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综合题解题方法与策略
综合题解题方法与策略
题型一 反应原理型简答题
1.速率、平衡移动类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H2S,发生反应2H2S(g)2H2(g)+S2(g) ΔH=+169.8 kJ·mol-1。下图为H2S气体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1)图中压强(p1、p2、p3)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平衡常数大小:K(T1)________(填“>”“<”或“=”)K(T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进一步提高H2S的平衡转化率,除改变温度、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1)p1
”“增大”还是“变大”等;
(4)要求填“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还是“电子式”;
(5)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还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要求填写“a”“b”“c”“d”还是“A”“B”“C”“D”。
例如上面样卷19(1)第2个空有许多同学把化学方程式习惯性地写成了平常训练的离子方程式而不得分。
高考阅卷时,对考生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都要扣分。这类情况屡见不鲜。如:
(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等;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物质状态、“+”“-”号、“kJ· mol-1”、化学计量数与热量值的对应;
(3)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写成“g”;
(4)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质量、溶解度、密度、压强等的单位漏掉;
(5)无机化学方程式错用“―→”,有机化学方程式中错用“===”;
(6)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
(7)书写电极反应式不考虑得失电子数与离子的电荷数关系;
(8)铜的元素符号Cu写成Ca,一氧化碳的分子式CO写成Co,磷化氢的化学式写成H3P等。
【样卷2】
三、文字语言表达不规范、不严谨而失分
简答题要求按要点得分,语言叙述要符合逻辑关系,前因后果要明确。“因”应是指“化学原理”,只有紧扣化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逐步解答才能得到相应分数。答题中应注意语言突出原理、层次分明、文字精练,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准
确性、规范性,若思路混乱,言不及题,词不达意,即使长篇大论也不能得分。
提高高考化学填空题成绩的有效途径。最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模仿历年高考化学题及其参考答案的表达方式、教材上的叙述以及化学教师规范的化学语言。同时,还应适当揣摩出题人的意图,顺着出题人的思路去分析和答题。
【特别提醒】规范答题二十例
【案例1】 检验离子是否已经沉淀完全的方法
规范解答 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离子已经沉淀完全, 若产生沉淀,则××离子未完全沉淀。
【案例2】 过滤时洗涤沉淀的方法
规范解答 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
【案例3】 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
规范解答 以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得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沉淀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
【案例4】 读取量气装置中的气体体积的方法
规范解答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先上下移动量筒(或量气管有刻度的一侧)使量筒内外(或量气管的两侧)液面相平,然后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读取数据。
【案例5】 结晶的操作方法
(1)用FeCl3溶液制取FeCl3·6H2O晶体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盐酸置于蒸发皿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2)蒸发结晶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以蒸发NaCl溶液得到氯化钠晶体为例:将氯化钠溶液置于蒸发皿中,溶液体积不能超过蒸发皿体积的,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
注意:若是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以利用余热蒸干得到氯化钠晶体;若是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硝酸钾等杂质,则要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晶体。
【案例6】
检验如图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1)空气热胀冷缩法
规范解答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口a处用橡皮管连接一段导管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或用酒精灯微热),若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或移开酒精灯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液面差法
规范解答 将导管口a处连接一段橡皮管并用止水夹夹紧,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从分液漏斗口注水至漏斗中的水与容器中的水形成液面差,静置观察,一段时间后若液面差保持不变,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注意:若要检验整套连续的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只能用空气热胀冷缩法,而且必须用酒精灯加热圆底烧瓶。
【案例7】 配制FeCl3溶液时溶解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将称量好的氯化铁晶体置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再加入适量蒸馏水加以稀释。
【案例8】 酸碱中和滴定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
规范解答 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时,锥形瓶中的溶液由××色变为××色,且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色,说明已经达到滴定终点。
【案例9】 实验室用烧瓶分液漏斗装置制备气体时,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分液漏斗上的小孔重合),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液体。
【案例10】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若有沉淀则静置后取上层清液继续实验);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里含有SO,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SO。
【案例11】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溶液里含有Cl-,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Cl-。
【案例12】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滴加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新制的氯水(或通入氯气),若溶液变红色则证明溶液里含有Fe2+,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Fe2+。
【案例13】 检验含有Fe3+的溶液中含有Fe2+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少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说明含有Fe2+。
【案例14】 检验某含有大量SO的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少许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里含有Cl-,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Cl-。
【案例15】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钾离子的操作方法
规范解答 用一根洁净的铂丝蘸取少许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若火焰呈紫色,则证明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反之则不含钾离子。
【案例16】 证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的实验方法
规范解答 取少许碳酸钠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再向红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至过量,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的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碳酸钠溶液的碱性为碳酸根水解所致,即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案例17】 在化工生产流程图题中常考的三个问题
(1)将矿石粉碎的原因:增大矿石与其他物质(××溶液或××气体)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或提高浸出率)。
(2)用热碳酸钠溶液洗涤废铁屑等原料的原因:用碳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的特点清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
(3)用过量盐酸溶解废铁屑的原因:盐酸除了与废铁屑反应外还有抑制Fe2+水解,防止生成Fe(OH)2沉淀的作用。
【案例18】 在气体的连续实验中,若有需要用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CO2或H2O(g)等气体来进行定量测定的部分,常常需要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通入氮气或稀有气体等与实验无关的气体的作用。
规范解答 (1)实验开始时的作用: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对实验造成干扰。
(2)实验结束时的作用:将产生的××气体全部排出被××试剂完全吸收,以减少实验误差。
【案例19】 在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常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pH在2~3的原因
规范解答 阳极产生的氯气与水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增大溶液中盐酸的浓度能够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氯气的逸出。
注意: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关问题的四个步骤:
(1)列平衡式;(2)写改变的条件;(3)说平衡移向;(4)说平衡移动的结果。
【案例20】 实验现象描述
(1)有关溶液的现象描述(五大类)
①颜色由……变成……;
②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③溶液变浑浊或生成(产生)……(颜色)沉淀;
④溶液发生倒吸;
⑤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等。
(2)有关固体物质的现象描述(四大类)
①……(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②……(固体)逐渐溶解;
③……(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
④……(固体)颜色由……变成……。
(3)有关气体的现象描述(三大类)
①生成……色(味)气体;
②气体由……色变成……色;
③气体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