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专题9 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专题9 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学案

专题九 世界政治制度的重大演变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 主题一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政治文明的摇篮 ‎(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 ‎■主题纵向贯通················································································‎ ‎1.世界民主制度的先导——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时期 知识呈现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孕育与确立 ‎(1)公元前8世纪,城邦孕育期:希腊出现众多城邦,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3)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至公元前4世纪   ‎ 古希腊民主从鼎盛走向衰落 ‎(1)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公民参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 ‎(2)公元前4世纪,遭马其顿入侵,雅典民主衰落 ‎2.法律建设的先驱——罗马法 共和国时期 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主要存在于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早期 ‎(2)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帝国时期 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3世纪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万民法: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东罗马帝国时期 完成——编订《民法大全》‎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D [D对: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僭主们尽管“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却受到流放等惩罚,说明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未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会得到民众拥护。A错: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错:雅典实行法治,追求法律至上,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表述有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C错:梭伦改革使平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2014·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B [A项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违背材料信息。题干的意思是当外敌入侵时,平民拒绝作战,这迫使贵族让步从而推进了罗马法律的完善,故C项明显违背材料的原义。平民和贵族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故D项错误。]‎ 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是高频考点,全国卷试题不断变换角度、反复考查,且题型多样,服务于能力和素养。‎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3.(2016·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A [题干反映了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被近代以来的欧洲国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欧洲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 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罗马法的影响,均排除。]‎ ‎4.(2016·全国卷Ⅱ)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国家的一切大事,故A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参政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故排除B、D两项。材料“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说明参政是公民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会受到处罚,故选C项。]‎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施、罗马法的具体运用案例,所需的材料、创设的情境往往是教材之外的,这就需要史料史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也符合“素养立意”的全国卷高考命题的要求和趋势。解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考向三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5.(2017·全国卷Ⅲ)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D [材料中“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等信息,都体现了雅典公民的职责,其目的在于增强责任意识,维护城邦利益,D项正确。“限制权力滥用”不符合材料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宣誓仪式的规定,A项错误。官员就职宣誓与陪审员宣誓制不能保证防止官员的腐败,且“防止官员腐败”不符合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的规定,B项错误。材料中的宣誓既有对雅典公民的权利的规定,也有对义务的规定,‎ 并非仅仅培育权利观念,C项错误。]‎ ‎6.(2015·全国卷Ⅰ)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题干关键词“裁量公平”“法律的强制力”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威严。双眼蒙布,说明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罗马法是人类法治文明的源头,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对这两个考点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2013·全国卷Ⅰ)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雅典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政治上活跃、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进而成为政治家。演说家与社会矛盾的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排除B项;频繁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和完善,包含在A项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8.(2014·全国卷Ⅰ)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只有一项法律规定,不能据此说明雅典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雅典公民自杀必须先申请,说明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与法律尊重生命无关,排除B项。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与自杀无关,排除D项。]‎ ‎9.(2013·全国卷Ⅱ)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A [在雅典享有广泛政治权利的是广大成年男性公民,排除B项;C项所述非材料的本意,故排除;按法律当处死的下层女子最后被判无罪,中间经过了辩护、投票等程序,故排除D项。]‎ ‎■主题深度剖析·················································································‎ ‎1.认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六个误区 ‎(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是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美无缺的运作方式。‎ ‎(2)从局限性上看:古代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 ‎(3)从实质上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4)从影响上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 ‎(5)对于“陶片放逐法”:不宜夸大其维护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还应看到它极易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使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政治家被流放,不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6)关注两个概念的区别:“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在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的职责等方面;“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2.罗马法的内容和分类 ‎(1)主要内容 人法 人法是对在法律上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人的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婚姻家庭关系等内容。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奴隶因其不具有法律人格,不能成为权利义务主体,而被视为权利客体 物法 物法在私法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罗马法的主体和核心,对后世资产阶级民法的影响最大。物法由物权、继承和债三部分构成 诉讼法 诉讼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公诉是对直接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理;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私人利益案件的审理。私诉是保护私权的法律手段,相当于后世的民事诉讼 ‎(2)主要分类 法律对象 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表现形式 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适用范围 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外来人之间以及外来人与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立法方式 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长官法专指由罗马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内容多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形成的 ‎■主题仿真模拟················································································‎ ‎1.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D.