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www.ks5u.com 2020届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三5月模拟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西周建立时,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这说明西周天命观 A. 从“神本”走向“人本” B. 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C. 对神灵的崇拜逐渐强化 D.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膺更大命,革股,受天明命。”意思是:我承受着更改朝代的天命,接管国家政权,接受上天圣明旨意。由此可知,周代天命观注重人事上的主观努力,强调“人为”的力量,淡化了对神灵的崇拜,故A项正确,C项错误;天命观与宗法血缘无关,排除B;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排除D项。 2.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虽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但在具体推行中应该有个过程,尤其是要让原来六国之民逐渐适应。但是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材料旨在说明秦朝郡县制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推行过急、过广 D. 导致秦王朝暴政而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可知,作者在强调秦朝郡县制推行过急、过广,日益激化社会矛盾,故C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B脱离题干主旨,排除;郡县制起到了维护地方统治的作用,秦朝灭亡是因为推行暴政导致的,排除D。 3.宋代官制规定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以寓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仆射、尚书、丞、郎,以及台、寺、监的官员,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以至于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现象。宋朝这一设计 A. 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 很有效地实现了权力制约机制 C. 细化级别,加强官员监督 D.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制度只是实行职位与实际职务的分离,差遣更是打破官员论资排辈的传统,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正确;据材料“官以寓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汉治内外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可知宋代官、职、差遣制度导致了管理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权利制约机制”和“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不是该设计的作用,排除B项和C项。 4.明代社会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表现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入和推广。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作物,如南洋的番薯(俗名地瓜)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等。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大地主经济经营收益很大 C.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美洲作物使农民对好地依赖性减低,荒地废地利用起来,且产量高,较少土地也能养活一家人,故D项正确;美洲作物虽能提高产量,但并不一定增加政府收入,排除A项;明代大地主土地相对较好,美洲作物高产,但是并不在市场上出售,对地主经营收益不大,排除B;美洲作物适合在荒地废地种植,可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5.1916年2月,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写道:“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据此不能探究 A. 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 B. 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 C. 民主政治实现的复杂性 D. 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发展 【答案】B 【解析】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详解】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阐述的,以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帝反封,与题干材料无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据材料“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因此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表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政治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故据此材料能探究ACD三大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该学者强调 A. 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 革命的整体考察 C. 坚持人民革命的必要性 D. 革命的多元竞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可知材料主旨:作者强调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而不是强调不同救国派别、不同救国路线的多元竞争,故B正确,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建立统一战线、坚持人民革命等主题,排除A、C。 7.1954年9月,陈云指出:计划收购的政策今后要继续实行下去,但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材料表明当时 A. 农业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 农业生产基本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 中国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下 D.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可知,只有在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才实行计划经济,所以计划经济的实行依然是生产力落后的体现,C正确;1954年仍处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主旨可知,当时消费品生产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D项。 8.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A. 从极具革命色彩到服务于经济建设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B. 意识形态不再影响中国的外交战术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但有利于参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强调打开国门搞建设,A正确;意识形态依然是影响外交的主要因素,不过不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B;材料强调新时期外交战略的调整,不是外交建树,排除C;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 9.伯里克利在其妻因渎神罪而受判时,曾含泪替她向陪审员求情才得以免罪。他自己也因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指挥军队不力和擅自动用公款而被罚款和免职。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构建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B. 公民广泛参与城邦管理 C.