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学案(1)
第4讲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考纲要求 1.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液的组成。 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3.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 2.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1)标准状况下气体溶质溶于水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 c= (2)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3)溶液稀释和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的计算 溶液稀释: ①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②溶质的物质的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c1V1=c2V2。 溶液混合: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c1V1+c2V2=c混V混。 【多维思考】 1.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有何相同之处? 提示:都可以表达出一定量溶液(1 L或100 g)中溶质的多少(n或m)。 2.80%的H2SO4溶液与60%的H2SO4等体积混合后浓度等于70%吗? 提示:不等于70%而是大于70%。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计算 运用公式:n=,c=或运用“倍数关系”算出1 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已知气体溶质的体积(标准状况)、水的体积和溶液的密度,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先运用n=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再运用V= 求出溶液的体积,最后根据c=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换算c=(c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ρ为溶液密度g·cm-3,w为溶质的质量分数,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此公式按溶液体积为1 L进行推导。 c===。 (4)溶液稀释和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的计算 ①原理:根据稀释或混合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总量不变的公式c1·V1=c2·V2、c1·V1+c2·V2=c混·V混,计算有关的量。 ②体积问题:体积一般不可以相加,而应运用V混=算出最后溶液的总体积。只有稀溶液稀释(或相互混合)且题中未给出稀释(或混合)后溶液的密度时,才可以忽略稀释(或混合)后的体积变化,将二者体积直接相加得到最后溶液的总体积。 考向一 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58.5 g NaCl溶于1 L水中可得1 mol·L-1的NaCl溶液 B.从1 L 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仍是1 mol/L C.0.1 mol/L氨水中,c(NH3·H2O)=0.1 mol/L D.将78 g Na2O2溶于水,配成1 L溶液可得到浓度为1 mol·L-1溶液 解析:A项,不知道所得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项,0.1 mol/L氨水表示1 L溶液中溶有0.1 mol氨气,故该溶液中c(NH3)+c(NH3·H2O)+c(NH)=0.1 mol/L;D项,所得溶液NaOH为溶质,其浓度应为2 mol·L-1。 答案:B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 Ba(NO3)2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2 L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1.2NA B.500 mL溶液中NO浓度为0.2 mol/L C.500 mL溶液中Ba2+浓度为0.2 mol/L D.500 mL溶液中NO物质的量为0.2 mol 解析:在Ba(NO3)2溶液中,c(Ba2+)∶c(NO)∶c[Ba(NO3)2]=1∶2∶1,2 L溶液中离子总数为2 L×2 mol/L×(2+1)=1.2 mol,A正确;离子浓度与体积无关,B错误,C项正确;500 mL溶液中NO物质的量为0.5 L×0.2 mol/L×2=0.2 mol,D正确。 答案:B 考向二 根据cB=的计算 3.将10.6 g Na2CO3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1)该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Cl固体,使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1(假设溶液体积不变),需加入NaCl的质量为 ________,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1)n(Na2CO3)===0.1 mol c(Na2CO3)===0.1 mol·L-1 c(Na+)=2c(Na2CO3)=0.2 mol·L-1 (2)根据电荷守恒(不考虑CO的水解) c(Na+)=c(Cl-)+2c(CO) c(Cl-)=c(Na+)-2c(CO) =0.4 mol·L-1-2×0.1 mol·L-1=0.2 mol·L-1 n(NaCl)=n(Cl-)=0.2 mol·L-1×1 L=0.2 mol m(NaCl)=0.2 mol×58.5 g·mol-1=11.7 g。 答案:(1)0.1 mol·L-1 0.2 mol·L-1 (2)11.7 g 0.2 mol·L-1 4.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1)溶于0.1 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为 ( ) A. B. C. D.1 000VρM(MV+2 240) 解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所得溶液的质量为(×M+100)g,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 mol·L-1。 答案:B 考向三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5.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V mL,溶液密度为d g·cm-3,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g,该温度下NaOH的溶解度为S。 (1)用w来表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S)为________。 (2)用c、d来表示该温度下NaOH的溶解度(S)为________。 (3)用m、V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 (4)用w、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 (5)用c、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为________。 (6)用S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为________。 (7)用S、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 解析:(1)S=×100 g(溶解度定义) (2)= S= g (3)c== mol·L-1 (4)c==25dw mol·L-1 (5)w=×100%=% (6)w=×100% (7)c== mol·L-1 答案:(1) g (2) g (3) mol·L-1 (4)25dw mol·L-1 (5)% (6)×100% (7) mol·L-1 考向四 有关溶液稀释与混合的计算 6.V mL Al2(SO4)3溶液中含有m g Al3+,取 mL该溶液用水稀释至4V mL,则SO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解析: mL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为= mol,稀释后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Al3+)== mol·L-1,c(SO)=c(Al3+)=× mol·L-1= mol·L-1。 