 从材料看,编者对相关内容进行注释,主要是便于更多的人理解,特别是便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理解,这体现了文化大众化的倾向,这与明朝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学术思想的变化,当时也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 A 项错误; 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所述现象与学校教育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古希腊集市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中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的布局,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殿堂、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古希腊集市广场呈现封闭的特征 B .两种形式的广场都体现了各自的政治特点 C .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呈现开放的特征 D .两种形式的广场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特征 解析: “ 古希腊集市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 体现了其民主政治的特点;中国礼制广场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 “ 广场与殿堂、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 ,体现了中国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特点,故 B 项正确;从材料看,古希腊集市广场呈不规则形状,比较开放随意,不具有封闭特征, A 项错误;从材料看,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封闭规整, C 项错误;古希腊集市广场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人文精神,没有体现等级特征, D 项错误。 答案: B 4 .在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 1801 至 1845 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 2.2 万人迅速增长到 100 多万人。这实质上说明 ( ) A .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 B .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C .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 D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量爱尔兰、苏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即农民转变成工人,再结合时间可知英国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故选 B 项;材料的移民潮是向工业城市移民,所以不会促进农业近代化,排除 A 项;材料没体现圈地运动,排除 C 项;工业革命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 D 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答案: B 第一、用生态史观解读生态环境变化,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第二,同时结合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解读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三,站在整体史观的角度,思考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 [ 真题印证 —— 明晰考情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Ⅱ ) 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 - 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 ,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 19 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 A 项; B 项 “ 化学工业 ” 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 C 项与工业革命时期农业获得快速发展矛盾,排除; D 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 答案: A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5 .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部分农业措施。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土地所宜,五谷所殖 秦汉 不涸泽而渔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这些措施体现出 ( )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农民缺乏生产的自主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解析: 材料中的农业措施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故 D 项符合题意。 A 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农业措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等于农民生产缺乏自主性,故 B 项错误; 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D 6 .据 《 宁国府志 》 载: “ 皖北人寓宁,赁山垦种包芦 ( 玉米 ) ,谓之棚民。其山既垦,不留草木,每值梅雨,蛟龙四发,山土崩溃,沙石随之,河道为之壅塞,坝岸为之倾陷,桥梁为之隳圯,田亩为之淹涨。 ” 这体现了 ( ) A .棚民垦殖活动的出现源于玉米的引进 B .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 C .棚民垦殖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D .棚民垦殖活动是政府错误引导的必然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棚民不恰当的垦殖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发生,故 C 项正确。 A 、 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与垦殖活动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 . 1824 年英国 《 加利尼亚尼信使报 》 报道了旨在为伦敦人供应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的消息,并称新鲜空气来自英国及欧洲大陆。这说明当时 ( ) A .政府注重培育新型的商品市场 B .媒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 C .工业化严重破坏伦敦人居环境 D .工业革命推动私企迅速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 “ 1824 年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由 “ 旨在为伦敦人供应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 ” 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伦敦人居环境被破坏,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行为,故 A 项错误;材料展现的是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而非对环境污染监督的功能,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环境的污染而非私企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8 . 18 至 19 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 “ 自然 ” 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 “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 动物都是人的朋友 ” 等, “ 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 ( 假设的 ) 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 ) 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解析: 材料中 “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 动物都是人的朋友 ” 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18 - 19 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也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故 D 项正确; A 、 B 两项没有涉及,故 A 、 B 两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并非单纯的描绘自然,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 …… 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 …… 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可见工业革命 ( ) A .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B .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紧张 C .加速贵族阶层的衰落 D .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对人际关系的相关提及,故 B 项错误;工业革命以来,一方面是贵族阶层的衰落,而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仅仅提及贵族阶层的衰落显然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 C 项错误;同样,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只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一本书中指出: 18 世纪后期和 19 世纪初的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 17 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反映出 ( ) A .工业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B . 19 世纪科学革命的中心发生转移 C .工业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深入开展 D .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解析: 17 世纪的科技进步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说明这是理论科学的成就; 19 世纪初,科技进步来自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城市,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A 项与材料描述不符,故 A 项错误; B 项与题干无关,故 B 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 19 世纪末期,美国 《 时尚 》 服装杂 志向女性推荐宽松的灯笼裤 ( 见右图 ) , 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 · 布卢默的名字 命名,也被称为 “ 理性服装 ” 。灯笼 裤的问世反映了 ( ) A .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B .