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部分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部分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 “相地而衰征”‎ B.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C. “燔诗书而明法度”‎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 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5.《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 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C. 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 D. 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 ‎6.秦汉以后,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交通频繁;行政业务多;税粮滞纳多;犯罪事件多)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日益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向重政治 ‎7.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8.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A.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 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 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9.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10.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 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 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 ‎11.1882年,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免偷换。”当时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A. 改变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性质 B. 维护和扩大商股权益 C. 减少轮船招商局对市场的垄断 D. 扩大官方的经营权力 ‎12.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A. 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 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 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 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A. 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B. 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 C. 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 D. 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14.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 A. 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 B. 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C. 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 D. 中共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 ‎15.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同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应是 A.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 B.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 坚持两个战场的配合 D. 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16.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 A. 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B. 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C. 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 D. 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17.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B.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18.1492-1595年,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一现象 A. 加快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B. 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C. 导致欧洲国家掀起价格革命 D. 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形成 ‎19.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A. 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 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 C. 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 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20.1874年,俾斯麦说,“伟大的事业已告完成:德意志帝国被创造出来了。现在,我开始感到无聊”。据此有学者认为,满足和无聊感绝不适用于第二帝国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它们的简陋程度与它们驾驭的权势之大构成了极大反差。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德意志民主政治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B. 俾斯麦学握着德意志帝国国家大权 C. 俾斯麦为德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D. 德意志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落后 ‎21.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A. 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 B. 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 C. 英国政体存在缺陷 D. 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 ‎22.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 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 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C. 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D.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23.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文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24.“二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材料现象 A. 促使法国加入了北约组织 B. 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C. 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 D. 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 ‎25.下面是反映美国某一历史时期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CPI)和财政赤字情况的三张图表,据此综合判断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实践是 A. 罗斯福政府的“新政” B. 尼克松政府的经济政策 C. 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D. 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 ‎26.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2016三大黑天鹅事件:英国退出欧盟,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是 A. 顺应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B.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 C. 区域集团化、社会信息化对全球化发展的阻碍 D. 一定程度上的全球化退潮与“反全球化”的逆袭 ‎27.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A. 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B. 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 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D. 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28.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这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特里芬难题凸显了美元帝国的困境 B.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是长期顺差国 C. 特里芬难题导致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D. 美元与黄金脱钩解决了这一难题 ‎29.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 美化殖民扩张的动因 ‎30.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的战役 A. 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 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C.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二、非选择题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分析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10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72——1989年中美关系研究历史简表。