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919—194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919—1949)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919—1949)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 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A.提升国民素质以拯救民族危机 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北洋政府 C.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D.宣传社会主义以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国民“最后”(最重要)的觉悟,又强调“国民 性质行为”的改善是“根本之救亡”,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可知这是作为 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在宣扬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而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 主题,C 正确;陈独秀并非呼吁改革社会习俗,A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反帝爱国运动,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宣传社会主义”, D 错误。 2.1919 年 5 月 31 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 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 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即社会各界人士 都反对北京政府任用内奸、镇压爱国运动的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故 A 项正 确。B 项,材料反映各界对北洋政府对内镇压的批判,未提及对巴黎和会的不满,排除。C 项, 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排除。D 项,题干未涉及共和内容,故排除。 3.1922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 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 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C.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在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 民主革命纲领,认为当时中国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 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故 B 正确;1923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 A;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 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系统地”阐述,排除 D。 4.瞿秋白在《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首先便是土地革命。彻底的 土地革命才是真正的国民革命”。但他同时又指出,“城市之中这种工人的斗争不能胜利,乡村 中农民的斗争就始终不能超出游击战争的限度而得到巩固的胜利”。这说明作者 A.仍没有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 B.强调中国革命中心问题要土地问题 C.已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D.对中国国情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农村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但是他仍将 在城市中发动工人运动视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并未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将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来抓;C 选项错误,瞿秋白尚 未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D 选项错误,瞿秋白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国情尚未有 非常清晰的认识。 5.1912 年,全国大约有 1500 余种报刊,1913 年由于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 130 余种,1919 年后又上升到 400 余种。1921 年,全国有报刊 550 余种,1926 年增至 628 种, 通讯社增加到 155 个。这一时期中国报刊业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B.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众文化程度显著提高 C.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国民政治热情普遍高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 130 余种,1919 年后又上升到 400 余种……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可以看出各种政治势力相互 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故 C 答案正确;A、B 与题意无关,排除;D 答案说法错误。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 C。 6.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规 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 1 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 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A.推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 B.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说明政府为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答案】C 【解析】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推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C 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 A 项;国 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 B 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 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 D 项。 7.下表反映的是 1924 年和 1927 年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上海、青岛、汉口、天津)国产机 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大革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 B.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 C.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 D.民族棉纺织业的生存处境迅速恶化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上海 1924 年、1927 年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 产量的 61%和 50% ,表明上海生产的棉纱大部分要运离上海销售,而另外几个纺织业中心与 上海相比所占比重较小,故上海棉纺织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答案为 C;大革命从 1926 年 才开始北伐,1928 才进入山东,青岛和天津属于北方棉纺织中心,故 A 错误;自然经济解体 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图表内容不能反映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B 错误;材料 无法反映民族纺织业的生存处境,D 错误。 8.1921 年 6 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 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 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 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 A 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 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1921 年 6 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 D 项。 9.1924 年 8 月 10 日,孙中山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及“成为全国土地主人的国家将 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甚至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说明这时 孙中山 A.己经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主张 B.主张土地国有,国家经营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由材料“成为全国土地主人的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孙中山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进一步 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的主张,故 D 项符合题意;孙中山为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 表,三民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 A,B 项不符合题意;孙中山 1905 年提出 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表明孙中山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故 C 项不符合题意。故 选 D。 10.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 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 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的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而成熟的标志就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新的内容”自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 分,故 A 项正确;B 属于 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而毛泽东精神领导权的确定是在 遵义会议至七大期间的事情,故 B 项错误; C 是建国之后的内容,排除;D 是在苏维埃时期 毛泽东就已经明确和完整阐述过了,明显不属于“新内容”,排除。 11.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 但 1923 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 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 认为合作 A.会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与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 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 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 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 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12.