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B [公民陪审法庭是让平民有了参与司法权的权利,但不是平等原则的集中体现,故A项错误;雅典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任何雅典公民都可能成为统治者,也可能成为被统治者,是平等原则的体现,故B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人民主权和公民参政的体现,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对威胁民主的人的驱逐措施,不是平等的集中体现,故D项错误。]‎ ‎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 ‎ 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D [从材料“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雅典民主的绝对民主原则,没有真正实现平等、正义,故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决策实行方式,故C项错误;从材料内容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的绝对民主制度,不分知识、素质,任何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治,导致参政者素质和能力的参差不齐,故D项正确。]‎ ‎3.西塞罗说:“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 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C [“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表明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和公正的理念,但与材料中“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不符,并非对这段话的最准确理解,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表明具有普适性,“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表明具有永恒性,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不符,故D项错误。]‎ ‎4.(2017·武汉调研)乌尔比安《论告示》第3编:“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 A.适用对象不断扩大 B.体现公正和公平 C.伴随征服不断调整 D.强调程序和理性 B [材料只涉及罗马法司法不适合的对象,没有反映出适用对象不断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及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公平,故B项正确;这一规定与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司法的程序,故D项错误。]‎ 主题二 欧美政治——美法“共和”各具特色,英德“立宪”亦有不同 ‎(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知识呈现 ‎17世纪 晚期至 ‎18世纪 中期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1)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2)《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确立。‎ ‎(3)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4)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 ‎18世纪 晚期至 ‎19世纪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发展 ‎(1)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实行三权分立制: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属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分权制衡;实行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2)实行两党制: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19世纪 后期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 ‎①大革命后,君主制与共和制斗争反反复复,1870年,第三共和国建立。‎ ‎②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议会。‎ ‎②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法国共和政体。‎ ‎1871年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国统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 ‎(2)《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皇帝掌握国家一切大权,宰相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但不享有完整的立法权。‎ ‎②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C [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其成员由总统任免,C项正确。行政权力的加强是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的,而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范围内政府首脑的阁臣任免权,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内阁对总统负责,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总统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同,而非党派之争,D项错误。]‎ ‎2.(2013·全国卷Ⅰ)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意图。1688年“‎ 光荣革命”发生后,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拥立他的妻子、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这体现了英国王位继承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所以D项体现了主题,由此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英国防止独裁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以法律和议会来制约国王的权力,排除C项。]‎ 高考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本主题中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政体演变、德国君主立宪制等,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高考题往往出其不意,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打破思维定势,灵活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具有重回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3.(2016·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A [1875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故选A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 ‎4.(2016·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 [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 ‎“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解,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事实来。”全国卷往往以此为情境,同时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素养融合在一道题上综合体现,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 考向三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5.(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在宪法规定上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实际上是国王作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18世纪中叶英国的国情,排除。]‎ ‎6.(2014·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平等、自治的内涵。天赋人权也译为自然权利,指人生来具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院名额由各州的自由人总数加上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 通过对欧美代议制的考查,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其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其局限性。‎ ‎7.(2013·全国卷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题干材料表明,1787年3月美国宪法制定前华盛顿决心“彻底变革”当时实行的某项制度。联系当时美国的状况及1787年宪法确立的有效维护国家统一的联邦制,可以推断要变革的制度应是松散的邦联制。]‎ ‎8.(2013·全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A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民主政治发展滞后,这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指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和容克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故选A项。]‎ ‎■主题深度剖析·················································································‎ ‎1.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转移、四大特点、四个趋势 ‎(1)三个转移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颁布)。‎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责任制内阁形成)。‎ ‎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并下移到全体公民。‎ ‎(2)四大特点 ‎①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②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③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④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3)四个趋势 ‎①延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早期内阁的形成到责任制内阁的完善。‎ ‎②渐进性。1689年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普选。‎ ‎③创新性。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都具有开创性。‎ ‎④法制化。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 ‎2.政治妥协是西方民主政治演进的重要方式 ‎(1)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做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在西方国家,‎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使得决策往往是各有关国家机关之间妥协的结果,在这种高度分权的体制下,妥协成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在代议制下,议会是各种利益在政治上的竞争中心,同时也是社会团结的中心。议会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也是代议制民主下社会的政治妥协中心,代议制必然包容政治妥协。同时,妥协也是西方政治发展与民主制度演进的重要方式。