‎ 利益国家和评估 核心利益一 核心利益二 核心利益三 总体核心利益 美国 国家安全 经济繁荣 价值观优越性 全球地位 中国 国家安全 经济发展 政治利益 评估 一致:苏联的战略扩张对中美构成最大安全威胁 一致:中国对美国开放使双方互利共赢 意识形态兼容、领土主权(即台湾问题)部分存在分歧 中美战略合作与美国维护全球地位具有兼容性 ‎——据《利益、认知、互动:中美关系演进的动因探析》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紧扣材料,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材料中的“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体现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C项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体现的是法家学派加强思想专制的思想,对加强君主集权有利,与设问要求相符,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有关土地赋税变革的内容,B项中的“诸侯更相诛伐”与D项中的“老死不相往来”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 ‎2.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行政运作程序而不涉及君主独断的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行政运作程序而不涉及办事效率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B ‎【解析】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4.C ‎【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 ‎5.B ‎【解析】“修道途,便关市”说明修筑道路便于市场发展,“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说明减轻关税便于统一市场形成,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长途贩运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D中成为“共识”显然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信息。‎ ‎6.A ‎【解析】材料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县的分等标准变化,划分标注由简至繁,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县进行区分,越到后来越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和义务,表明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日趋加强,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为主流,并未出现重大变革,排除B项。材料仅在描述中国古代县的分等标准变化,并未直接表明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古代县的分等标准逐渐以经济为划分依据,至清代更为繁复多样,此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从秦汉到唐代再到明清关于县的分等标准变化,结合材料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7.A ‎【解析】“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派别即程朱理学的特称,而不包括陆九渊心学,因此朱熹等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入《儒林传》;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学的极大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因此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明代理学的发展,A正确,C错误;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体现,所以材料所述变化与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无关,排除B;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D。‎ ‎8.C ‎【解析】从材料信息“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可知政府重视土地税,而对人丁税逐渐淡化;由材料中“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可知清代后期对人口普查的松弛;这些信息反映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即明朝以来,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逐渐松弛,故选C项而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工商税,故B与题意不符;D 在题干中没有提到,故排除D。 ‎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这一题读懂“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这两句话即可准确作答。‎ ‎9.D ‎【解析】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三则史料记载黔中郡,秦简说明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故D正确。前三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故A错误;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B错误;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错误。‎ 点睛:史料的判断主要依据原始史料,一般是原始遗迹、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表格显示2002年湘西出土秦简,属于原始出土史料,应为最为可信的史料,其余三则史料均是二手史料,可信度显然不如秦简。‎ ‎10.D ‎【解析】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募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选D。‎ ‎11.B ‎【解析】轮船招商局采取股份经营的模式和管理模式,显然是维护大商股的权益,故B正确;材料中属于管理和经营的模式,该企业性质没有改变,故A错误;材料显然是增加轮船招商局对于市场的垄断,故C错误;材料目的是保证股东的权益,不属于官方经营权力,故D错误。‎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中国觉醒”其实是洋务运动所发起的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汉阳铁厂只是一个缩影,通过自身的发展达到了工业化的初步过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是过程,没有体现结果;B 选项错误,这种意识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D选项错误,这种觉醒没有体现出抵制外来侵略。‎ ‎13.A ‎【解析】从材料中“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可以排除文化革命,由此排出B、D选项。再从“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可以得出这是一场政治改革,由此确定为A选项。C选项没有具体指出哪一个历史事件。‎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关注到两点:第一点就是本题已经明确了思想上的内容,因此材料中的叙述已经明确给出;第二点就是这是一场政治革命,材料也明确地指出,由此就能够锁定正确选项。‎ ‎14.D ‎【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依旧没有认清楚当时的任务,对于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十分危急的蚀刻;B选项错误,材料与此相悖;C选项错误,共产国际依旧支持城市革命。‎ ‎15.B ‎【解析】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两党合作的开始时期,因此此时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并不突出抗战这一要素;C选项错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经验;D选项是外部力量,不能作为最主要的的内容。‎ ‎16.B ‎【解析】A不符合史实;由“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说明通过工业化促进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推动工业化,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17.A ‎【解析】根据“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表明邓小平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守法,体现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是邓小平的一段讲话,不能体现“法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C项和D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关键要抓住材料的主旨:邓小平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守法。然后逐一排除不符合主旨的选项即可。‎ ‎18.C ‎【解析】根据“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 ‎,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流入欧洲,造成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即引起价格革命,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没有转化为本国资本,西班牙从拉美运回的黄金白银通过贸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西班牙却因工农业竞争力低而日趋衰落,没有为本国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排除AB;材料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 ‎19.C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古代罗马官员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故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应是罗马帝国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行省,故可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有着完善的法律体制,为罗马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减少了政府的行政官员,故此题应选C;材料讲到的罗马的官员数量少,这并不能说明“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故排除D。‎ ‎20.A ‎【解析】材料中的“满足和无聊感绝不适用于第二帝国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和“它们驾驭的权势之大”这些内容说明了德意志民主政治只是形式上民主,实质上的专制,故本题选A;结合所学知识要知,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故可排除B;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并不是强调俾斯麦为德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是对德国的政治体制进行评价,故C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可排除;德意志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在形式上是先进的,故D项说法错误。