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
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 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 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 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网络构建】 知识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特别提醒】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知识点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但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历史作用: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长达30年经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但结局失败,却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误区警示】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 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知识点三、 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②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②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①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主张。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2.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主要内容: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影响: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特别提醒】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区别,维新思想的意义,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起思想启蒙的作用。 知识点四、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 (1)背景:①政治状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②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④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思想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②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③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3.前期新文化运动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特别提醒】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 然性。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的青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表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传人中国,就注重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①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③进一步传播: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⑤扩大传播: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⑥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特别提醒】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知识点六、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 康有为变法理论。突出特点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如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孔子改制考》则将孔子当做民权、平等的倡导者。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其原因在于:①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②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③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不仅仅在于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在于他提出了具体的变法主张。梁启超虽然拜康有为为师,但对维新变法理论的宣传却打破了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对于怎样变法,他用了这样的概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要走的基本道路。 【误区警示】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点七、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②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③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特别提醒】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频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例1. (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 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举一反三】(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项排除。 【变式探究】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变式探究】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 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材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高频考点二:新文化运动 例2.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 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举一反三】(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 【变式探究】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20世纪初”,再结合“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可得出,作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读经问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排除;题干中只是通过张三与李四做古文来说明要使用白话文,而非纠正“文学革命”,故C项排除;题干中提倡使用白话文,并不是反对使用白话文,D项曲解题意,故排除。 【变式探究】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 高频考点三:毛泽东思想 例3.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 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4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4分)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 【答案】(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1分)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分)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高频考点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例4、(2019天津卷,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项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B;1903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C。 【举一反三】(2018·课标全国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C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 【变式探究】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礼教 B.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1917年11月之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介绍从未在中国出现 D.十月革命推动了先进中国人对马列主义和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冲击了中国的封建道德礼教,故A项错误;材料“给我们送来”表明是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论述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故B项错误;早在19世纪末的上海广学会出版的刊物中就提到马克思,故C项错误;据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表明对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材料“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表明对马列主义的认同,故D项正确。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 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项排除。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 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 5.(2019浙江选考,10,2分)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 6.(2019天津卷,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项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 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B;1903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C。 7.(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30,4分)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8.(2019浙江选考,15,2分)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C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A项排除。中共十四大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B项排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D项排除。 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5)5.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2.(2018年天津文综历史6)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3.(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9)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4.(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3.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3.(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4.(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说明新中国已经成立,和“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A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是1957年,故本题选D项。 5.(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0)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式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 ① 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② 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①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考查的是基本史实,抓住题目实际上问的是什么就行了。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问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问的是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进程,列举并连接好相关历史事件即可。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20世纪初”,再结合“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可得出,作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读经问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排除;题干中只是通过张三与李四做古文来说明要使用白话文,而非纠正“文学革命”,故C项排除;题干中提倡使用白话文,并不是反对使用白话文,D项曲解题意,故排除。 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 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 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 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分析材料可知,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使得毛泽东不再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就是说毛泽东抛弃了原有的立宪派的思想。《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故排除A 选项。胡适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就是《新青年》,因此选择B选项。《民报》是革命派的刊物,《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 6.(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BC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7.(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材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8.(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 “中体西用”就是将西方的器物用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强大。它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器物的进步性,而不是制度上的进步性。A选项属于文化层面;B选项属于器物层面;C选项是礼教;D选项是思想文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可知,慈禧太后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此A选项最准确;B选项没有反映出条件;C选项不能完整表达材料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不是针对洋务运动,只是用洋务运动来举例。 10.(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买武器来支 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56年5月,在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反应堆是实现大规模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是一种向人类提供核能的装置。 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能量的粒子,并用它来击破原子核的设备。它是研究原子核内部复杂结构的最重要工具。1958年9月27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