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民主制不符合城邦实际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论是伯利克里之妻,还是伯利克里本人,都曾受到审判,说明不论权势地位高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强调权力制衡,也不是强调公民的参政权,C正确;题干与分权制衡无关,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公民对城邦的管理,排除B;雅典民主制度虽有弊端,但在伯利克里时期达到顶峰,并推动了雅典社会进步,排除D。 10.尽管政府一再限制,伦敦城的面积在伊丽莎白时代(1533—1603年)还是扩大了一倍。16世纪20年代初,伦敦人口大约为7万人,1600年已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此时伦敦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是 A. 宗教改革的影响 B. 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C. 近代工厂的建立 D. 先进制度的强大吸引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考查的是16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在宗教改革影响下,英国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成为民族国家,作为政治中心的伦敦,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大加强,城市吸引力增强,故A正确;英国殖民霸权确立在18世纪中叶,排除B;近代工厂是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C;16世纪的英国还是封建社会时期,排除D。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11.轻重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政府理财的经济学说,其出发点是国家直接进入商业领域取得经济收入,强调对货币铸造权的垄断,以手中的货币间接控制五谷食米等生活资料。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这两种经济学说 A. 其实践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 都是反思当时经济政策的产物 C. 都强调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 都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轻重学说是通过政府直接垄断货币、盐铁、粮食等方式控制国家经济,而凯恩斯主义则是通过举债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刺激消费,两者都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正确;轻重学说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其实践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下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和商品经济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一概排斥、抑制,而是在其现实利益的基础上,也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利用,而且“抑商”主要是限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因此轻重学说不是对当时“重农抑商”的反思,排除B;两种学说虽都强调政府控制国家经济,但其本质仍然是私有制,排除C。 12.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几项未完成指标的实际情况 ——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 据此可知苏联一五计划 A. 背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 B. 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C.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 受到农业集体化的严重阻碍 【答案】B 【解析】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详解】材料虽体现几项没有完成的指标,但其他指标其实基本都完成了,而且在几项未完成的指标中,1932年较之1927年增长幅度很大,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为后来二五计划和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一五计划的开展是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决定的,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建立的标志,排除C;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地方自治章程颁布后,各地纷纷设立自治公所,一批经济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地方精英被选入其中,执操权柄,以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由于这批地方精英原本就是善堂、会馆、商会等组织的首领,因此,在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之后,农工商团体及慈善公益团体自然也就纳入了其自治活动的轨道。地方精英们利用手中的自治之权,竭尽心力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扩充新的善举,以裨益于社会。他们淡出政治,关怀民生,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际,抱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凭借自己殷实的经济实力而致力于地方慈善事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方原有的慈善机构多属传统的善堂善会,而地方自治运动则带有浓厚的近代化色彩,将传统的善堂善会纳入到地方自治运动中来,也就势必要对其进行近代化改造。随着地方自治运动规模的扩大,近代化改造的功能日趋完善,近代社会慈善事业也就渐次地得到发展。 ——摘自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1883年通过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案》,规定对全体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成立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其费用由雇主担负1/3,受雇者担负2/3。后来对该法案又进行了种种修正,到1913年,有1450万人得到这种保险。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案》,这项保险费用全部由雇主负担,工人享受保险费用的数额依受伤轻重程度来决定,此项法案后来也做了进一步的修正。1889年通过了《老年及伤残保险法》,费用由雇主、受雇者和国家共同负担,而由官吏管理,先是规定70岁,后来改到65岁,保险者就可得到一种津贴,其数额多少以他的工作业绩而定。1911年,上述三部法律合并为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此外,各市政当局和私人机构在住房、公用事业、流浪工人救济和卫生保健等问题上也采取相应措施,对国家社会立法作了补充。 ——摘自《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初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保障事业与中国慈善事业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答案】(1)特点:由地方精英推动;纳入地方自治活动轨道;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慈善事业。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地方自治运动的推动;为挽救民族危机,社会精英联合推动;慈善理念不断进步;近代电信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也一定程度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2)不同:政府主导,各市政当局和私人机构做补充;以立法手段推进;较全面地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评价: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德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帝国统治者试图通过社会保障来缓和社会矛盾这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但受益者不是全体公民,着眼点在于生产而不在于济贫,所以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时德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批经济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地方精英被选入其中,执操权柄,以上海最具有代表性”可知,由地方精英推动;根据材料“在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之后,农工商团体及慈善公益团体自然也就纳入了其自治活动的轨道”可知,纳入地方自治活动的轨道;根据材料“随着地方自治运动规模的扩大,近代化改造的功能日趋完善,近代社会慈善事业也就渐次地得到发展”可知,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慈善事业。 