答案:A 7.(1)将3p%的硫酸与同体积的p%的硫酸混合得到q%的稀硫酸,则p、q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①q=2p ②q>2p ③q<2p ④无法确定 (2)若上题中的溶质是乙醇而非硫酸,则p、q的关系是________。 ①q=2p ②q>2p ③q<2p ④无法确定 解析:当等体积混合时,设浓溶液的密度为ρ1,稀溶液的密度为 ρ2,体积各为1 L,则混合后w==×p%=p% 则当ρ1>ρ2时,如H2SO4溶液、HNO3溶液,w>2p%;当ρ1<ρ2时,如氨水、酒精溶液,w<2p%。 答案:(1)② (2)③ 考点二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容量瓶 (1)构造及用途 (2)查漏操作 3.配制步骤 以配制500 mL 1.00 mol/L NaOH溶液为例 20.2 g 冷却至室温 500 mL容量瓶 2-3 胶头滴管 相切 【多维思考】 1.把40 g NaOH溶于1 L水就可以配得1 mol·L-1的NaOH溶液吗? 提示:不可以。 2.配制溶液时,已开始移液,发现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怎么办? 提示:不影响溶液配制。 3.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出刻度线如何操作? 提示:重新配制。 1.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 根据cB=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溶液配制过程中引起了nB和V怎样的变化。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 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2.仰视、俯视的误差分析 结果:仰视时,导致溶液体积偏大;俯视时,导致溶液体积偏小。 考向一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 1.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 解析:称量时应“左物右码”,A项错误;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B项正确;转移溶液要用玻璃棒引流,C 项错误;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到容量瓶口以下,D项错误。 答案:B 2.实验室里需要配制480 mL 0.10 mol·L-1的硫酸铜溶液,下列实验用品及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选项 容量瓶容积 固体质量 实验操作 A 480 mL 硫酸铜:7.68 g 加入500 mL水 B 480 mL 胆矾:12.0 g 配成500 mL溶液 C 5 00 mL 硫酸铜:8.0 g 加入500 mL水 D 5 00 mL 胆矾:12.5 g 配成500 mL溶液 解析:实验室里需要配制480 mL 0.10 mol·L-1的硫酸铜溶液,由于没有480 mL规格的容量瓶,所以要选择规格是500 mL的容量瓶,溶质若是硫酸铜则需要8 g,若是胆矾则需要12.5 g,且配成500 mL溶液,而不是加入500 mL水。 答案:D 3.配制100 mL 1 mol/L NaCl溶液,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在托盘天平上放两片大小一样的纸,然后将氯化钠放在纸片上称量 B.把称得的氯化钠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冷却,再把溶液移入容量瓶中 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各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D.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至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解析: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定容时在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时,需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答案:D 考向二 误差分析 4.用“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填空。 (1)配制45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固体1.8 g________。 (2)配制500 mL 0.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胆矾8.0 g________。 (3)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Na2CO3溶液,Na2CO3晶体已部分失去结晶水。用该晶体所配的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 (4)配制NaOH溶液时,NaOH固体中含有Na2O杂质________。 (5)配制NaOH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其他操作均正确________。 (6)配制NaOH溶液时,NaOH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________。 (7)天平砝码有锈蚀,其他均正确________。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需称量溶质4.4 g,称量时物码放置颠倒________。 (9)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不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________。 (10)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________。 (11)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________。 (12)配制NaOH溶液时,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溶解,未经冷却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________。 (13)转移到容量瓶的过程中,有少量的溶液溅出________。 (14)转移后,未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或者未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________。 (15)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取多余的液体至刻度线________。 (16)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继续加水至刻度线________。 (17)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________。 (18)称量溶质的小烧杯没有干燥________。 (19)配制前容量瓶中有水滴________。 (20)定容摇匀后有少量溶液外流________。 答案:(1)偏小 (2)偏小 (3)偏大 (4)偏大 (5)偏小 (6)偏小 (7)偏大 (8)偏小 (9)偏小 (10)偏大 (11)偏大 (12)偏大 (13)偏小 (14)偏小 (15)偏小 (16)偏小 (17)偏小 (18)无影响 (19)无影响 (20)无影响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5·高考福建卷,8A改编)称取2.0 g NaOH固体的操作是先在托盘上各放1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 (2)(2015·高考安徽卷,8A)右图用于配制0.10 mol·L-1NaOH溶液( ) (3)(高考全国卷Ⅰ)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 (4)(高考全国卷Ⅰ)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 (5)(高考山东卷,11C改编)利用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能完成的相应实验是用固体NaCl配制0.5 mol·L-1的溶液( ) 答案:(1)× (2)× (3)× (4)× (5)× 2.