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4月第一次月考试题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 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 30 小题,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中 1-15 题有部分是跟网课有关的试题,16-31 是寒假作业上面的原题。) 1.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变化 A. 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B. 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C. 有助于形成大一统心理文化认同 D. 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提供政治前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华夏”包含的主体随着西周统治的确立和扩展而扩展,因此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里文化认同,故选C项;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概念的变化并不是周朝实行宗法分封的政治前提,排除D。故选C。 2.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同母之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A. 体现礼乐教化 B. 强化宗法观念 C. 维护母系权威 D. 突出分封差别 【答案】B 【解析】从西周宗法制来看,异母弟属于庶子,不是嫡子,因此这一规定是为了强化宗法制的嫡庶之别,故答案为B项;这一规定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没有体现出礼乐教化,排除A项;宗法制是为了维护父系权威,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D项。 3.西周时期,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土”的册命书,并由史官当众宣读,受封者获得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并要遵循朝靦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这一史实说明当时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官僚政治的形成 C. 君臣关系的强化 D. 儒家伦理的认同 【答案】C 【解析】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土”的册命书,受封者应“立中廷,北向”,即向周王行拜见之礼的礼仪,这一活动强化了周天子与受封者的君臣关系,故选C;西周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A;西周实行贵族政治,排除B;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排除D。 4.据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记载,汉初在帝国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汉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 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 推行官营商业政策 D. 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容易带来诸侯势力坐大的问题,故为了防范诸侯王的叛乱,帝国不仅在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而且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要塞,由此将帝国的疆域分为区别对待的“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以之为依托,层层实施朝廷的地域控制,故选A。“关、津”设立于帝国内部,解决的主要是内部问题,而非外部边患问题,排除B;材料中构筑的是“要塞”,其主要功能绝非在经济层面,故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有效掌控人口资源的方式是进行人口普查,而非设立“关、津”,排除D。 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6.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 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 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 D. 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答案】D 【解析】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发展了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宋代的儒学在吸收宗教内容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又进行了改造,说明了儒学本身的不断趋时更新,这是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故选D;宋朝国家不统一,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7.《论语》颜回第十二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据此可知 A.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同 B. 孔子主张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 C. 齐景公礼贤下士,广纳人才 D. 孔子的主张得到齐景公的赞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知,齐景公是赞同孔子的上下尊卑的主张的。故选择D;“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孔子主张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不能全面的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B;材料只涉及齐景公问政孔子,不能推出“齐景公礼贤下士,广纳人才”的结论,故排除C。 8.王夫之出人理学,又能超越理学;排斥佛老的世界观,又吸取其方法论;注重对人类知识和思维成果的积累,但更加强调创造精神。王夫之这样的思想特点 A. 凸显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B. 受君主专制强化的 C. 是文化发展到高峰的体现 D. 对少数民族政权较排斥 【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的理学走向僵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王夫之既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念,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全面,C项中的“高峰”无从体现,D项以偏概全,没有全面涵盖题意主旨。故选A。 9.结合如图中的数据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1912—1931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图单位:10万两 A. 贸易逆差的局面有较大改善 B. 对外贸易额呈迅速发展趋势 C. 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曲折艰难 D. 棉纱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1912—1931年中国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呈现出较大的曲折,总体来说原料棉花进口是增长态势,工业品棉纱和棉织物进口是下降态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曲折艰难,故C正确;材料没有出口数据,不能得出贸易逆差是否改善,故A错误;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数据和棉纱产品质量无关,故D错误。 10.英国议会下议院选举从1918年开始实行选举保证金制度。按规定,议员候选人必须缴纳150英镑保证金(按今天折算大约相当于4500英镑),如果候选人在选举中所得选票不足选区全部选票的八分之一,则保证金收归国家所有。该制度 A. 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范围 B. 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完善 C. 冲击了传统贵族的特权 D. 违背了自由民主的精神 【答案】B 【解析】选举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设置一定的参选门槛是为了保证选举的秩序,选项B正确;选举资金的存在直接限制了部分人的参选权,不利于民主范围的扩大,排除A;参选门槛设置和传统贵族特权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排除C;选举本身就是民主自由的体现,选项D排除。 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宜扬安贫禁欲的宗旨,介人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说明 A. 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 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C. 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 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宗教特权,教会组织不得不改变以前的说教方式,这充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组织面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调整,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权力仍然大于王权,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并不是深入人心,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并且材料没有体现上帝权威的变化,C错误。故选D。 12.摇滚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全球。典型的有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在风中摇摆》;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这表明摇滚乐 A. 广泛传播得益于新媒介的出现 B. 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 C. 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D. 商业化运作特点突出 【答案】B 【解析】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在风中摇摆》;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反映出摇滚乐关注社会现实的发展,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选项B正确;材料未提供新媒介信息,排除A;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音乐主题,未看出摇滚音乐的运作特点,排除D。 