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60分)‎ ‎1. 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C. 各国都推行变法 D. 赋税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原有井田制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才出现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能称为“根本原因”;C选项是直接原因;D选项错误,这并没有决定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 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答案】A ‎【解析】“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说明诸侯争霸战争促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A正确;B、C和D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3.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根本原因的能力。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变法中推行的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不全面;C项是措施;D项是影响。所以答案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名师点睛】战国兼并战争的的影响:‎ ‎1、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2、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3、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4.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对社会发展共同的直接作用是(  )‎ A. 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 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 逐步确立起新兴的封建制度 D.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须抓住题干中的“直接作用”,ACD项不是直接作用。“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B项。‎ 考点:春秋战国各国的变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相同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含义及其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可以从背景、目的、措施、性质、结果和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比较项 ‎ 相同点 ‎ 背景 ‎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 目的 ‎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 措施 ‎ 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 性质 代表利益 指导思想 ‎ 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 结果和影响 ‎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5. 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生分”的意思,“生分”的意思是指冷淡疏远,根据选项只可能是由于连坐制度和告密制度的缘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商鞅变法 ‎6. 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A. 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 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 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决定 性的作用”。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属于秦国势力壮大的表现;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属于秦国社会制度变革的表现;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就是确立了封建制度,故选A。B、C、D三项都是A项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 点睛:关键词是“决定性历史作用”,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回答。‎ ‎7. 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威武的秦军 A. 奖励耕织 B. 实行县制 C. 统一度量衡 D. 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D ‎【解析】A、B、C、D都是推动秦国强大的因素,但是题干中强调拥有“威武的秦军”,所以跟军事因素有关系。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最准确。AC是经济措施,B项是政治措施,故ABC排除。‎ ‎8. 商鞅变法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 A. 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B. 移风易俗 C. 制定连坐法 D.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秦朝通过建立郡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A。移风易俗是社会生活,排除B;制定连坐法表明秦朝严刑峻法,排除;D是从农业而言,排除。故选A。‎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9.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由“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得知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所以选A。‎ ‎10.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 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 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 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答案】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评价 ‎11.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 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 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答案】D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因此①③正确,②④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因此选择C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加速了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 学会了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D. 生产生活稳定性增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方民族逐步汉化,加速了其生产封建化的过程,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最重要的;C选项错误,这只是文化层面的内容。D选项错误,这不符合“最重要”的要求。‎ ‎14. 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 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 ②商品交易活跃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是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因此本题中说法全部正确,本题选择A选项。‎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显著。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 有利于封建化 B. 有利于民族融合 C. 有利于统一黄河流域 D. 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说是“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也就是选择出不符合改革积极作用内容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有利于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因此排除A、B、D选项。C选项错误,这是改革之前就完成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一定要仔细审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不符合这一观点”的要求,因此可以采取排除法,选择出符合积极作用的选项,把这些选项排除,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 ‎16. 春秋战国时期与“尽地力之教”相关的是 A. 管仲 B. 李悝 C. 吴起 D. 商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故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李悝改革。‎ ‎【名师点睛】“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17. 《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 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并未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不能选A。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不是用以控制贵族而是加强统治,不能选C。在商鞅变法时贵族也是可以从事工商业的,不能选D。其实是军功制造成了宗室贵戚皆怨望的现象,因为以军功授田定爵位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所以才怨恨商鞅,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 ‎18.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③发展封建经济 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故①④正确,故选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排除②,故排除A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③,故排除B。故选D。 ‎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19.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故选D。A项是以军功的大小选官的制度;B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C项是加强思想领域里的控制。ABC三项均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关。‎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 ‎20.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B、D选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B选项则属于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21.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家天下私有制的确立,故A选项错误。“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反映了西汉末王莽改制的史实,故D选项排除。“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兼并严重的现象,故C选项排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选项正确。‎ ‎2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 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 C. 推进土地私有化 D. 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国家能够富强,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有的国家变法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B、C选项错误,这都是更深层次的目的。‎ ‎23. (下图)该改革家变法的主要措施包括 “选贤任能”,[]‎ 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加强法治,制定《法经》创建强大军队“卒”‎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国李悝变法主要涉及到了加强法治和选贤举能的措施,也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意见。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因此排除选项,本题选择D选项。‎ ‎24. 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 吴起变法 B. 商鞍变法 C. 管仲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D ‎ ‎ ‎25.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1)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2)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及其经济实力增长(3)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4)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国先后变法 A. (1)(2)(3) B. (3)(4)‎ C. (1)(2)(3)(4) D. (2)(3)(4)‎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之上的;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及其经济实力增长,因此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在直接表现上表现为各国先后变法,因此本题说法全部正确,本题选择C选项。‎ ‎26. 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 A. 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 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 C. 由各等级公民轮流担任 D. 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首创陪审法庭制度,规定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故选B。‎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改革的措施 ‎27. 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 A. 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 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C. 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 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在于他们的血缘资格,所以合乎题意的只有B。‎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28. 梭伦改革中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有( )‎ ‎①颁布“解负令”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重新确立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熟练掌握程度和学会总结解题规律的能力。审题时注意限定词“限制贵族特权”并结合所学历史基本史实,故选A。‎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改革的措施 ‎29.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 A. 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鼓励发展工商业 C. 以财产多寡划分雅典公民的等级 D. 颁布“解负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奴隶主工商业阶层的力量,相应地使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氏族贵族力量削弱,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B。‎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改革的措施 ‎30. 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 ‎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说法明显错误,梭伦改革只是缓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因此①错误,从而排除AD项;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废除债务奴役制,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这些都产生了积极地作用。故选B。‎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改革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材料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内容有何特点? 根据这一规定,雅典社会中的哪一个阶层的政治地位会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梭伦改革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案】(1)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政治权利。工商业奴隶主。打破了旧的贵族的世袭特权。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解析】(1)从梭伦改革中的四个等级的划分来看,是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体现出社会等级以财产多少来划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社会中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会大大提高。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工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从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促进了改革的发展。但说到底他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地位,振兴雅典城邦。‎ ‎32. 在古代改革中,往往都会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材料二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为“倍田”。‎ ‎——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做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实行发挥的进步作用。‎ ‎【答案】(1)开阡陌废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1)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对土地采取开阡陌废封疆的措施。从“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以看出商鞅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2)从“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可以看出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生产角度来看,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的社会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1)从材料一中“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措施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能够实行的基本条件是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生产的调动,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 ‎(2)从“高祖初谋南迁,恐众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可以看出,这主要涉及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的问题。从材料内容来看,迁都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改革进行比较困难。‎ ‎(3)从“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的影响,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影响:可以看出服饰方面的影响能够反映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商鞅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 ‎(2)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么? ‎ ‎(3)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鞅所为的历史作用。‎ ‎【答案】(1)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 ‎(3)“倾邻国而雄诸侯”。‎ ‎【解析】(1)从材料来看,商鞅的改革涉及到各个层面的改革,由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层面、军事层面的改革,改革力度很大,涉及的范围很广,因此商鞅变法属于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有“农本商末”的观点,也就是说农业为本业,所以材料中的“务本”指的就是重视农业生产;“王制”主要针对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和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 ‎(3)本题要求概括“商鞅所为的历史作用”,而且是引用一句原文。因此我们就要在材料三中来寻找答案。从材料三来看,只有“倾邻国而雄诸侯”能够体现出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