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 14 O 16 Cu 64 Fe 56 S 32 H 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铝片和稀盐酸反应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可知,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常见吸热反应,运用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常见吸热反应分析。‎ ‎【详解】A. 铝片和稀盐酸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A项错误;‎ 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B项错误;‎ C.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C项正确;‎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C。‎ ‎2.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符合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然气、煤、石油均不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且使用时,对环境有污染;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均符合题意。‎ 答案选C。‎ ‎3.已知H2(g)+Cl2(g)=2HCl(g) ΔH= -184.6kJ/mol,则H2(g)+Cl2(g)=HCl(g)的ΔH为( )‎ A. +184.6kJ/mol B. -92.3kJ/mol ‎ C. -369.2kJ/mol D. +92.3kJ/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与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应用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意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反应热与反应方程式相互对应,若反应式的书写形式不同,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则反应热亦不同;反应方向改变,焓变数值符号改变。‎ ‎【详解】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已知H2(g)+Cl2(g)=2HCl(g) ΔH= -184.6kJ/mol,化学方程式的系数除以2,则焓变也应除以2,得到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HCl(g) ΔH= -92.3kJ/mol。‎ 答案选B。‎ ‎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1>ΔH2是( )‎ A. 2H2(g)+O2(g)=2H2O(l)ΔH12H2(g)+O2(g)=2H2O(g)ΔH2‎ B. 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 C. C(s)+1/2O2(g)=CO(g)ΔH‎1C(s)+O2(g)=CO2(g)ΔH2‎ D. H2(g)+Cl2(g)=2HCl(g)ΔH11/2H2(g)+1/2Cl2(g)=HCl(g)Δ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故ΔH1<ΔH2;‎ B、气态硫参加反应时比固态硫放出的热量多,则ΔH1<ΔH2;‎ C、生成CO时比生成CO2放出的热量少,ΔH1>ΔH2;‎ D、ΔH1=2ΔH2<0,即ΔH1<ΔH2;‎ 答案选C。‎ ‎5.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增大 D. 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正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为吸热反应,正确;B错误;C、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热,错误;D、反应物与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固定,则反应热固定,与反应途径无关,错误,答案选A。‎ ‎6.已知:2H2O(l)===2H2(g)+O2(g)ΔH=+571.6 kJ•mol-1,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当‎1 g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时,对其热量变化的下列描述:①放出;②吸收;③2.44 kJ;④4.88 kJ;⑤88 kJ。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和⑤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当‎1g 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时,需要吸热,依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液态水变化为气体吸收的热量;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2H2O(l)=2H2(g)+O2(g);△H1=+571.6kJ/mol,②2H2(g)+O2(g)=2H2O(g);△H2=-483.6kJ/mol,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2H2O(l)=2H2O(g);△H3=+88kJ/mol,依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当‎1g 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时,需要吸热2.44kJ,所以②③正确;故选D。‎ ‎7.已知:①C(s)+O2(g)=CO2(g) ΔH1=-393.5kJ/mol ‎②CO(g)+O2(g)=CO2(g) ΔH2=-283.0kJ/mol 对于反应C(s)+O2(g)=CO(g),ΔH3应为( )‎ A. +110.5kJ/mol B. -110.5kJ/mol C. +221.0kJ/mol D. -221.0kJ/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运用盖斯定律分析。‎ ‎【详解】由盖斯定律可知,ΔH3=ΔH1-ΔH2=-393.5-(-283.0)kJ/mol =-110.5kJ/mol ,B项正确;‎ 答案选B。‎ ‎8. 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①4P(白磷,s)+5O2(g)===2P2O5(s) ΔH=-akJ/mol ‎②4P(红磷,s)+5O2(g)===2P2O5(s) ΔH=-bkJ/mol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 A. ab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①-②可得到4P(白磷,s)=4P(红磷,s)△H=(-a)-(-b)kJ/mol,结合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判断a、b的大小。‎ ‎【详解】① 4P(白磷,s)+5O2(g)=2P2O5(s) △H=−a kJ/mol,‎ ‎② 4P(红磷,s)+5O2(g)═2P2O5(s) △H=−b kJ/mol,‎ 由①−②可得到4P(白磷,s)=4P(红磷,s) △H=(−a)-(−b) kJ/mol,因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则△H=(−a)-(−b) kJ/mol<0,所以a−b>0,即a>b,故答案选C。‎ ‎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 C2H5OH(l)+3O2=2CO2+3H2O △H=-13670kJ•mol-1 (燃烧热)‎ B. 