原因:根据材料材料时间1904年以及“凭借自己殷实的经济实力而致力于地方慈善事业”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在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之后,农工商团体及慈善公益团体自然也就纳入了其自治活动的轨道”可知,地方自治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他们淡出政治,关怀民生,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际,抱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可知,为挽救民族危机,社会精英联合推动;根据材料“将传统的善堂善会纳入到地方自治运动中来,也就势必要对其进行近代化改造”可知,慈善理念不断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电信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也一定程度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2)不同: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各市政当局和私人机构在住房、公用事业、流浪工人救济和卫生保健等问题上也采取相应措施,对国家社会立法作了补充”可知,政府主导,各市政当局和私人机构做补充;根据材料“1883年通过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案》”“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案》”“1889年通过了《老年及伤残保险法》”可知,以立法手段推进;根据材料中各项立法以及“在住房、公用事业、流浪工人救济和卫生保健等问题上也采取相应措施”可知,较全面地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评价: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原因和影响进行评价。原因方面,根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德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帝国统治者试图通过社会保障来缓和社会矛盾。这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社会保障的影响来看,德国的社会保障较为完善,有利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从局限性来看,德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受益者不是全体公民,着眼点在于生产而不在于济贫,所以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时德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三个阶段是“半球化”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时期,1945—199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全球治理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三大支柱,以及把全世界连在一起的联合国都逐步建立起来。先后形成70多个国际组织,每个国际组织都有自己的规则,这些组织加上它们的规则,共同构成了全球治理体系。当时很让人兴奋,世界各国认为有了这套治理体系,从此就再无对抗。但遗憾的是,从1946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冷战”。当时的两大集团,每个集团都有三个支柱:一是经济支柱,二是货币支柱,三是军事支柱。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国家群,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群。两个世界半个世纪的割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 ——摘自李扬《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对策》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有关知识,就此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二战后两个平行市场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 随着两级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的全球化被人为地割裂为两大经济实体。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按照自己意志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虽制度设计存在局限,但它规范了战后金融秩序和贸易秩序,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全球治理的尝试。美国倡导的这套体系,至今仍一定程度维护着世界经济秩序。 马歇尔计划推出后,苏联认为计划严重威胁苏联和东欧国家,主导成立了经互会。其成立对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但实际上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扩张,削弱了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并8益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其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长期未能解决,导致了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 两大平行市场虽一定程度阻碍全球化发展,但其优点和缺点,都为后来者借鉴,引起各国对合作模式进行反思。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国家群,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群。两个世界半个世纪的割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可提炼出观点:二战后两个平行市场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阐述过程中,首先要描述背景,即随着两级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的全球化被人为地割裂为两大经济实体。结合所学知识,对两极格局下美国主要的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进行阐述。如对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结合史实,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按照自己意志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虽制度设计存在局限,但它规范了战后金融秩序和贸易秩序,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全球治理的尝试。得出结论,美国倡导的这套体系,至今仍一定程度维护着世界经济秩序。以同样的方式对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进行说明。最后对阐述过程进行总结,回归论题并实现升华,即两大平行市场虽一定程度阻碍全球化发展,但其优点和缺点,都为后来者借鉴,引起各国对合作模式进行反思。 15.材料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为了消除按田亩数、人丁数征收赋役的两重标准所带来的混乱和弊端,清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更大的赋役改革。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把全国征收丁税的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税,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并没有取消人丁税,并没有解决丁役负担不均的问题。因为丁税按每户的人丁数征收,过一定时间,每户人丁数由于生育死亡而发生变化,丁税的负担者也要随之变化。因此,康熙末年,开始在广东、四川试行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的办法。康熙五十五年,“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丁随地起,见于明文者,自广东始。”