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联考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联考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5分)《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卫飒为桂阳太守时,“耒阳县出铁石,佗(他)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治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汉代( ) A.冶铁官营的效果 B.民营铁业的发达 C.地方秩序的混乱 D.抑商政策的效果 2.(2.5分)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年),广东佛山已经是“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四方商贩辐辏”。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对外贸易的繁荣昌盛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3.(2.5分)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描述了他生活时代的经济情况:“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该描述体现的农业思想是( ) A.精耕细作 B.因地制宜 C.注重农时 D.趋利避害 4.(2.5分)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线路,走上航海探险之路,最终发现了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条件是( ) A.先进航海技术的掌握 B.基督教精神动力的推动 C.地理知识的逐渐普及 D.专制王权的强有力支持 5.(2.5分)据统计,整部贩运史上被贩运的黑奴总数约900万人(18世纪为600万人),其中约35%被运往英法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种植园,5%被运至北美,其余的黑奴被运至葡属巴西和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这种黑奴贩运活动(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均由西欧各国政府垄断经营 C.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阻碍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6.(2.5分)18世纪中叶,技术变革带来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B.轻工业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 C.工厂制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工厂制推进了技术不断革新 7.(2.5分)李鸿章曾作如此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管理的弊端 B.政府的阻挠 C.洋匠的要挟 D.社会的阻力 8.(2.5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科研设备以及各研究所和部分高校,经长江水路、陇海铁路和各条公路悄悄运往内地。这一举措( ) A.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热情 B.旨在缓解日本侵华带来的军事压力 C.打破了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 D.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9.(2.5分)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为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 ) A.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B.对工商业进行调整 C.制定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0.(2.5分)1962年,中共八届十次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农村基层单位;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99%以上的农村完成了政社分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演进 B.使农村土地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 C.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1.(2.5分)如图是1911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 D.已被外国资本主义全部强占 12.(2.5分)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人办的电影院座位是男女分开的,20年代以后则逐步变为男女混座。这反映出( ) A.传统习俗被完全摒弃 B.中国电影业发展比较迅速 C.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D.男女社会地位实现了平等 13.(2.5分)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价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从1921年9月起,总的趋势是高速上涨的。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这一现象的发展( ) A.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推手 B.引诱资本家扩大再生产 C.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造成美国经济通货膨胀 14.(2.5分)如图为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主要法律(部分)。这表明( ) 序号 颁布法律 颁布时间 1 《紧急银行救济法》和《银行存款保险法》 1933年3月9日 2 《联邦证券法》 1933年5月27日 3 《银行法》 1934年2月2日 4 《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6月16日 5 《农业调整法》 1933年5月12日 6 《社会保障法案》 1935年8月14日 7 《全国劳工关系法》 1935年7月5日 A.美国政府加强立法来挽救危机 B.新政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 C.美国的法制国家建设臻于完善 D.罗斯福对行政执法的重视 15.(2.5分)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据此可知,当时( ) A.英国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凯恩斯主义在英国受到强烈的冲击 C.英国经济政策缺乏长期有效性 D.撒切尔政府企图摆脱经济发展责任 16.(2.5分)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有一点我们心中明白: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设想我们的运动将沿着直线前进,而事实上,正如在革命史中常见的那样,运动是曲折前进的。”据此可推知( ) A.苏俄在经济探索中出现一些问题 B.苏俄政府将继续执行统一经济计划 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需要完善 D.俄国革命直接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17.(2.5分)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包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劳动被异化;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简单、机械、武断甚至粗暴地利用行政命令处理所有问题等。”可见,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 ) A.在经济建设上成效甚微 B.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C.严重影响后期经济改革 D.不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范畴 18.(2.5分)1959年,苏联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其下属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辖的工业,产值占全苏(联)工业总产值的72%,而中央直接管辖的工业,产值急剧下降。据此可知,苏联这场改革( ) A.使苏联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 B.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对高度集中体制进行了调整 D.推动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19.(2.5分)1950~1973年,国际贸易从600亿美元增长到574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0.3%.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欧洲一体化的加速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20.(2.5分)如图是墨西哥《宇宙报》刊出的一幅漫画,题为《狼来了》,图中的小绵羊暗指墨西哥农业。该漫画的寓意是( ) A.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贫富差距 B.美国农产品对墨西哥农业的冲击 C.北美自贸区对他国经济产生了冲击 D.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国际优势互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防治水害、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形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制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洫。农田沟洫发展至周代,已较为系统和完善。战国以来,随着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如海河流域的漳水十二渠、长江流域的都江堰、黄河流域的郑国渠,水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东汉以后,陂塘水利加速发展。唐宋时期,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太湖流域的圩田较为发达。封建社会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多由地方自办,兴修普遍。 ﹣﹣摘编自张蜜《我国古代发达农田水利》 材料二 水是农业的命脉。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长江流城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灌溉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摘编自范楚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1927年,民族资本的轮船航运体系初具规模。从轮船数量上看,1924年行驶远洋航线的企业有42家,轮船有73只,总吨数131107吨,其中包括几千吨乃至万吨的巨轮。再加上国内航线500吨以上的轮船,则行驶江海和远洋的大中型轮船总数已达到246只,合计359154吨。从航线分布上看,这时期的航线包括欧洲、北美、澳洲等远洋航线,在近海和印度、非洲、南洋一带行驶的轮船为数更多,国内航线则遍及各水域。从企业规模方面来看,这时已形成了一批拥有轮船数千吨乃至数万吨的航运企业。中国轮船航运业已初步形成体系,成为在华外国航运势力的有力竞争对手。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在1927~1937 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航运力量增长较快,1936年中国轮船吨位数比1927年增长一倍以上;二是中国航运公司有相当的发展,1936年拥有5000吨以上大中型轮船的公司已达27家;三是出现了全国性的管理航运业的组织机构一航政局,收回了长期旁落的航政主权,并初步改变了外国人垄断航运业高级职位的情况;四是轮船和铁路、水路的联运得到加强以及由此导致的新航线开辟等;五是发展不平衡;六是中外整体航运势力之间的实力差距并没有质的改变,与1927年前一样,外国航运势力在中国领水中仍然占据着70%以上的比重。 ﹣﹣摘编自朱荫贵《1927~1937年的中国轮船航运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1927年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发展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的因素。