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解析】A.根据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A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 B.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B。 C.而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 D.根据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A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史学素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郡县制的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与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关系,而不是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故C错误。 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自产生后,不断发展。如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传统的主流思想,后又发展为宋明理学,对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信息。 1.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 A项与此相悖,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宋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 A. 精耕细作 B. 奖励耕织 C. 土地私有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是说土地注重精耕细作,产量就会提高。所以A符合题意; BCD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解答题干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要掌握。 3.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指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结合选项: A、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社会发生中重大变化,“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对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是社会动荡导致,故正确; B、自然经济,C、统治者引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 D、“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错误; 故选:A。 本题以《世界文明史》关于百家争鸣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总阅读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社会发生中重大变化,“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对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1.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 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 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故D选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家代表人物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儒家代表人物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难度中等。 2. 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 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只是讲没有把个与社会分开,并不是说无法分开,A项说法错误。 B项“惟有”说法错误,题干只是说是“惟一适当对象”,故排除。 D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排除。 由“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可知,C项全面准确归纳了题干材料的观点,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3. 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此规定( ) A. 表明清朝实行了宽松的宗教政策 B. 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 C. 表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先进科技 D. 有利于“东学西渐”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雍正认为,西洋教属于“不经”之教,但洋人通晓历法,因而任用,故A错误; 任用洋人参编历法并不能说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其他先进科技,故C错误; 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西学东渐”,故D错误; “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故B正确。 故选:B 。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1. 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 A.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 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 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 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近代前期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政府官员仍苟且偷安、读书人仍沉迷于考据学,因而认为“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的变革,故D正确; 题中“长发贼”即太平军,太平天国的确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A与题目的主旨不符,排除; 题干未体现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B; 题干未体现西方思想的影响,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 )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答案】B 【解析】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中外民族矛盾并未缓和。故A项错误。 B项,题干中反映的主要是由“民教”矛盾引发的案件从不断增加,再到不断减少到无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传教士、教民和民众冲突不断;而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后,案件数量不断减少,表明随着向西方的不断学习,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故B项正确。 C项,题干并无反映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控制。故C项错误。 D项,“民教”冲突案件数量的变化并无法反映出救亡的路径从自强转向革命。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点:①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②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入侵;③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本题需要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再逐个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 A. 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 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 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 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的政策是1899年美国针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基础上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要求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全部开放,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华利益,故D项正确。 该政策是美国单独提出,不可能实现各国利益均衡,故A项错误。 材料政策明显分割了中国的主权,故B项错误。 这一政策只能加大美国在华利益纷争,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的入侵。需要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门户开放: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本题考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轮船招商局最初由旧式沙船商人出身的朱其昂主持,招股困难重重,而买办唐廷枢、徐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上海织布局在郑观应入局之前后,其局面之不同也与之同类。这说明( ) A.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于近代官办企业 C. 买办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 D. 实业救国已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 【答案】C 【解析】“买办唐廷枢、徐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说明买办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占据主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C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洋务运动对于近代化作用,故A错误; 民族资产阶级并不是官办企业,故B错误; D是晚清时期,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 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B. 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C. 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 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近代中国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伴随着外国侵略情况下产生,说明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 材料分析中国近代交通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被外国控制,故A项错误。 外国侵略同时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 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原因,不是发展的快慢,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的影响。