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C .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D .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解析: 19 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 理性服装 ” 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与贵族式休闲服装无关,故 A 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 成为工厂劳动者,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 “ 理性服装 ” 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与 C 、 D 两项无关。 答案: B 4 . 1843 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 《 柳叶刀 》 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 · 奥克利对死亡平均年龄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该现象 ( ) 城镇 士绅 / 专业人员 农民 / 商人 工人 / 技工 农村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 表明农村地区的医疗更为先进 B .推动了 19 世纪 40 年代议会改革 C .说明工业经济中剥削逐步加深 D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解析: A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B 项发生在 1842 年,与题目中的时间出现了偏差,错误; C 项不足以表述农村地区的死亡平均年龄,错误;根据表格得出:农村地区的平均死亡年龄高,工业地区低,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的复杂影响,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作家儒勒 · 凡尔纳在 《 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 》 一书中对 1859 年的利物浦有过这样的描述: “ 穿过一条条狭窄而泥泞的街道,在这些地方英国贫贱的一面展现出来它的丑恶百态。 …… 劳动力价贱,多少工人被关在散发恶臭的房间里,每天工作十五小时,没有罩衫,没有衬裙,甚至没有衬衣,就裹在一床破被单里! …… 可到了港口,它就显出大都市的样子 …… 有一些美国快速帆船,体积庞大 …… 世界各国的国旗飘扬在轻舞中,用它们那鲜艳夺目的色彩打破天空一色的灰暗。码头上的斜坡上,小山似的包裹中露出咖啡、糖和棉花;还有一堆堆洋苏木即桃花心木,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 …… 适于各类用途的稀奇古怪的机器,如吊车、起重机等,所有的机械动物都在不同的工作 ……”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描述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解析: 本题通过对利物浦的描述,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历史现象主要从工业革命后的产生的新问题,对外殖民扩张及世界联系的角度分析,可截取材料中某一历史情节,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对其评价,如本题可从殖民扩张带来的现象分析,对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即可。 答案: 历 史现象:工业革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等。 示例: 情节: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 现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对外殖民。 描述: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使更多地区沦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 评价: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更为拓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了原有的文化观念,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主题知识夯实 / 依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重商主义的盛行 1 . 背景 (1)14 、 15 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成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原始资本积累。 (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3)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欧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国家。 2 . 时间 : 盛 行于 17 - 18 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3 .内容 (1) 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2) 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 奖出限入。一方面,对出口商品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 4 . 评价 : 反 映了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推动欧洲对外贸易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出现 “ 价格革命 ”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但是,从现在看,它的大部分观点都存在着问题。 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第 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贸易的大旗。 1 . 背景 : 工 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亚当 · 斯密在 《 国富论 》 中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 . 内容 : 主 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由市场调节社会生产,限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 .影响 : 促 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也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经济侵略政策。 三、凯恩斯主义 1 . 背景 : 生 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增强,特别是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 . 内容 : 国 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以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建立社会保障救济制度。 3 . 影响 : 使 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四、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调整 1 . 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建立了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国营企业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 2.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营经济的规模,使资本主义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挖掘认知的深度 1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 “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学科 素养 时空观念: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 历史解释:分析美国联邦政府权力下放的目的。 思维 脉图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 “ 滞胀 ” 现象。材料信息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 A 项正确; B 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 C 项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D 项错误。 答案: A 考向 ( 二 ) 延展知识的长度 2 . 18 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魁奈曾说: “ 在所有商业的交易中,出卖者和购买者是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 …… 订立契约。他们自己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益相一致的,因为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 ” 。这说明魁奈 ( ) A .崇尚契约精神 B .代表商人利益 C .意图规范市场 D .主张经济自由 解析: 魁奈不仅指订立契约,重点是材料中 “ 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益相一致的 ” ,故 A 项错误;商人订立契约是 “ 学者魁奈 ” 的研究对象,不等于他代表商人利益,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 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 ” 表明意图不是规范市场而是维护自身利益,故 C 项错误;经济自由与材料中 “ 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 ” 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 ( 三 ) 转换思维的角度 3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 ,物价上涨了 1 倍。 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 A 对: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 滞胀 ” 危机,新形势下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上台之后却继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样只能加剧经济恶化,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B 错: “ 滞胀 ” 危机下,政府加强干预会导致危机加剧,不利于物价的下降。 C 错: “ 滞胀 ” 危机下,政府加强干预会导致经济危机加剧,通货膨胀加剧。 D 错:史实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未放弃经济自由。 答案: A 2 .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及政府职能 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政策,其特点是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调节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发展,实行低关税和自由贸易,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 3 .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阶段及政府职能 (1) 过渡:面对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自由经济时代向国家干预经济时代过渡。 (2)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多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这一局面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 “ 滞胀 ” 现象出现后有所变化。 (3) 混合经济时代及政府职能: 20 世纪 70 年代后,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压缩国营经济规模,推动民营化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 .总统行政权力增强 B .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 C .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D .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 解析: 根据材料 “ 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 ” ,说明总统对国家的财政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财政资金分配不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和美苏对抗的信息,故 B 、 C 两项错误;战后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国家通过实施重商政策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大力促进海外贸易,成立特许商业公司垄断贸易,制定进出口禁令或保护性关税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逐步清除阻碍国内贸易的种种中世纪羁绊,改变度量衡、币制和税收混乱局面,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法规来规范生产。这些举措的实施是在 ( ) A . 15 、 16 世纪的中国 B . 16 、 17 世纪的英国 C . 18 、 19 世纪的英国 D . 18 、 19 世纪的美国 解析: 由材料 “ 重商政策 ”“ 促进海外贸易,成立特许商业公司垄断贸易 ”“ 制定进出口禁令或保护性关税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 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法规来规范生产 ” 可知是 16 、 17 世纪的英国推行殖民扩张的政策,故 B 项正确; 15—16 世纪是中国的明朝,当时对外闭关锁国,故 A 项错, 18 、 19 世纪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故 C 项错误, 18 、 19 世纪的美国没有成立特许商业公司垄断贸易,故 D 项错。 答案: B 3 .下表反映了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税率情况 ( 单位: %)(1913 年= 100)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 年 1931 年 1927 年 1931 年 1927 年 1931 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5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A. 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 B .自由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时代潮流 C .经济民族主义的盛行 D .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已受到关注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1931 年欧洲部分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其主要原因是面对经济危机各国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经济民族主义盛行, C 项正确。表格中的欧洲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激化了国际矛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A 项排除;材料中三国提高关税是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非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故 B 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是指政府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干预,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据统计, 1929 - 1939 年,美国联邦政府年支出从 33 亿美元增至 45 亿美元。到 1932 年预算赤字约为 25 亿美元,国债从 165 亿美元增加到 213 亿美元。这说明从胡佛政府到罗斯福政府 ( ) A .赤字经济是新政实施的基础 B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C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连续性 D .金融改革是应对危机的核心 解析: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为 “ 1929 - 1939 年 ” ,在此期间胡佛和罗斯福先后担任美国总统,而根据材料可知,在此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年支出不断增加,这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具有连续性,故 C 项正确。赤字经济是新政的一项措施, A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故 B 项排除; D 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 答案: C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据载,在整个 18 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 1.8 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 .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 18 世纪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使亚洲商品在欧洲的输入量大增,故 B 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 A 项错误;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C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是在 19 世纪中期,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詹姆斯 · 密尔和约翰 · 密尔父子是 19 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印度人民造福。这说明了 ( ) A .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 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 C .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 D .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 根据材料 “ 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 ”“ 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 ” 可知,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3 . 1933 年,罗斯福在推行 “ 新政 ” 时仍力图保持预算的平衡,不敢大规模地在公共工程和其他政府支出上行动,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最终坚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这表明当时 ( ) A .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 .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萌生 C .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 D .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 解析: “ 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 ” 可见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在美国早已产生,并有一定的影响力,故 B 项正确; A 项错在 “ 始终 ” ,排除;凯恩斯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材料未体现,故 C 、 D 两项错误。 答案: B 4 . 1951 年 10 月,工党在大选中败北,保守党丘吉尔再次组阁后并没有废弃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终止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并在国民保健方面减少一些政府开支。其原因是 ( ) A .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 .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C .国家干预适应经济发展 D .工党的改革卓有成效 解析: 材料给出时间为 1951 年,正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促进经济的恢复,英国工党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制度。题干中保守党丘吉尔组阁后没有废除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作了一些小调整,说明工党所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 时间 经济思想 主张 16 世纪中期至 18 世纪中期 重商主义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18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 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时间 经济思想 主张 20 世纪 30 年代 至 70 年代 凯恩 斯主义 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20 世纪 70 年代 以来 新自 由主义 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 颜昌盛 《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 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 结合材料首先明确观点,如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工业革命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取代了重商主义,经济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被凯恩斯主义取代,由此可见,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其他合理论题及阐述均可。 答案: 示 例 论题: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 阐述: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使自由主义逐渐取代重商主义;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表明, “ 自由放任 ” 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使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自由主义。 由此可见,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是时代变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专题跟踪检测 ( 六 ) 点击进入 wor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