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爱民如子”等信息可知,这说明传统中国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家”和“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其本质就是家庭、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错误;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安土重迁的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 24 - 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君主立宪制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1832年议会改革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题材料中的“中等阶级”实际上指的就是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因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席位则大大的减少,所以,与之相关的史实只能是1832年议会改革。所以答案选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考点:·· 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D项错误。 5.“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24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朝惊梦”是指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自强梦碎”是指1895年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而结束;“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月清帝退位;“建国梦成”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因此按时序排列是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 7.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24 -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B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 点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 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 24 - 9.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一纸空文 【答案】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 10.“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封建国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题选B;辛亥革命后,我国的还有封建制度,故A可排除;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是在1956年,故可排除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大,故可排除D。 11.《马关条约》中使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的内容是 - 24 - A.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答案】B 【解析】 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故B项正确;A是属于赔款;C属于领土割让;D属于开放通商口岸,有利于商品输入。 点睛:商品输出,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些商品包括鸦片、西方列强本国的手工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很少),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商品输出较资本输出时间早,在1840年至1895《马关条约》签订年间里,绝大部分都是商品输出。其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场。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借大量高额利息的国债(如《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辛丑条约》规定赔4.5亿两白银清政府无力支付,只得向帝国主义国家大借外债,或者利用雄厚的资本取得在中国的铁路权(《中法条约》规定)、开矿权等等。其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危机更加加深和严重)。 12.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答案】A 【解析】 - 24 - 【详解】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1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 24 -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 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 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圣西门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攻占冬宫,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所以这四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实践的历程,本题选D项。ABC不够全面,排除。 15.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 ) A.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D. 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特殊条件”来判断。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在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但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以及第三共和国的叛变行为和对国内群众的压制,引发了巴黎公社革命。所以马克思认为其实自发的、偶然的,故答案选A。B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讲的原因,而非意义;材料说的特殊条件是指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而非说的是革命时机成熟,C项错误;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还不具备灭亡的条件,D项错误。 16.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 C. 《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 - 24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可以推断“它”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对国际工人运动有指导作用的著作,根据时间可以排除掉CD;《四月提纲》虽然是有关工人运动的,但是它不可能被别国发行,因为它只是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对俄国革命进程发挥指导作用的文件,所以排除A;所以只有《共产党宣言》符合上述条件,故选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 17.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尽历史责任”指的是反抗卖国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限制资产阶级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历史责任”无关,故排除ABD。 点睛:通过材料关键词“镇压”,明白材料对当时执政的政府持否定态度,则对巴黎公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故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色彩。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18.(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 24 - 【答案】C 【解析】 “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9.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三个时期所发生的的历史事件可以得出,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赢得独立;1979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所以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 20.下列三幅图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20世纪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 - 24 - 关于上述巨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三次巨变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③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这三次巨变密切相关 ④使中国人民醒过来的巨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幅图中只有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①说法错误。三幅图片涉及的人物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故②说法正确。三幅图片对应的思想理论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故③说法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巨变,故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组合是②③,B项正确。ACD选项组合错误。 2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B.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答案】C 【解析】 - 24 - 【详解】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气氛,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指的是政协会议的召开,排除A;材料未涉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联系所学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史实分析解答。 2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指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中三个年代符合材料中三部法律颁布的时间,不符合题意;B中三个机构符合三部法律颁布个机构名称,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导致错误的原因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弄不清楚,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3.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4 -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24.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包括赵登禹、张自忠、佟麟阁等为人所熟知的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日前发行一份“勇士国魂月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这反映了 A. 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 B. 两岸对一国两制主张形成共识 C. 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客观 D. 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大陆民政部公布抗日英烈名录包括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把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说明双方都承认中国抗战包含国共共同抗战,说明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尊重历史事实,故C正确;仅从材料内容还不能说明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论据不够,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内容,故B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故D排除。 25.台湾和香港、澳门一样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A. 台湾曾被日本侵占,而港澳是被欧洲国家侵占 B. 台湾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而港澳是历史上殖民者侵略中国遗留的问题 - 24 - C. 台湾有美国支持,而港澳没有美国的支持 D. 台湾的经济没有港澳的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台湾和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归祖国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都享有高度自治权。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故选B项;台湾曾被日本侵占,但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美国的支持、经济发达与否,都不是最大不同所在。故排除ACD三项。 26.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选B。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三者中只针对特别行政区,排除A;三者中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排除C;经济特区在经济政策方面享有特别的政策,但在行政事务上与大陆其他地区一致,排除D。 27.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 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答案】A - 24 -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相关知识。“蒋介石……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表明蒋介石承认一个中国,具有反对民族分裂的民族主义思想,A项正确;蒋介石的做法表明他反对台湾独立,B项错误;材料表明他反对使台湾问题国际化,C项错误;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问题•台湾问题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8.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是1971年,时间与题干反映时间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9.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 24 -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 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万隆会议。 30.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但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内容,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体,故A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反对霸权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另起炉灶” 31.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A.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 24 -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有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结合时间“20世纪50年代”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C正确;1953年中国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不符合参加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印度,排除B;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以不结盟为基础的、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3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当时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下列对“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这一说法的理解,有误的是 A. 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B. 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间关系的改善 C. 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改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是1972年,故D错误,符合题意。 33.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C.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 24 -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主要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扬眉吐气对应;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跨洋握手对应;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冰释雪融对应;故选C。另起炉灶是建国后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斗智斗勇应是指建国后初期的抗美援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4.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方面声明,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 B. 声明推动了双方和解并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C.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D. 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 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相符,故A项正确;双方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故B项错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是1978年《建交公报》的内容,故C项错误;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与材料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不符,故D项错误。 35.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 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 参与发起建立APEC 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D - 24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机构:军机处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 - 24 - )从材料一中“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可知,这一机构是指清雍正时期设置的军机处,军机处设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皇权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依据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 (4)材料一说明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材料二说明中华民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政治,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的权利,据此可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民主政治,从人治到法治。 37.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 24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突出特点: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4)变化: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个突出特点主要强调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即可。外交方针(政策)主要回答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即可。 (2)“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主要从国内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上很多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两个方面均要突出即可。 (3)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的意义主要突出中美之间开始正常化即可。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两个事上,一是中日建交二是中美建交。 (4)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从原来的敌视封锁威胁变成了关系正常化然后建交即可。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这一问是基本常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8.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请回答: (1)要在危难中寻找机遇,首先得从实际出发进行新的探索。秋收起义前后,中共选择的革命道路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标志是什么? - 24 - (2)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共合作抗日的经典战役是什么? (3)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及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综上所述,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变化: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标志:会宁会师 (2)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战役:平型关大捷。 (3)主力: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意义:结束了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迎来了新中国。 (4)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之前,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后来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可得出答案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得出会宁会师。 (2)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8月,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并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可得出抗战路线是全面抗战路线;战役是平型关大捷。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通过调动所学知识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主力被消灭是三大战役的胜利;国名党覆灭的标志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其意义是结束了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迎来了新中国。 (4)根据以上三问可知,中共在民主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结合中共国情制定符合中共国情的革命路线,得出启示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等。 - 24 - 【点睛】本题以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以中共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逐一回答,同时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