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霞浦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2.“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3.《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 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4.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5.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6.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 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 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7.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或工蚁。”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 ‎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9.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10.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 ‎11.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12.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普遍 D.小农经济稳定 ‎13.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14.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15.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  )‎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6.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17.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8.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34.8%‎ ‎58.4%‎ ‎6.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19.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B.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20.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1.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2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23.《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4.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D.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地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 ‎26‎ ‎.(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潇何次律令,韩信中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改革措施的影响。(9分)‎ 霞浦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C B B C D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C D C C D A D ‎21‎ ‎22‎ ‎23‎ ‎24‎ B A D C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答案】 (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26.[答案] 示例:《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27.【答案】(1)措施:制定律法;整顿军队;制定礼仪制度;加强思想统治。分封功臣。(6分,答出三点即可) ‎ ‎(2)影响: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重建了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但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