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第1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维新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过程。2.难点:分析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实质及作用。教材整理1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列强各国索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列强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投资设厂,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甲午战争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③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结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上:维新思想成熟。(1)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深度点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提出什么时代要求?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教材整理2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2.发展(1)创办报刊\n①1895年北京的《万国公报》。②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③湖南的《湘报》。④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2)设立学会①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②湖南的南学会。[深度点拨] 公车上书有何意义?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教材整理3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双方:维新派与守旧派。2.内容(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和提倡西学。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4.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已成为19世纪末的时代要求。2.维新派的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探究点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料解读\n史料一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赞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抓住“1898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信息对史料一进行理解。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赔款”“借外债”等是主要信息。【史料应用】(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 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 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史论拓展】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n(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016·襄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规范解答】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从4月14日……到5月8日才结束”“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19世纪末,清政府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B.清政府卖官鬻爵C.各地严重的洪涝灾害D.债务剧增\n【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排除C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D项是清政府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款的后果。【答案】 A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 B3.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C.创办《万国公报》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解析】 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答案】 A4.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 )A.要不要提倡西学B.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C.该不该维新变法D.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维新派的核心主张是进行政治改革,故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答案】 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二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n材料三图一 《孔子改制考》封面 图二 北京强学会旧址 图三 《时务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2)结合材料三中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君臣一伦”及“黑暗”、材料二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就容易回答。第(2)问由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答案】 (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1896年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规定:“此次借款未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这反映出( )A.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B.清政府的借款建立在出卖主权基础上C.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D.清政府向列强大举借款完全是被迫的【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一直在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把借款同海关管理结合起来,这是列强借款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反映,也是清政府出卖主权的表现。【答案】 B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n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起义。【答案】 C3.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出答案为A项。【答案】 A4.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培养实用人才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D.实行政治民主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有问题诸如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要想成功,基本落脚点就在于“变官制”,即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实际上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答案】 D5.借用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答案】 D6.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论战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洋务派的正面交锋B.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C.资产阶级思想与农民阶级思想的交锋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科技态度不同【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维新派代表资本主义思想,他们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封建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在思想上仍主张维护封建专制,因此双方之间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n【答案】 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群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究的特色及成因。【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及维新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第(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一归纳其主张,薛福成是洋务派的代表,后来分化成早期维新派。第(2)问关键是概括出“突破”的表现,比较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不同即可。第(3)问与第(4)问依据材料并结合基础史实回答即可。【答案】 (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根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三代表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经济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