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日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2.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出现于( )‎ ‎ A.春秋战国 B.唐代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秦汉时期 ‎ ‎3.据历史学家推算,土地私有制时代大体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的状况。换算成后世计量单位,约每人耕种四亩。从战国到清朝,天下百姓“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勉强维持生计。这一比较说明这一时代( )‎ ‎ A.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异常缓慢 B.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幅降低 ‎ ‎ C.封建国家实现了物资的自给 D.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相差不大 ‎ ‎4.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 A. 田庄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5.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6.《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 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 ‎ 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 ‎ 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7. 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 )‎ ‎ A.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B. 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 ‎ C.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 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 ‎8. “千里之远,数方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 )‎ ‎ A. 白银大量使用 B. 贸易繁盛 C. 工商业繁荣 D. 交子的使用 ‎9.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用于证明( )‎ ‎ A.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寇的严重性 ‎ C.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于政府 ‎ D.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 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 C.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1.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 ‎ A. 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C. 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 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2.下列选项,对表1的正确解读是( )‎ 表1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 年 ‎1908 年 ‎1920 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13.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万两)‎ 比重 ‎(%)‎ ‎1849‎ ‎3 281‎ ‎77‎ ‎969‎ ‎23‎ ‎4 250‎ ‎100‎ ‎1885‎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0‎ ‎ 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 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14.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 )‎ ‎ A.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 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 C. 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 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15.至1922年,在全国的一百五十万枚纱锭中,集中在上海的竟上升至41.8%,此外,天 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五个城市又集中了37.9%,剩下只有20.3%的纱锭分布 在全国广袤的其它地方。这主要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 )‎ ‎ A.部门发展不平衡         B.轻工业发展迅速 ‎ C.地区分布不平衡        D.重工业发展迅速 ‎16.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 ‎ A. 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 B. 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 C. 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 D. 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17. ‎ ‎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等。这反映出国家( )‎ ‎ A. 已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 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C. 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D. 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18.下表反映了1953--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 ‎ 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B. 最低点的出现与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 ‎ C. 新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明显变化 D. 最高点的出现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19.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交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长达三年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材料表明( )‎ ‎ A. 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是促进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 ‎ B. 对国际局势的错误判断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 C. 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的调整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 D.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伟大决策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20.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 ‎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21.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变化缘自( )‎ ‎ A. 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 C. 农村政权管理形式的改变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2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B.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 C. 社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23.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千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 A. 左倾错误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 改革道路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 C. 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24.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论”,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现象客观反映出( )‎ ‎ A. 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 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 C.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25.有人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 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民众过去主 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材料旨在说明( )‎ ‎ A.技术进步使媒介政治功能增强   B. “媒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 ‎ C. “媒介民主”使人民当家做主   D.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 ‎26.“大地主通常把上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 ‎ A. 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 C. 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 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27.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 ‎ 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 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28.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 ‎ A. 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 B. 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 ‎ C. 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D. 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 ‎29.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 A. 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 ‎ C. 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 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30.曾经引发三次英荷战争的《航海条例》在工业革命后被英国主动废除,这说明( )‎ ‎ A.英国商品的竞争力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 ‎ B.英国开始为欧洲一体化做准备 ‎ C.英荷关系有了突破性改善         ‎ ‎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1.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口蔗糖、香料、烟草、茶、咖啡、棉花及其他种植园产品,19世纪,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 )‎ ‎ A. 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 生活改善人口大量增长 ‎ C.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 工业革命原料需求增大 ‎32.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 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 C.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33.英语起源于欧洲西部,到了近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欧洲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影响 ‎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34.“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 )‎ ‎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 ‎ 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 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 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 ‎35.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6.据统计,1920一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 ,而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2%。‎ 占全国人口5%的富人几乎占了全部收人的l/3,约60%的美国家庭收人仅够生活在温 饱线上。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 A.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B.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 ‎ C.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效果不明显 ‎37.1929年,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胡佛政府( )‎ ‎ A. 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 C. 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 从根本上克服了经济危机 ‎38.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流管理局负责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该工程设计并建造了20‎ 座具有防洪、发电功能的大型水坝改造了5座水坝,消除了该流域的洪水灾害并使该流 域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者。这表明( )‎ ‎ A.举办公共工程可以缓解失业压力 ‎ B.自由放任的模式不适合资本主义发展 ‎ C.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有助于美国经济恢复 ‎ ‎ D.该工程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变成富庶地区 ‎39.18世纪初,有人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 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 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 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是( )‎ ‎ A. 重农抑商 B. 重商主义 C. 自由放任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40.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 ‎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B. “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 C.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 “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0分)运河为其流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位于运河北段的通州己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徽商迅速在运河的这一区域开拓市场。此后,晋商进入该区域。徽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也纷纷降尊纡蒉,加入到经商行列。‎ ‎ 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罗执,.但有财成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降《临清州志》记輸清风气是“士女嬉戏,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 “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绪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簿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 ‎ 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6分)你如何看待时人对这—变化的评价?(4分)‎ ‎42.(14分)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完成下列任务:‎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3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分)‎ ‎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5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2分)‎ ‎43.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汉元帝初元二年,关东遭灾,朝廷下旨:“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 ‎ ‎——《西汉会要》 ‎ ‎“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岁出内藏钱五百万给其费,后易以泗州施利钱,增为八百万”“八月,置安济坊养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安济坊钱米依居养法,医药如旧制”。‎ ‎——《宋史·食货志》 ‎ 材料二 我们补救的措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其目的在于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的失业,第二类是为了在当前紧急情况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救援失业者,我们社会保险立法就是解决第一种的尝试,我们的工赈计划则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尝试。 ‎ ‎——王营宝《浅析罗斯福时期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 (1)根据两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社会保障的主要措施。(10分) ‎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社保措施的特点有何不同?(6分)‎ ‎ ‎ ‎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 ‎1-------5 DBDDA 6---------10 CCDDD 11- ‎------15 DBDCC 16---------20 CABBB 21- ‎------25 ADBDA 26---------30 CCACA 31- ‎------35 BBBDD 36---------40 BBCDC ‎41.变化:外地商帮抢占当地市场,并且引起当地经商热潮;读书人也从事商业活动;当地 人的生活风尚日趋奢华。(6分)‎ 看法:时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风俗。实际上当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4分)‎ ‎42.(14分)‎ ‎(1)特征:1952-1960年,初步发展;1960—1978年,下降或停滞;1978—2002年,迅速发展。(3分)‎ ‎(2)问题: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1分)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抽取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3分)‎ ‎(3)新现象:城镇化。(1分)‎ 原因: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分)‎ 影响: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消弱二元经济结构。(3分)‎ ‎(4)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2分言之有理皆可)‎ ‎43. (16分) ‎ ‎(1)中国措施:进行衣食救济;注意医疗救护;设置常设救济机构;设置专项经费。‎ ‎(任答三点6分)‎ 美国措施:建立社会保险体系;推行以工代赈。(4分) ‎ ‎(2)不同点:目的不同:中国重在政治稳定,美国重在经济恢复;‎ 方式不同:中国重在救济,美国重在就业;‎ 对象不同:中国重在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美国重在失业者;‎ 政府的角色不同:中国政府是主导者,美国政府是指导者。(任意三点6分)‎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