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玛丽•巴顿》是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848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经济危机时期。英国纺织工业的腹地﹣﹣曼彻斯特,生意极不景气,工厂停产,棉布滞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棉纺厂老工人约翰•巴顿为工厂老板辛勤劳动了一生,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而他的老板却一次次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约翰•巴顿在生活的打击下,逐步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他积极参加工人的请愿和罢工斗争,成为宪章派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工人们推选为代表,到伦敦向国会请愿。结果遭到英国议会的否决,请愿失败,约翰•巴顿最终落得被解雇的命运。 ﹣﹣据[英]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等整理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多边市场”“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多边的、统一的全球规则”。经济全球化涵盖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发展。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贸易自由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各国贸易中的关税降至零,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产品和零部件可以在成本最低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将国际分工推向极致,这就为生产国际化创造了条件。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全球贸易商品技术的交流,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趋合理。 ﹣﹣摘编自吴念鲁、杨海平《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辨》 材料二 过去中国人一直认为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许多人乐观地强调了机遇的一面。现在看来,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机遇确实不假。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确实是全球经济的受益者,但随着全面进入全球经济,中国面对的挑战超过机遇,这主要是由全球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过去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正确来说是国际经济)的深度与广度毕竟有限,“尝到”的主要是“甜头”,但现在与今后不可能继续如此,因为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已经变得复杂起来,与机遇相比,挑战更大,与“甜头”相比,“苦涩”不可能不出现。 ﹣﹣摘编自庞中英《中国与全球经济﹣﹣写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加速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挑战的原因。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联考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考查汉代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 【解答】通过材料“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 通过材料“罢斥私铸”可以看出,禁止人民私自冶铁,B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地方秩序的混乱,排除C; 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是“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四方商贩辐辏”。 【解答】材料“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四方商贩辐辏”体现的是当时以冶金著称的小镇佛山镇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D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涉及,A排除;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B排除; 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C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也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言文的理解力。 【解答】A.精耕细作指的是通过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水利工程、除草、施肥、利用农时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亩产量,与材料中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产业不符,故排除 A; B .“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不同的地区根据根据当地情况各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这属于因地制宜,故B正确; C.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时间、节气等词,所以未体现农时,故排除C; D.材料并未介绍各地的利害情况,故排除D。 故选:B。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A.先进的航海技术只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条件。 B.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也不是最主要条件。 C.地理知识的普及是促进因素,但不是最主要条件。 D.专制王权的强大并且有力的支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新航路开辟和殖民开拓的主要条件。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黑奴贸易,要求学生结合三角贸易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所导致的,而材料反映的是三角贸易。 B.黑奴贸易并不是都由政府垄断的,也有民间私人的贸易行为。 C.黑奴贸易使得欧洲殖民者获得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从而最终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D.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没有阻碍美洲社会的发展。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看不出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信息。 B.材料并不能说明轻工业受工业革命影响是最大的。 C.从材料中“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可以看出工厂制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材料不是强调工厂制,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而是强调工厂制度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满足了纺织业供求矛盾的需要。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解答】“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表明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发展受社会的阻力较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是将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内地,是为将来抗战做准备,和选项没有关系。 B.材料中将沿海的物资和高校转移到内地并不是为了缓解清华的军事压力,而是为将来的抗战做准备。 C.日军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材料体现不出来。 D.之所以将大量的工业设备,战略物资以及高效转移到内地,是为了进行长期的持久抗战准备物质条件。 故选:D。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实施背景的掌握情况,理解毛泽东关于工业的陈述并联系所学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是基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工业化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急需强大工业的支持,再这样的需求下,国家开展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C项正确。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得出其变化是从人民公社转变为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紧扣材料时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农村基层组织从人民公社转变为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这一变化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该变化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农村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坚持公有制,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铁路投资情况包括外国投资和贷款以及中国自主修筑铁路三种成分,这体现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以及经济掠夺,说明中国铁路修筑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故A正确; 中国近代铁路也包括自主修筑的铁路,不单是外国资本援助进行的,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铁路修筑的出资比例,不能体现出铁路事业发展的快慢,排除C;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A。 12.【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男女分开到男女混座分析得出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答】依据材料中的男女分开到男女混座可以看出,反映了当时国人打破了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思想观念有所变化,故C项正确。 A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开始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华尔街的“股市崩溃”;据此依据材料“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可知A正确。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普遍缩减生产规模,故排除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故排除C。 经济危机发生导致商品价格下跌,故排除D。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在新政的过程中是通过立法手段来挽救危机。 B.材料看不出自上而下的特点。 C.材料看不出法治建设臻于完善。 D.材料是强调立法,而不是强调执法。 故选:A。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经济政策调整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要缩减政府的干预,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所以材料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在英国应该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C.材料不是强调英国经济政策缺乏长效性,而是强调英国经济政策在这一时期进行了调整。 