(2016·高考上海卷)称取(NH4)2SO4和NH4HSO4混合物样品7.24 g,加入含0.1 mol NaOH的溶液,完全反应,生成NH3 1 792 mL(标准状况),则(NH4)2SO4和NH4HSO4的物质的量比为 ( ) A.1∶1 B.1∶2 C.1.87∶1 D.3.65∶1 解析:利用极值法分析,可知0.1 mol氢氧化钠不足,故先将NH4HSO4反应完,再反应(NH4)2SO4因共生成NH3 0.08 mol,故与H+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2 mol,则可知NH4HSO4为0.02 mol,则(NH4)2SO4质量为7.24 g-115 g·mol×0.02 mol=4.94 g,(NH4)2SO4的物质的量为4.94 g÷132 g/mol≈0.037 4 mol。因此(NH4)2SO4与 NH4HSO4物质的量之比为1.87∶1,故选C。 答案:C 知识串联讲座(一)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如下: 1.解题步骤 序号 步骤 具体内容 1 设 设原混合物各种成分的物质的量的未知数 2 式 写出有用的各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3 标 将已设的未知数标在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边,注意反应物的各化学计量数关系 4 列 根据原混合物的质量及反应过程中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列出多元一次方程组 5 解 求解上述方程组,求得各成分的物质的量 6 验 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或事实 2.注意事项 (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方程式首先要配平,再分析:已知什么量,要求哪种物质的量,再根据方程式中的相关物质的量之比列出比例式,从而建立计算的比例关系式。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不纯物质的量必须换算成纯净物的量。已知物质的其他物理量,一般可换算成物质的量,这样计算更简便。 (3)解题格式和解题过程要规范、完整。计算过程必须带入单位。在比例式中,同一物质用同一单位,不同物质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单位,只要注意它们成比例关系就行。 3.高考化学计算试题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类型和方法技巧,只要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计算的方法和技巧,高考中就能提高化学计算的准确率和得分率。 方法一 关系式法的应用 物质间的一种简化的式子,解决多步反应,计算最简捷。多步反应中建立关系式的方法: 1.叠加法(如利用木炭、水蒸气制取氨气) ⇒由木炭、水蒸气制取NH3的关系式为:3C~4NH3。 2.元素守恒法 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经多次氧化和吸收,由N元素守恒知:NH3~HNO3。 3.电子转移守恒法 NH3HNO3,O22O2- 由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知,NH3经氧化等一系列过程生成HNO3,NH3和O2的关系为NH3~2O2。 【典例1】 (2018·黄石高三模拟)取KI溶液25 mL,向其中滴加0.4 mol/L的FeCl3溶液135 mL,I-完全反应生成I2:2I-+2Fe3+===I2+2Fe2+。将反应后的溶液用CCl4萃取后分液,向分出的水溶液中通入Cl2至0.025 mol时,Fe2+恰好完全反应。求KI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依题意,有: 本题可用关系式法求解。由上述两个反应及电子转移守恒理论,得I-与Cl2之间的关系式:2I-~Cl2。 设KI的物质的量是x。 2I- ~ Cl2 2 1 x 0.025 mol = x=0.05 mol。 c(KI)==2 mol/L 答案:2 mol/L 方法二 差量法的应用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2 mol 1 mol 2 mol 221 kJ Δm(固),Δn(气),ΔV(气) 24 g 1 mol 22.4 L(标况)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1)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要求: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3.差量法的类型及应用 (1)质量差量法; (2)体积差量法。 【典例2】 (2018·青岛质检)16 mL由NO与NH3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于400 ℃左右可发生反应:6NO+4NH35N2+6H2O(g),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变为17.5 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四种情况:①5∶3、②3∶2、③4∶3、④9∶7。下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于已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故可用差量法直接求解。 6NO+4NH35N2+6H2O(g) ΔV(气体的体积差) 6 mL 4 mL 5 mL 6 mL (5+6)-(4+6)=1(mL) (理论差量) 9 mL 6 mL 17.5-16=1.5(mL)(实际差量) 由此知共消耗15 mL气体,还剩余1 mL气体,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O,则V(NO)∶V(NH3)=(9 mL+1 mL)∶6 mL=5∶3,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H3,则V(NO)∶V(NH3)=9 mL∶(6 mL+1 mL)=9∶7,但因反应是可逆反应,剩余气体实际上是NO、NH3的混合气体,故V(NO)∶V(NH3)介于5∶3与9∶7 之间,对照所给的数据知3∶2与4∶3在此区间内。 答案:C 方法三 极值法的应用 1.极值法的含义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巧。它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求得结果。故也称为极端假设法。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 (1)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完全反应。 (2)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3)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3.极值法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典例3】 (2018·山东临沂模拟)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X2(g)+3Y2(g)2Z(g),X2、Y2和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2 mol·L-1、0.6 mol·L-1和0.4 mol·L-1,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对的是 ( ) A.X2为0.4 mol·L-1,Y为1.2 mol·L-1 B.Y2为1.0 mol·L-1 C.X2为0.3 mol·L-1,Z为0.2 mol·L-1 D.Z为0.7 mol·L-1 解析:依题意知: X2(g)+3Y2(g)2Z(g) 起始(mol·L-1):0.2 0.6 0.4 假设此可逆反应正向进行到底,则X2为0,Y2为0,Z为0.8 mol·L-1;假设此可逆反应逆向进行到底,则X2为0.4 mol·L-1,Y2为1.2 mol·L-1,Z为0。A项中,相当于反应逆向进行到底,对于可逆反应是不可能的,故A项不对。B项中,0.6 mol·L-1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