雍正元年正式向全国颁布诏令,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决定把康熙五十年的丁数2642万定为常额,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亩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银”。此后直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省最后宣布实行“摊丁入亩”为止,全部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税种趋向简单;人头税基本取消;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征收货币地租;有步骤推进,具有渐进性。 (2)作用:一定程度改变了赋役不均现象,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巩固统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可知,从按田亩数、人丁数征收赋役到固定人丁税,再到将丁银摊入田亩,说明税种趋向简单,而且人头税基本取消,也体现了改革有步骤推进,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即把全国征收丁税的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税,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可知,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征收丁银,说明征收货币地租。 (2)作用:根据材料“为了消除按田亩数、人丁数征收赋役的两重标准所带来的混乱和弊端”“ 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可知,改革一定程度改变了赋役不均现象,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赋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巩固统治;根据材料“决定把康熙五十年的丁数2642万定为常额,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亩中一并征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丁银的征收意味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货币以及放松对百姓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6.材料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然而,这种改变极度依赖于苏联持续而坚定的支持。尽管在入侵波兰后的数月内,大批货物和原材料涌入德国,但这一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谈判相当激烈,特别是涉及小麦和石油,德国人对这两项物资的需求极为迫切。斯大林亲自过问这些交易条款,决定是否批准满足德国要求的80万吨石油,或是仅仅运发其中的一小部分。每次交货的谈判都令人担忧且耗时长久,几乎成了德国人焦虑的最大根源。到1941年初,德国人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他们发现自身的粮食和物资越来越短缺,从苏联进口无法解决长期的供应问题。如在1941年2月,德国电台称,英国的贸易封锁造成了全欧洲的粮荒。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45分,斯大林被朱可夫的电话叫醒。他告诉斯大林,所有防区的前线都已被突破,苏联正在遭受攻击。一开始,斯大林还拒不相信发生的事情,认为这是希特勒的诡计,目的在于以武力达成某种协议,也许是和贸易有关。慢慢地他才明白这是生死之战。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藩《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初苏德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突然袭击苏联的重大影响。 【答案】(1)由互不侵犯转向武装对抗。原因:德国企图称霸世界的既定方针;英国的海上封锁,导致德国物资短缺;占领苏联可缓解德国的粮食危机和资源危机;占领苏联,德军可与侵略中国的日本法西斯汇合。 (2)使二战规模扩大升级;德国陷入两面作战之苦;减轻了英军在本土和北非的压力;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建立。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然而,这种改变极度依赖于苏联持续而坚定的支持”“慢慢地他才明白这是生死之战”可知,苏德关系由互不侵犯转向武装对抗。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入侵苏联是德国企图称霸世界的既定方针;根据材料“如在1941年2月,德国电台称,英国的贸易封锁造成了全欧洲的粮荒”可知,英国的海上封锁,导致德国物资短缺;根据材料“他们发现自身的粮食和物资越来越短缺,从苏联进口无法解决长期的供应问题。”可知,占领苏联可缓解德国的粮食危机和资源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占领苏联,德军可与侵略中国的日本法西斯汇合。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德战争爆发使二战规模扩大升级;从战争态势来看,德国入侵苏联,使得德国陷入两面作战之苦,同时苏联加入二战,减轻了英军在本土和北非的压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加入二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建立。 17.材料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人。道光二十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太平天国运动中,办团练,助官军攻占苏松一带,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人。官至右中允,加衔至三品。辞官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遇浚河、建学、积谷诸事务,多有条议规划。初擅长骈体文,后致力古文辞。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兵刑、盐铁、河漕诸政尤其留心。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矢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校邹庐抗议》、《显志堂诗文集》 ——摘编自《清史稿》卷486列传273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的生平活动。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冯桂芬的个人生平。 【答案】(1)活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提倡引进西学;发展新式教育;解决实际性问题;著书立说 (2)评述: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坚定维护阶级利益和清朝统治;但他既有强烈的贵任和爱国意识,又有当时社会上一部分正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的地主官僚的与时俱进的意识,其活动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的解放,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解析】 【详解】(1)活动: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中,办团练,助官军攻占苏松一带,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人”可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提倡引进西学;根据材料“辞官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遇浚河、建学、积谷诸事务……对天文、地理、兵刑、盐铁、河漕诸政尤其留心”可知,发展新式教育,解决实际性问题;根据材料“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矢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校邹庐抗议》、《显志堂诗文集》”可知,著书立说。 (2)评述:冯桂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坚定维护阶级利益和清朝统治;根据材料“《校邠庐抗议》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采西学、谋自强的宣言书,被誉为变法思想之萌芽”和引进西学,说明他既有强烈的贵任和爱国意识,又有当时社会上一部分正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的地主官僚的与时俱进的意识,其活动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的解放,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 13 -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专家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