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1.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民间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与内阁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4.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 反对轮番而治 B. 提倡妇女参政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宣扬人文精神 5.英格兰大法官亨利·德·布雷克顿有一句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由此分析英国18世纪初的国王 A.拥有专制王权 B.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 C.依据宗教教义进行统治 D.是国家元首,有权制定法律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7.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8.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9.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10.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 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1.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法轮、救汝早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 A. 休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 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12.北宋建立以后,“ 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行政控制 13.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 C.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D.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14.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16.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与等级分化制度无关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不合理性 17.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8.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你认为嬴政发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1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0.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21.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22.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 C.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23.《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这一分工 A.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4.明代徐渭在其晚年《菊竹图》(下图)中题道: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刻画了菊花不肯从俗、傲霜绝俗,表现自己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据此可知,该画作 A.注重现实描写 B.讲究借物抒情 C.追求得意忘形 D.体现神形兼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团本位不仅普遍存在于国家法律中,而且还广泛寓含在有别于国法的家族或宗族法中。……宗族法以维持既定的宗族秩序为直接目的,因而起到维持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是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国法一起构成了封建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之一的家族制度随着清末变法修律而丧失了原先在国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剩下的国家本位却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与战争动员的推动以及实际需要而更加强化了,以致在民国诸政府的法律中,国家主义远远凌驾在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之上,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哪些特点?到近代又有何变化?(8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9分)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 上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的创建,采用了公孙弘制订的具体方案。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奋学习者,令其退学。 太学生的数量,汉昭帝时增加到100人,汉宣帝时增加到200人,汉元帝时增加到1000人,汉成帝末年,增加到3000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所设太学的主要特点。(9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所设太学的影响。(6分)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 高二学年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D B B D A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D C C B B C A C 21 22 23 24 A C D B 25题 (1)特点:集团本位突出;公权优于私权;存在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性法律秩序;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答出1点给2分,任答3点给6分) 变化:家族本位影响的削弱;国家本位强化,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任答1点给2分) (2)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血缘宗族的影响;专制统治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3分,答出1点给2分,任答2点给3分) 受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 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政府政策等。(3分,答出1点给2分,任答2点给3分) 西方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影响;自然法思想的影响。(3分,答出1点给2分,任答2点给3分) 积极影响:中国法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民族国家观念。(4分,任答出2点给4分) 西方法律有利于个人权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欧美各国法律和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4分,答出2点给4分) 27题(15分) (1)太学生的选拔权在官方;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太学生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2)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一般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逐渐走向独尊;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