‎ ‎(2)美国的妥协艺术 ‎①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在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利益冲突上: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 ‎③在南北方关系上: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白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 ‎3.法国大革命 法国推翻封建制度、确立民主制的过程比英国和美国激烈得多,经历了长期反复的斗争,直到19世纪后期才确立共和制度。法国的绝对王权根深蒂固、势力强大,革命中的外来干涉来势凶猛,法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对抗激烈,革命日益激进,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得到广泛赞同,人民主权也被绝对化。‎ 重要特点 广泛实践人民主权,追求平等。《人权宣言》以普遍适用的、神圣的话语将人民主权原则提升到人类普遍适用的高度。为了完整地实现人民主权,革命者进行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尝试,两院制和政党制度遭到否弃。为了追求平等,革命者不仅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可担任官职、公共职务和职位,他们甚至敢于放弃一部分经济自由,对财产权加以限制。‎ 影响教训 法国的革命者是满怀激情、自信豪迈的,他们视革命为最正当的事业,成为历史上第一批公开宣称从事“革命”的人。他们开创了将革命作为推动历史进步关键环节的革命政治文化,其影响甚为深远。法国大革命教训相当深刻:过分追求纯粹民主,‎ 反而形成顽固的专制作风,个人自由在实践中易遭到践踏。‎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很快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2)政治上:与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保守,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盛行,最终使德国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德国的民族崛起严重受挫。‎ ‎(3)外交上:德国周围强国林立,英国、法国、俄国等大国都高度警惕德国的崛起,德国力图突破大国的封锁,开始争夺海外市场。‎ ‎(4)科技上:德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物理学方面成就突出。‎ ‎(5)文化上:哲学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主题仿真模拟················································································‎ ‎1.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 ‎ A.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C.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D [早在责任内阁形成前,国王就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小皮特的做法符合责任内阁制的运行规则,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至上,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下,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者报请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D项正确。]‎ ‎2.(2017·汕头市模拟)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两名。这一制度安排(  )‎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D.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B [材料反映的是参众两院之间议员的选拔方式,不是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两名”可知,主要是通过对议员的限制来约束参众两院,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参众两院之间的制约,不是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故C项错误;材料中信息与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 A.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在法国的代议制下,总统就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总统随意主宰行政的权力被议会限制了,体现了议会权力至上的特点,故B项正确;“议会至上”的原则下,内阁向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4.(2017·新余模拟)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B [无论是帝国议会还是联邦议会,它们在德意志1871年宪法之下所享有的都只是不完整的立法权,故A项错误;“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 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这就表示帝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无论是帝国议会还是联邦议会,它们能对德皇所形成的制约都极为有限和无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皇帝所拥有的仅是经由帝国联邦议会批准后方能行使的任命地方税务官的权力,故D项错误。]‎ 主题三 崭新道路——科学理论指明方向,十月革命照亮梦想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知识呈现 ‎19世 纪中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空想到科学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三大工人运动奠定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历史影响: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19世纪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19世 纪后期 巴黎公社——由理论到实践 ‎(1)历史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惨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镇压人民 ‎(2)历史进程:建立公社委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 ‎(3)历史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0世 纪初 十月革命——由理想到现实 ‎(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2011·全国卷)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D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1871年4月,巴黎公社政权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更谈不上巩固,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没收银行,没有彻底废除财产私有,故C项错误;从该文告中“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的信息可以看出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在教材之外,材料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亦在教材之外。关于“巴黎公社”文告的考查,主要是基于学科素养考查的目的,是时空判断、史料实证以及历史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 ‎■主题深度剖析·················································································‎ 近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 ‎(1)由空想到科学:标志性的事件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由理论到实践:标志性的事件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 ‎(3)由理想变现实:标志性的事件是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由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后来其他国家纷纷改革,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鞍山质检)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 A.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 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A [“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可知国家制度完全由人民自己决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其与工人阶级斗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里没有专门强调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是国家主人,应包括当时社会所有人,故D项错误。]‎ ‎2.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 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 ‎ A.《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B [“《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这种表述虽然正确,但却并不是材料所要体现的意图,故A项错误;在巴黎公社运动之后,马克思对有关“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之中“打碎”的含义加以具体的阐述,这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得到完善的,故B项正确;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而非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故D项错误。]‎ ‎3.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 A.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 B.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 D.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A [根据“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剧烈运动,以致早产”等信息可知当时并非党内所有人都同意列宁的主张,对于是否将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存在分歧,故A项正确;党内的不同意见并不能说明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事实证明俄国是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故B项错误;“四月提纲”设想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材料也未体现俄国历史进程加快,故C项错误;党内的不同意见反映的是认识层面的分歧,并不能说明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4.(2017·大庆模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A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而不是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故C项错误;D项只是对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具有世界性影响,排除。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