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题 ‎1.“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是对中国古代某一用人选官制度的评价,其评价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出自《晋书·柳毅传》,据此可知,其反映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察举制是汉代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周世卿世禄制强调选官标准是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老子》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与这一思想最为接近的经济思想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新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可知,其思想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而自由主义是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的经济学主张。二者都主张不干预,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题意,重商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主张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国家财富的经济学主张,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资本家私人资本结合,代表资本家的利益,由国家掌控和运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不符合题意,新自由主义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经济学主张,排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抖音段子:一个小女孩买了一条裤子,裤脚太长了,她先后去找了姥姥、母亲和姐姐帮她裁剪,都被她们以忙为由相互推诿,拒绝帮忙裁剪。小女孩很郁闷。晚上,姥姥、母亲和姐姐才从忙碌中醒过来,在相互不知道的情况下分别先后对这条裤子的长裤脚进行了裁剪和缝纫。最终结果是:这条裤子太短,无法再穿了。这种情形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哪一时期的政治生态:‎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裁剪裤脚涉及三人,三人既可以都管,也可以都不管,最终剪坏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增设机构和官员,造成机构重叠和“冗官”现象,办事效率低下和“冗费”。二者类似,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并非最佳选项,三个朝代的所学知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4.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 ‎5.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A. 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B.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 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D. 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通过付权于民来巩固清朝统治,说明他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是强调巩固清朝统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制度与君主立宪制作比较,不能说明康有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故B排除;“付权于民”并不等于分权政治体制,故D排除。‎ ‎6.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3545‎ ‎9016‎ ‎18668‎ ‎518942‎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30477‎ ‎37911‎ ‎44626‎ ‎58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98‎ ‎274‎ ‎621‎ ‎20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109‎ ‎423‎ ‎534‎ ‎18184‎ A. 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 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 C.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 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标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增长迅速,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差距缩小,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C项“全面”说法绝对,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注重对材料图表的理解,由图标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增长迅速,说明改革成效显著。‎ ‎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 体现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 B. 积极调动农民阶级生产积极性 C. 以反帝反封建为其斗争目标 D. 呈现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中可以分析出,《天朝田亩制度》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思想,这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故A项正确;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帝的要求,故C项排除。‎ ‎8.抗战时期,针对日本侵华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助,毛泽东指出,“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事实,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这反映出 A. 中共将抗战胜利寄希望于国际援助 B. 中共已成为国际社会援助的首要对象 C. 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给予最大援助 D. 中共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抗战策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的“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可知,中央并未将胜利希望寄予国际援助,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是以国民政府为首要对象的,故B错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给予最大援助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排除。根据材料“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可知,中共采取的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策略,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 ‎9.19世纪40年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他的丈夫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外交大臣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未考虑女王的意见,虽引起女王的不满,但她也无可奈何。女王的丈夫虽一再努力,但只争得一项女王同大臣谈话时他可以旁听的权力。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已经完美 B.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C. 国王提建议权被剥夺 D.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女王的丈夫有旁听权,表现出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即使外交大臣制定外交政策时未考虑女王意见,她也无可奈何,这表明女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此时期国王的建议权被剥夺,故C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叶形成,故D错误。‎ ‎10.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答案】D ‎【解析】‎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北美、西欧、日本等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的国家受损失更大,所以材料表明了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而非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以及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等三个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主要揭示出苏联 A. 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 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 世界大国的崇高地位 D. 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说明苏联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所以才会“满世界乞讨购粮款”,故A项正确;“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D项错误;“满世界乞讨购粮款”体现不出世界大国的崇高地位,故C项错误。‎ ‎【点睛】准确理解“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是解题的关键,这句话是揭示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2.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十人委员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由此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A. 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 B. 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 C. 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D. 体现了各阶级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由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结果,其制定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D项错在“各阶级”,故错误。‎ ‎【点睛】紧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在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没有说明实质,故B 项粗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述资产阶级追求近代“中国梦”的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答案】(1)背景: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②内忧外患;③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④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⑤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事迹: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机下,发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后,发动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民族危机加深、很多阶级与派别探索失败的情况下,发动新文化运动。‎ ‎(2)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即可。概括为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②内忧外患;③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④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⑤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事迹:题目要求回答出资产阶级追求,因此注意领导者不能搞错。根据所学近代资产阶级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思想上表现为新文化运动,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2)本题要从异和同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国梦”和“美国梦”。异:依据材料二“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決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结合所学比较即可。同:从两国人民“梦想”进行分析,目的都是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对两国是顺应了各自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7-18世纪 清朝处于鼎盛时期;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19世纪中后期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0-1949年 清政府时期:签订《辛丑条约》,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北洋政府时期:签订“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抗日战争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1978年以来 实施改革开放,陆续开放一些沿海城市;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坚实后盾。‎ 阐述:一战后中国虽作为战胜国,但由于中国国力薄弱,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二战时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综合国力薄弱,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等。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上中国越来越具有话语权。总而言之,弱国无外交,要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对外政策的演变。从统计表的17-18世纪、1900-1949年和1978年以来三个时间段的文字信息可提取出“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坚实后盾”这一论题。再结合表格中的信息和中国近现代对外政策的相关知识,阐述论题。‎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特点: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实行铸币立法;未真正实行。‎ 评价:被动改革,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 ‎【解析】‎ ‎(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输入、社会矛盾、外商不法行为三个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2)‎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用机器试铸银币”得知铸币方式;根据材料中“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得知铸币权从地方到中央统一;根据材料中“‘两’‘元’之争”得知改革伴随文化和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中“颁布《币制则例》”“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得知实行铸币立法,但未真正实行;第二小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消极方面可从改革态度和结果回答,积极方面可从对中国金融起步影响角度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1940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7月,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海军推进对美国的战备,并决定于8月挥戈南进。但在陆军部作战科的一次参谋会议上,反对南进的稳健派达到60%以上。7月26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12月,中国获得美国政府1亿美元的贷款。1940年末,苏联在远东布置了30个师团,而日本在朝鲜和满洲仅驻扎了12个师团:远东苏军拥有2800架飞机和2700辆战车,日军只有720架飞机和450辆战车。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的隐忧。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威胁。7月28日,日军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10月,近卫文唐不敢承担对美战争的重责,自动辞职,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祝曙光《探析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答案】(1)原因:日美矛盾不断激化;欧洲战局的变化;苏联远东军事实力的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政府人事变动。‎ ‎(2)影响:日本扩大战线,在战略上陷于被动;推动美国政策调整;加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的隐忧。……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美矛盾、欧洲战局、苏联影响、苏德战争、政府变动等方面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战线、美国政策调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等方面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钢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答案】(1)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 ‎(2)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国家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使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巩固了民族独立(新生政权),较顺利地渡过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可概括为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根据材料一“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可概括为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 ‎ (2)关于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可从凯末尔“国家主义”的内容特点及影响进行评价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