‎ ‎21.D ‎【解析】根据“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可知,英国国王在法律上地位很高,故D正确;英国法律并非具有象征性,而是具有实际法律效力的,A表述错误;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而不是英王对内阁负责,排除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政体存在缺陷,排除D。‎ ‎22.C ‎【解析】根据“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表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综合历史上的相关优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说明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并且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D错误。‎ ‎23.A ‎【解析】材料中认为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信息,故B错误;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是依靠资产阶级,故D错误。‎ 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4.B ‎【解析】从材料中的“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出发,法国提出“舒曼计划”,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在此基础上形成欧洲煤钢联营。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信息,法国采取的措施应当是与德国有关,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25.C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由负数变为正数并持续上升,说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由14下降到维持4左右,说明物价下降、通货紧缩;财政赤字说明政府支持在增大;故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实践是因为里根时期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促进经济的恢复,C正确。罗斯福通过干预经济导致物价回升与图示“消费价格指数”不符,排除A项。尼克松时期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阶段,与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不符,排除B项。在继承里根统治成果的基础上,克林顿时期实行新经济经济飞速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不符,排除D项。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首先弄清图示的意思,如“国民生产总值(GDP)”“消费价格指数(CPI)”“财政赤字情况”的深层含义。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把选项的内容套入图示进行理解即可得出答案。‎ ‎26.D ‎【解析】黑天鹅事件实际上就是逆袭,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事件足以说明全球化趋势逐渐退潮,以及“反全球化”的逆袭,故D正确;材料中事件是反全球化行为,故A和B错误;区域集团化是促进全球化发展,故C错误。‎ ‎27.A ‎【解析】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是世界的主要矛盾,根据“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可知,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体现出美苏对势力范围的争夺,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经济恢复的计划,不涉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28.A ‎【解析】根据“这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说明战后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矛盾问题,即美元帝国的困境,A正确;材料说明双挂钩体系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无法体现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是长期顺差国,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D。‎ ‎2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项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的提出,都影响了另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提出,说明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影响社会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民主的虚伪,而是反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阐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并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形成,排除B项。近代自然科学没有美化西方殖民扩张的作用,且材料反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排除D项。‎ ‎30.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8年4月9日”、地域“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等信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徐州会战中中国方面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故D项正确。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排除A项。平型关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排除B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8年4月9日”、“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等,结合抗战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1.(1)成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及观念浓厚;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转移情况:受雇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向海外殖民地转移;少量转移至城市。‎ 影响:劳动力流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与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2.示例:‎ 论题:中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长远利益。‎ 阐述: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监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苏联对中美两国的威胁日益加重,改善双方关系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双方从各自利益的大局出发,抛开意识形态分歧,关系逐渐缓和,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进行合作的基础。在战略合作期间。两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互补,两国的合作为中国更全面地融入地区和全球经济敞开了大门。同时,中美合作对于推进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影响。‎ 中美双方围绕台湾问题产生过激烈交锋,两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分歧,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未来的中美关系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此为开放性试题,答题基本上要求具备四要素:论题、论据、论证、结论。鼓励考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选取典型的事例,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题,让考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开拓考生思维,培养创新品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目标与人才选拔考试的要求。本题可以选取中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长远利益,结合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美关系发展变化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33.(1)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豪强地丰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战乱、饥馑、疾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豪强地丰隐匿人口,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剧减。‎ ‎(2)曹操改革沉重打击了世家人族势力;“唯才是举”,大胆选拔人才;创立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 改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根本扭转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的趋势。‎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风气日薄,政令日败。”可知其背景为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根据材料中“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可知其背景为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根据材料中“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可知其背景为战乱、饥馑、疾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豪强地丰隐匿人口,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剧减。‎ 第(2)问根据材料中“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可知其作用为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根据材料中“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信息,可说明其作用有促进了人才的选拔;根据材料“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 说明创立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增加了赋税收入;根据“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说明改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根本扭转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的趋势。‎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曹操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