D.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英国政府想摆脱经济发展的责任,而是想改换一种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 故选:B。 16.【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正如在革命史中常见的那样,运动是曲折前进的。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足,决定调整经济政策,说明苏俄在经济探索中出现一些问题;据此依据材料“1921年3月”“正如在革命史中常见的那样,运动是曲折前进的”可知A正确。 “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故排除B。 此时新经济政策还未实行,谈不上完善,故排除C。 D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建设上的成效非常小。 B.从材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中有很多的非社会主义的做法,作者是要说明斯大林模式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C.材料看不出对后期经济改革的影响。 D.材料并没有否定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范畴的信息。 故选:B。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B.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放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只是减少了国家计划的比例。 C.材料中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实际上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调整。 D.材料中的政策调整没有体现出推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故选:C。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贸易体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贸易体系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两极格局的形成,没有直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B.欧洲一体化只是加速了欧洲内部经济发展,没有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不是促进50年代到70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D.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在50年代到70年代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也就是关贸协定的建立。 故选:D。 20.【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组织。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狼来了》”、“图中的小绵羊暗指墨西哥农业”,结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消极影响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94年由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该组织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该组织一方面对三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的民族经济产生了有不利影响。依据材料“《狼来了》”、“图中的小绵羊暗指墨西哥农业”可以看出反映了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下,美国农产品对墨西哥农业的冲击,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了北美自贸区对成员国墨西哥经济的冲击,而非对他国经济产生了冲击,故C 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北美自贸区对成员国墨西哥经济的冲击,属于消极影响,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逐句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农业地位、小农经济发展、政府重视以及耕作技术进步等方面分析;(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逐句分析概括。 【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防治水害、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得出历史悠久,内容全面丰富;“农田沟洫发展至周代,已较为系统和完善”、“水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可以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如海河流域的漳水十二渠、长江流域的都江堰、黄河流域的郑国渠”可以得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封建社会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多由地方自办,兴修普遍”,结合所学从由政府主导到地方自办。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农业的主导地位、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政府的重视、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等方面分析。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可以得出推动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可以得出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灌溉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可以得出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可以得出推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得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故答案为: (1)特点:历史悠久,内容全面丰富;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发展速度快,数量多;由政府主导到地方自办。 原因:农业的主导地位;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政府的重视;农业耕作技术进步。 (2)影响:有利于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得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22.【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对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和航运业近代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从民族轮船航运体系初具规模;轮船数量多,航线分布远,规模大等方面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中国轮船航运业已初步形成体系,成为在华外国航运势力的有力竞争对手”,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航运业的近代化等方面分析。 (2)本小问的因素,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因素有列强侵略;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政局是否稳定。 故答案为: (1)表现:民族轮船航运体系初具规模;轮船数量多,航线分布远,规模大。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航运业的近代化。 (2)因素:列强侵略;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政局是否稳定。 23.【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提取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分析得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最后结合该现象的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和评价。作答时,注意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明确,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首先依据材料“约翰•巴顿在生活的打击下,逐步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他积极参加工人的请愿和罢工斗争,成为宪章派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工人们推选为代表,到伦敦向国会请愿”提取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现象是反映了英国宪章运动的兴起。结合宪章运动的背景、概况以及影响进行概述和评价。 故答案为: 情节:约翰•巴顿积极参加工人的请愿和罢工斗争,成为宪章派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工人们推选为代表,到伦敦向国会请愿。 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英国宪章运动的兴起。 概述和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一方面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生活悲惨,政治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导致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矛盾激化,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和保障政治权利,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掀起了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他们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运动最后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从反面反映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 24.【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解答;(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国家之间的竞争、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以及不合理的秩序等方面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多边市场’‘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多边的、统一的全球规则’.经济全球化涵盖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发展”可以得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第二小问的条件,结合所学从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国际金融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等方面分析。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占据主导地位和经济优势;国家、地区之间竞争加强;地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怀疑;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条件: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国际金融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 (2)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占据主导地位和经济优势;国家、地区之间竞争加强;地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怀疑;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