有学者认为,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 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 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饶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史册。据此可以认定历史研究 A.要依据历史学者观点 B.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 C.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 D.不能还原历史的原貌 【答案】B 【解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 1931 年开始就没有停止 过,十四年抗战史的结论体现了贯通整体看待历史的历史研究方法,B 项正确;历史研究要遵 从唯物主义,而不是依据学者的观点,A 项错误;对东北抗战的肯定和整合方法,不是考古研 究的成果,C 项错误;将整个中华民族抗争,连贯性、整体地分析,更好地还原了历史的真正 面貌,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 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 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 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 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拔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 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 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 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 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 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 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 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特点:等级性(伦理性);时代性;多元融合;多样性;追求自然舒适;不断变 革。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 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 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注重伦理”得出等级性(伦理性);根据材料,还可从时代性、多 元融合、多样性、不断变革等角度分析回答。原因:根据“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 拔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得出民族融合;根据“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得出对外交流; 根据“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得出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根据“讲求含蓄,注重伦 理”得出儒道思想的影响;根据“大唐时代”“满清”得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原因:根据“不分级别高低”得出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根据“民国成立后,要求 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得出政府推动变革;根据“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 联系愈发密切”得出大量西方人的到来,对外交流密切;结合所学,还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等角度分析总结。影响:可从推动审美观念的变 化、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专业化等方面分析 解答。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 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 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史实,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说明。(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促使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升华。 说明: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严重,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 平等的斗争相交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提 出基本民族思想,促使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五四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 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 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近 代民族精神的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各阶级、 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 国近代民族精神的高涨并最终形成。总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加深,在中国探索救亡道路 中,近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并最终形成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叙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精神是在西方侵略的背景下, 中华民族共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学生可以从此拟定论题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 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未教育 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 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未的中央教 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总。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 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 系修订 1904 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 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半,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处,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 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 1912—1949》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未教育和民国教育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未教育和民国教育不同的原因。 【答案】(1)教育宗旨不同:清末是忠君尊孔,民国是注重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养;内容侧 重点不同:清末侧重儒学,民国侧重西学;教育行政机构不同:清末是学部,民国改为教育部, 并确立省县行政体制;在学制年限上:民国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年限缩短;民国注重教育 立法。 (2)政体不同,清末是封建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国;清末教 育思想落后,不适应民国政治的需要,需要改革教育;西学东渐进一步深入;学习西方教育模 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 【解析】(1)根据材料“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 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归纳出教育的宗 旨不同;根据材料“清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总。” 可归纳出教育行政机构不同;根据材料“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 订 1904 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可归纳出教育的内容不同;根据材料“全部学程 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半”可归纳出民国初等小学 高等小学及中学年限缩短;根据材料“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 的变革”可归纳出对教育立法的重视。 (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未教育和民国教育不同的原因需要从当时的政 治、经济、中外交流和对待西方教育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坪人,少年聪颖智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1922 年入 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实验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和训练,1925 年春,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 触马克思主义,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曾参与遵义会议文件资料的准备工作, 并撰写第一篇军事文章《八角楼战斗的教训》。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1938 年 9 月,在河南 创办《拂晓报》,题写发刊词,宣传抗日主张,还亲手创办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开设《矛 盾论》《统一战线政策》《中国革命问题》等理论课程,潜心思考和研究党的抗日战争的方针原 则和战略战术。1944 年 9 月,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中流弹牺牲,年仅 37 岁。 ——摘编自陈宇《中华人民共和国 36 位军事家》 (1)根据材料,概括彭雪枫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雪枫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1)功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整理档案,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史料;总结 了革命的经验;创办报刊和随军学校,进行抗日政策宣传和军事人才培养;开设特殊课程,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原因:受过较好的教育与训练;天资聪慧、善于总结经验;个人的爱国情怀和坚持斗争、 勇于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重用与培养;社会环境及社会矛盾的变化。 【解析】(1)根据材料“长征途中,曾参与遵义会议文件资料的准备工作”并结合这一时期革 命发展的进程可知彭雪枫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整理的会议文件材料成为后人研究的 重要史料;根据材料“撰写第一篇军事文章(八角楼战斗的教训》”可知,彭雪枫善于总结革 命的经验;根据材料“在河南创办《拂晓报》,题写发刊词,宣传抗日主张,还亲手创办新四 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可知,彭雪枫创办报刊杂志和随军学校,进行抗战宣传和军事人才培养; 根据材料“开设理论课程,研究战略战术"等可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彭雪枫取得功绩的原因可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彭雪枫的个人 天资和其教育背景、个人的爱国热情是重要原因;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的矛盾变迁是重要原 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