13.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旅居昆明时,在1911年10月27日日记中写道:“在地平线上不远处的西方,在金星下面有一彗星,这对革命者意义非凡,可能价值五个军团。民众相信这顆星传递着天意改变的信息,这些星宿在它们的軌道中为反对满族而战。”由此可知 A. 该传教士认同天人感应的现象 B. 革命运动传播借助了传统文化 C. 辛亥革命的风暴浪一触即发 D. 云南各族民众渴求基督的解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已经爆发,题干反映了借助传统星象学说以附会资产阶级革命,推动革命形势发展,故B项正确;A项,无法得知该传教士认同天人感应的现象和云南各族民众渴求基督的解救,排除AD两项;根据材料时间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该事件为云南重九起义,排除C项。 14.“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A. 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 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点,它前承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和思想洪流,后启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说明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新中国建立后;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重建,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但无法说明“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1942年10月24日,晋绥边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开幕,参加会议的包括参议员及各界人士共400余人,大会参议员共145人,各界当选为参议员的共产党员有47人,不及大会参议员的1/3。这表明晋缓边区政府 A. 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B. 践行联合政府主张 C. 属于工农联盟政权 D. 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参议会与会人员来源广泛,且共产党员不超过参议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贯彻执行了“三三制”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全民族抗战的策略,故选A项;《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1945年提出来的,排除B;晋绥边区政府是各阶级联合的政府,故CD错误。故选A。 16.阅读下面的《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变化表》。导致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单位:银万两 年份 岁入总额 农业税 工商杂税 其他 1849 4250 3281 969 0 1885 7709 3071 3923 715 1894 8130 3150 3584 1396 1903 10106 3461 6629 1600 1909 26321 4396 15888 4446 其他包括捐纳、公债、杂项收入等 A. 政府对农民巧取豪夺 B.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D. 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答案】C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849年到1909年清代后期的财税收入中工商杂税的比重不断攀升,并逐步占据主导优势,这说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故选C。农业税整体变动并不大,不能体现政府对农民的巧取豪夺,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互动关系,故无法得出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的结论,排除B;自然经济的解体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故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17.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 18.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给洪秀全作了这样的总结:“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作者认为洪秀全“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的根本原因是 A. 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 B. 耽于享乐的思想和行为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角色局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造成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选项D正确;洪秀全个人的缺点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洪秀全的个人耽于享乐和“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无法实现,因此也不构成根本原因,排除C。 19.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下列选项对这一评价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战争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B. 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 C. 君主专制不适合于当时的中国 D. 清朝的权力结构开始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19世纪末“日本人”可判断出材料主要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评价,清朝的权力结构开始发生改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也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制度上的不足,开始想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尝试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由此分析可知ABC符合史实,排除。 20.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律体系比较完备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反腐的信息;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元朝强制征调民间工匠服役,特设“匠籍”,并规定匠人世代服务官府,不得脱籍改业。明朝规定匠人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匠人获得自由身份。“匠籍”的放宽和废除 A. 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 B. 促进了先进工艺技术的传播 C. 加速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瓦解 D. 摧毁了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 【答案】B 【解析】“匠籍”的放宽和废除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表现,方便了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A项与题意不符;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开始瓦解,C项错误;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被摧毁的,D项错误。 22.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最后达到“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在苏俄(联)的历史上,这表现为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制订新经济政策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属于“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故答案为B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均不能表现出“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特点,排除C、D项。 2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时期是指夏商周时期,是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故选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是属于“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不是主要特点,排除B。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延续和不断强化,是“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C项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之一,但不是主要特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4.学者阎步克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 A. 与宗法观念相通 B. 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 受佛道思想影响 D. 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答案】A 【解析】“尊尊”“亲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关系,目的维护等级森严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是等级森严,二者有相通之意,故A正确;忠义仁孝都属于儒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思想和佛道思想,排除B、C;价值观的多元化应该有各种思想,各种价值观,材料中只说了儒家思想,并不能体现价值的多元化,故D错误。 25.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告诉别人应该信仰什么,也没有能够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没有对每一个问题利弊的详尽调查,任何人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人们必须拥有公开讨论一切问题的完全自由,而不必担忧受到政府的干预。”这里苏格拉底旨在强调 A. 自由平等的重要性 B. 