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 ‎4.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 ‎5.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热点题型】‎ 热点题型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例1、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各方共同维护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它们的主要目的是 (  )‎ A.确立美国的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B.体现美元的真实价值 C.稳定汇率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D.维护黄金的真实价值 ‎【答案】C ‎【提分秘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特点: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 ‎(2)作用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举一反三】 ‎ ‎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 在此,苏联代表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 A.是世界控制美国经济的工具 B.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答案】B 热点题型二 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例2、 2014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材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 A.为解决二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 ‎ B.是布雷倾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C.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 D.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从材料可以看出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即将进行改革,这有助于打破发达国家控制国际经济组织的局面,更大程度上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选D项。‎ ‎【提分秘籍】 ‎ 战后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表现 ‎(1)金融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举一反三】 ‎ ‎“美国……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材料中作者认为“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 B.西欧、日本的崛起 C.美元的强势地位  ‎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A 热点题型三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例3.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 (  )‎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 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 C.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 D.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新的欧洲梦“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新的欧洲梦“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故B项错误;新的欧洲梦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新的欧洲梦就是推动欧洲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体化进程,故D项正确。‎ ‎【提分秘籍】‎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合作领域: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2)合作方式: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3)合作规模: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合作模式: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举一反三】 ‎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  )‎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答案】B 热点题型四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例4、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 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故A选项正确。‎ ‎【变式探究】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自由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如下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A.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实力下降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 ‎【答案】C ‎【提分秘籍】‎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影响:‎ ‎①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②经济区域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举一反三】 ‎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这一共同体,现在叫做欧盟。”该组织的出现 (  )‎ A.标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 C.实行关税一致,制定关税壁垒政策 D.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政府 ‎【答案】B 热点题型五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例5、(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变式探究】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  )‎ 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工业生产呈现均衡性特点 D.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 ‎【答案】B ‎【提分秘籍】‎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或载体)‎ ‎(1)贸易自由化: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2)生产国际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资本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 ‎【举一反三】 ‎ 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 国家类型 ‎ 高收入国家 ‎ 中等收入国家 ‎ 中低收入国家 ‎ 低收入国家 ‎ ‎1980年 ‎ ‎38% ‎ ‎43% ‎ ‎42% ‎ ‎30% ‎ ‎1996年 ‎ ‎40% ‎ ‎52% ‎ ‎52% ‎ ‎42% ‎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趋势的加强。A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表格是世界不同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而不是贸易发展趋势,故排除。B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表格表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从而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选B项。C项观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区域集团化并不相矛盾,区域集团化并没有削弱,故排除。D项观点错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类国家发展水平并没有缩小,而是在扩大,故排除。‎ 热点题型六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例6、 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 (  )‎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 ‎【答案】B ‎【提分秘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经济利益进一步失衡。‎ ‎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③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转移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举一反三】 ‎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下列属于全球性问题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高考风向标】‎ ‎ ‎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2.(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 ‎·悲观 其他答案。‎ ‎(2)史实:‎ 水平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 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对待全球化的态度,我们既可以回答肯定,也可以回答否定,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谈。但是不管什么态度都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论证你的观点。首先做到观点鲜明,其次就是把论证材料做到充实和精准。回答肯定就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优势来谈,回答否定就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来谈,双重结合就要权衡利弊。‎ ‎【考点】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 ‎2.(2015年浙江卷文综23)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休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例如,欧元的问世是欧盟一体化具体表现,说明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5年广东卷文综23)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 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答案】D ‎4.(2015年海南卷历史20)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法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存在根本差异和经济一体化在材料无法体现,AD两项错误;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崛起,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时间及两国农民产出的对比,可知当时美国的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生产率较高,其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C项正确;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5.