需要掌握列强入侵对中国交通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列强入侵对中国交通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大意是说在国际社会里弱国无外交,意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C正确; A项不是梁启超这番话的用意,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BC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2.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 ) A. 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中共成立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 C.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已经明确 D. 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 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 1912年,革命党人多有要求毁党建国的提议,立宪派也要求革命党人撤销党名,手握重兵的黄兴耐心回答了不能取消同盟会名称的理由,表示:“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各国政党大抵如此。”黄兴反对取消同盟会的出发点是( ) A. 民主代议制需要政党竞争 B. 武装斗争依靠政党领导 C. 社会利益需要政党来代表 D. 政党竞争优于武力角逐 【答案】A 【解析】A.材料“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的意思是说如果政党竞争可以通过政治中代议制进行折中处理,故A项正确; B.材料的“不愿以武力相角逐”是说明不想通过武装斗争解决,故B项错误; C.材料没有说明社会利益需要政党支持,故C项错误; D.材料没有比较政党竞争和武力角逐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还要搞清楚民国初期的政治环境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如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解析】“1945年”“建国大道”表明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正确;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C 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解题的关键是“1945年”“建国大道”。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1. 黄宇仁在《蒋介石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蒋介石所代表的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而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之成为一种革命,又需要利用旧社会的生活习惯做工具,造成团结,才能有希望将中国带进新世界的领域。”这表明蒋介石( ) A. 没有真正地代表国民党 B. 没有真正地凝聚起人心 C. 没有真正地实行民主政治 D. 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中国的实际国情 【答案】C 【解析】蒋介石代表的是国民代的利益,所以A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蒋介石在凝聚人心的信息,所以B错误; 材料“蒋介石所代表的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而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之成为一种革命,又需要利用旧社会的生活习惯做工具”说明蒋介石实行的是独裁统治,而没有真正实行民主政治,所以C正确; 材料没有分析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国情问题,所以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蒋介石所代表的不是一种固定的组织,而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之成为一种革命,又需要利用旧社会的生活习惯做工具”。 本题考查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 A.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 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答案】C 【解析】A.1939年属于抗战时期,此时国民党还没有显露出和中共争夺领导权的野心,故A项错误; B.材料俄信息不是反映出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故B项错误; C.游击战术是中共常用的战术,材料中“游击干部训练班”“《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的信息说明国民党认识到持久抗战的作用,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故C项正确;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是淞沪会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中共的抗战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还要搞清楚正面和敌后战场抗战方针的区别。 3.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C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时是在1946年6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兵力,故A错误; 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6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兵力,故B错误;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与共产党兵力相差不大,开始占据优势地位,故C正确; 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4月,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 A.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 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 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 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文字说明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各方主张明显不同,但1933年币制改革最终执行,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推动,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市场,而传统的银号、钱庄应随时代的发展日趋退出历史舞台,故B正确; A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经济随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C项是西方国家支持币制改革的原因,排除; D项是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同时此时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并不甚突出,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 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 公元前六世纪后,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立刻成为法律,并马上执行。公元前399年开始,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对所有法律进行 审核并组成一个专业的立法委员会裁决有争议的法律。这表明雅典( ) A. 民主政治更加理性 B. 民主政治已被破坏 C. 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 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答案】A 【解析】后来的法律都要每年通过公民大会的审核,并有立法委员会裁决有争议的法律,使不适应实际的法律被修改和废除,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理性,故A项正确; 材料说明民主政治完善了,而不是破坏,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人文主义,故C项错误; 雅典有法律,但材料中未体现法律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 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 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 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答案】D 【解析】A.德意志代议制度确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故A项错误; B.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 C.德国经济危机出现是1929-1933年,故C项错误。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民众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正是民众抗议政府越宪法体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表明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故B正确; A与“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排除; C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 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集权的特点。 B.当时人们采用标准时间是自己主动的,而不是垄断组织强加的。 C.材料与科学技术进步没有关系。 D.根据“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说明铁路标准时间的改变,推动美国多个城市、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时间开始分享标准时间,说明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2. 恩格斯:“在法国,1685年加尔文教的少数派曾遭到镇压,被迫皈依天主教或者被驱逐出境。但是这有什么用处呢?那时自由思想家皮埃尔•培尔已经在忙于从事活动,而1694年伏尔泰也诞生了。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只是使法国的资产阶级更便于以唯一同已经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相适应的、非宗教的、纯粹政治的形式进行自己的革命。”恩格斯意在强调( ) A. 启蒙思想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B. 加尔文教主张过于激进易遭镇压 C. 路易十四的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D. 走向近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启蒙运动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故A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1685年加尔文教的少数派曾遭到镇压”,并不能说明加尔文教主张过于激进易遭镇压,故B项错误; 据材料“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形式进行自己的革命”可知路易十四的暴行只会加快革命的发生,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自由思想家皮埃尔•培尔已经在忙于从事活动,而1694年伏尔泰也诞生了”等可以判断出近代化的民主潮流已经无法阻挡。