公民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 C.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 思想自由和理性探索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没有能够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从“所以人们必须拥有公开讨论一切问题的完全自由” 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思想自由,故D项正确;AB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6.罗马法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做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有些法学家甚至认为“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材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更加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 D. 忽略了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答案】C 【解析】从“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可以看出,罗马法的法学家认为对事物的定义是容易出问题的,他们注重的是各个权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没错,但与题意无关;B选项错误,罗马法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没有那么密切;D选项错误,这种现象是故意为之,不是忽略。 27.1913年,广东教育部门发出布告指出:“近来有一种女子健拭长袜显红,裤不施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祥章,亦有尤面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该布告反映了 A.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文化 B. 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C. 男尊女卑现念逐步消除 D. 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长袜显红,裤不施胫”反映的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开放之风,因此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开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男女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28.有学者认为,西洋(欧洲)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政治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但就其影响而言,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洋出现了 A. 浓烈的家族意识 B. 经济新形态萌芽 C. 意识形态的斗争 D. 深刻的民族观念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以后西洋人思想解放,国家民族意识增强,即西洋出现了深刻的民族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洋一直没有浓烈的家族意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艺复兴以前西洋已经出现了经济新形态萌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形态的斗争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9.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D 【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A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与行政区域的大小无关,所以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所以C说法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对资金原料的需求而推行的,所以选D 30.1962年,中央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加强农村基层的领导力量。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左倾错误对经济的破坏 B. 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 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D. 体现了对过激政策的反思 【答案】D 【解析】1962年属于实行“八字”方针时期,材料反映的调整、巩固等措施,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错误做法的纠正,体现出对过激政策的反思。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是在1983年,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是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1)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启蒙学者: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 (2)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意义: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 (3)文艺复兴:确立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的束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 【解析】 (1)文艺复兴时期:由材料“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会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启蒙学者:由材料“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可知,启蒙运动的学者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由材料“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可归纳为要求宗教宽容。 (2)主张:由材料“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可归纳为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这一主张本身的含义入手分析。马丁·路德提出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购买赎罪券,每个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这实际上就是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三者不同的诉求入手分析。文艺复兴注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推崇,要求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从内在的心灵角度出发,否定教皇权威,注重对宗教神权的破除;启蒙运动注重“理性”精神的弘扬,使人获得了更为彻底的解放。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却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为丈夫守节一辈子,并且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据主动权……。 ——摘编自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婚礼俗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因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缔结更多考虑的是婚姻对象的才情、品性、相貌等个人素质。其次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更加简朴快捷,仪式西洋化,还具备了婚姻的法律化效应。由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结婚年龄后延,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既有自由结婚的权利,也有自由离婚的权利……。 ——摘编自美国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姻礼俗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①继承并吸收了明代的婚姻礼俗②受到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③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聘财成为婚姻的必备条件。 特点:①男女不平等性②礼法结合③具有禁锢性,不自由性④早婚的普遍性 (2)变化:①传统婚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逐渐加大②择偶标准的新变化③“文明结婚”———婚姻礼俗的新风尚④离婚再婚禁律开始被打破⑤早婚之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原因:①政治变革是江南婚姻礼制文明化、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深入人心。②西方婚姻观念的影响。③江南地域经济的发达为婚姻自由提供物质的保证。④女性主题意识的觉醒。⑤近代教育的发展 【解析】 (1)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材料中有一定的信息,如“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清承明制”等,再结合其内容,分析为什么聘财成为必备条件,从而得出答案。特点:针对材料给的内容,逐句针对性的去提炼,如根据材料“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得出婚姻受到禁锢,不自由;根据材料“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得出普遍早婚现象;根据“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强调礼法结合等。 (2)变化:根据材料二“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内容,与材料一进行对比,从婚介形式、择偶标准、文明婚姻、早婚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归纳和对比总结,从而得出答案。原因:结合江南地区的特点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根据材料“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总结出政治变革导致是江南婚姻礼制文明化、近代化的主要因素;随着西学东渐的进行,从西方婚姻观念的影响、女性思想的觉醒、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