(2015年安徽卷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表2 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2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12分)‎ ‎【答案】‎ ‎(1)答案示例: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2)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知识的准确运用能力,首先依据表2英国历史年表的信息,调用已学知识,可以使用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了海上殖民霸权,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迈入了“蒸汽”时代。‎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世界经济演进”,即美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胜利,可以结合二战后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如美国战后成为债权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6.(2015年北京卷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 ‎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分)‎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 ‎【解析】‎ 口语而只有书面语的表述等得出。这一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解读和提取的能力,考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材料中提到了英语在18世纪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在二战后成为很多场合的通用语言,所以原因就应该结合18世纪中后期和二战后这两个时间之间,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去思考,结合所学历史事件得出答案即可。‎ ‎(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世纪10年代”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化的影响;等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1.(2014·广东卷)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 ‎2.(2014·安徽卷)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C ‎ ‎【解析】本题以法德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强调了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C项符合题意。A、B两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4·福建卷) 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 国家类型 时间   ‎ 高收入 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中低收 入国家 低收入 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B ‎ ‎4.(2014·江苏卷)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 ‎【解析】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B项。A、C两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A ‎ ‎6.(2013·天津高考)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D ‎【解析】结合图片中的国旗可以判断,该经济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其突出特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7.(2013·海南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由“共同商业政策”可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合作程度较低的松散联盟,一个是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组织,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侧重于相互之间的关税合作,维护“和平与自由”功能不明显,也可排除,故选A。‎ ‎【高考冲刺】‎ ‎1.杰拉尔德·M·迈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自己创造国际货币弥补逆差这种途径,获得了一种对实际资财的‘自由主宰权’,也可以用这种资财扩大购买外国货物、劳务及资产”。这说明(  )‎ A.战后世界经济制度化便利了美国扩张 B.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存在的必要性 C.美国因国内商品短缺而大量印制货币 D.美国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答案】A ‎ ‎ ‎2.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新一轮经济危机成为世界金融的热点。为稳定金融秩序, 各国可向哪一机构申请救助(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联合国 ‎【答案】B ‎【解析】希腊债务危机需要短期的资金救助,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故A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故B正确;关贸总协定处理贸易纠纷,而且于1995年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故C错误;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组织,与稳定金融秩序无关,故D错误。‎ ‎3.2014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C.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D.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答案】C ‎4.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 B.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C.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 D.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加入国际经济组织是融入世界经济的表现,开放则有利于经济发展,故选D项。‎ ‎5.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下列对“路线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各成员已实现贸易自由化 ②有利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 ‎③决议对成员不具有约束力 ④开始走向政治一体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强制性,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之间文化、经济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贸易自由化和政治一体化是非常难达到的,因此①④应该排除。‎ ‎6.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其中规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旧商品”。这表明WTO(  )‎ 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 B.重点保护了贸易小国的利益 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D.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 ‎【答案】A ‎7.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国家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答案】D ‎【解析】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只是经济合作,中国仍奉行不结盟政策,故A错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与否并无直接关系,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联合国下的经济机构联系淡化,二者互补,并不冲突,故B、C错误;中国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的表现,符合中国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故D正确。‎ ‎8.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在实践中被打破。这反映出(  )‎ A.全球化中各经济实体地位是平等的 B.新经济秩序下能实现利益均衡分配 C.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依存度提高 D.全球化缩小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差距 ‎【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相互依存度提高,相互受益。‎ ‎9.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答案】C ‎10.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A符合题意。B成立于1989年,C成立于2001年,排除B、C。D成立于1993年,但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比较小,故排除D。‎ ‎11.1994年《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宣言》提出“不晚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经济不迟于201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这表明APEC成员间(  )‎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 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 ‎【答案】A ‎12.右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②”处填入的内容是(  )‎ A.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欧共体的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促进因素。A项在时间上与20世纪90年代吻合,而B项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D项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所以答案为A项。‎ ‎1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B 成立欧共体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答案】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A项错误;欧共体不涉及司法统一,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没有法律义务,故C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是政治实体,故D项错误。‎ ‎14.与右图漫画主题最吻合的是(  )‎ A.“告别美元独霸时代”‎ B.“全球经济的同一梦想”‎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生”‎ D.“联合国力推全球货币新体系”‎ ‎【答案】D ‎15. “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答案】(1)主体:“全球化‎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全球化‎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2)‎ 观点明确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论证、语言表达 略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全球化‎1.0”‎可知,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和全球化;“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等。第二小问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论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