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自由思想家皮埃尔•培尔已经在忙于从事活动,而1694年伏尔泰也诞生了”。 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欧洲教会统治占主导,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沉重打击了教会权威,因此19世纪中期达尔文主张进化论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因此材料现象的原因是教会失去原有权威,故B项正确。 C项普遍接受说法错误,应排除。 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思想解放潮流。需要掌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政治专有素养,故B项错误; 14世纪,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科学对社会政治理论产生的作用,而不是揭示民主的虚伪。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没有促使民主政治形成的作用。 C.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进步社会政治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D.材料与世界和平无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可以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来进行综合的理解,学生要搞清楚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之间的联系。 1. 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 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 ) A. 鉴往知来 B. 以古讽今 C. 厚今薄古 D. 贯通古今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布诺赫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强调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即贯通古今,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需要掌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布诺赫的言论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学的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 阅读下列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宋朝海外贸易的推动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这一区域的贸易形成了以中国出口品为主的手工业商品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生产的香药珍宝为主的资源性相互交换的互补性贸易的市场关系。阿拉伯商人和中国商人成为这一区域并驾齐驱的最重要的贸易力量,东南亚、日本、高丽等地的商人也积极参与贸易,共同维持这一区域的贸易运行。可以说,这一区域贸易已经具备了独立运行的稳定的基本要素,已经形成为一个明确的贸易体系。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材料二:夫兵战之日短,商战之日长。兵战之亡速而有形,譬如风吹灯灭。商战之亡缓而无形,譬如油尽灯灭。有形者易备,无形者难防。而人反畏兵战而不畏商战。吾知二十世纪因商战之败而亡国者,必较兵战为尤胜。……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倍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则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厌欲,孰得而谁何哉?吾故得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摘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1913--1919中国进出口状况统计表 年份 进出口总额(海关千两) 总指数 出口指数 进口指数 1913 973469 100 100 100 1914 925468 95.1 88.3 99.8 1915 873337 85.71 103.9 79.7 1916 998204 102.5 119.5 90.6 1917 1012451 104.0 114.8 96.4 1918 1040776 106.9 120.5 97.3 1919 1277807 131.3 156.4 113.5 --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贸易体系的”特点。 (2)材料二的主张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3)材料三的外贸数据说明了什么?这种局面的发展对当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依据材料一“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以中国出口品为主的手工业商品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相互交换的互补性贸易的市场关系”“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可知是早期维新思想提出的商战思想,这一思想提出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新阶级力量壮大等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表格从内外贸易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①南海、印度洋沿岸、东北亚形成长期稳定而又密切的贸易联系。②中国的手工业品和其他地区的资源型商品构成的互补性贸易关系。③中国为主导,区域内其他国家积极参与。④以南海为中心,东南亚为枢纽。 (2)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清政府内忧外患。②中国经济结构加速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工商企业大量出现。③西方工业技术、科技文化、社会思想等大量传入,新式教育创办起来。④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⑤资产阶级掀起改良和革命的浪潮。 (3)说明:一战期间中国外贸活跃,外贸逆差缩减。 影响:①迎来了民族工业的春天,加速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②进一步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条件,准备了阶级基础。③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理论的传播,促使新文化运动展开。 【解析】本题考查“南海贸易体系的”特点、外贸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需结合宋朝的商业发展、维新思想、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维新思想、中国民族工业,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一般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也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角度回答。无论从何角度回答,都需要结合材料,不要偏离主题。 1. 历史学者彭南生在《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指出:“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你认为中国近代史应该以那个历史事件为开端?请基于事实阐释自己的理由。 【答案】本体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于提出观点进行论证,观点依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 年辛亥革命开始”三个观点提取,论证结合鸦片战争对于近代史影响、洋务运动对于近代化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对于民主化进程影响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观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证明: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主权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立,中国社会的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成了反侵略,反封建。战争也结束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离状态,中国开始与世界联合,逐渐融入到世界市场中,中国也开始出现新的资本主义近代因素,中国的近代化开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1. 阅读下列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材料二:“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然,虽有过激之嫌,但不可肆意丑化和歪曲。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历史又证明封建体制内无法开出一条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在这样的形势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应该说时代赋予的动力,是当时中华民族时代任务的召唤。因此,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观点无可厚非,他们颇为激烈批判态度,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而扫除障碍。 --陈道贵《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思想启蒙的异同 【答案】(1)第一小问的核心思想,依据材料一“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可知是理性主义思想;第二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的信息从批判专制王权和建立理想王国角度思考回答。 (1)本小问的异同,相同点依据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思想从性质、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归纳回答;不同点结合所学从社会环境不、斗争目标以及二者思想影响程度有差异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1)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基本主张: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打倒天主教会和,否定世俗权威。建立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的新社会。 (2)同:①性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②核心内容相同:都倡导理性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③基本作用相同: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传播。 异:社会环境不同:当时的法国专制王权发达,是欧洲霸主和殖民强国。而20世纪20 年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斗争目标不一样:当时的法国以反对专制王权、封建教权、等级制度为目标。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以抨击传统文化、反对封建道德为己任。 影响程度有差异: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深刻、广泛、长远;中国新文化运动被救亡需求中断,不彻底。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考查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主张;中西方思想启蒙的异同。需要掌握启蒙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