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3kJ•mol-1 (中和热)‎ C. S(S) +O2(g) =SO2(g) △H=-296.8kJ•mol-1 (反应热)‎ D. 2NO2=O2+2NO △H=+116.2kJ•mol-1 (反应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水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反应中生成的水为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A错误;‎ B项、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H应小于0故B错误;‎ C项、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放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明了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故C正确;‎ D项、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聚集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0.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1/2O2(g)SO3(g) △H=-98.32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mol SO2和1mol 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 )‎ A. 等于196.64kJ B. 等于196.64kJ·mol-1‎ C. 小于196.64kJ D. 大于196.64kJ ‎【答案】C ‎【解析】‎ ‎【分析】SO2(g)+1/2O2(g)SO3(g) 是可逆反应;SO2(g)+1/2O2(g)SO3(g) △H=-98.32kJ·mol-1,指生成1mol SO3(g)放热98.32kJ。‎ ‎【详解】SO2(g)+1/2O2(g)SO3(g) △H=-98.32kJ·mol-1,指生成1mol SO3(g)放热98.32kJ;SO2(g)+1/2O2(g)SO3(g) 是可逆反应,在容器中充入2mol SO2和1mol O2充分反应,生成SO3(g)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所以最终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故选C。‎ ‎11.在‎2A+B‎3C+4D(A、B、C、D均是气体)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υ(A)= 0.5 mol/(L•s) B. υ(B)= 0.3 mol/(L•s)‎ C. υ(C)= 0.8 mol/(L•s) D. υ(D)= 1 mol/(L•s)‎ ‎【答案】B ‎【解析】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在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大小。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如果都用物质A表示,则反应速率分别是0.5 mol/(L•s)、0.6 mol/(L•s)、0.53mol/(L•s)、0.5 mol/(L•s),所以正确的答案选B。‎ ‎12.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B. 工业上由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合成氨是放热反应)‎ C.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 H2、I2、HI平衡混和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可知,本题考查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 ‎【详解】A. Fe(SCN)3溶液中存在可逆过程Fe3++3SCN-Fe(SCN)3,加入固体KSCN后,KSCN电离出SCN-,使反应物浓度增加,平衡向正方向移动,Fe(SCN)3‎ 浓度增加,颜色变深,所以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项正确;‎ B. 升高温度平衡会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但合成氨是放热反应,高温会使平衡逆向移动,所以高温能使合成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项错误;‎ C. 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所以对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项错误;‎ D. I2和H2生成HI的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压强不影响平衡移动,所以H2、I2、HI平衡时的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项错误;‎ 答案选A。‎ ‎13.反应3 H2+N2 2 NH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B. 使用恰当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C. 增大N2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D. 平衡时各组分含量之比一定等于3:1: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项正确;B.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项正确;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C项正确;D.平衡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与起始加入量有关,不一定等于3:1:2,D项错误;答案选D。‎ ‎14.反应‎2A(g)+B(g)‎2C(g)(放热反应);下列反应条件有利于生成C的是( )‎ A. 低温、低压 B. 低温、高压 C. 高温、高压 D. 高温、低压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2A(g)+B(g)‎2C(g)(放热反应)可知,本题考查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 ‎【详解】A. 低温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低压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不有利于生成C,A项错误;‎ B. 低温平衡向正方向移动,高压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有利于生成C,B项正确;‎ C. 高温平衡向逆方向移动,高压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不有利于生成C,C项错误;‎ D. 高温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低压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不有利于生成C,D项错误;‎ 答案选B。‎ ‎15.如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 A 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 该反应达到平衡Ⅰ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D. 同一种气体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体积分数不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可知,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综合运用,运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 ‎【详解】A.由平衡特征可知,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项不选;‎ B. 该反应达到平衡Ⅰ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一瞬间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态Ⅱ,B项不选;‎ 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一瞬间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逆向移动,达到平衡态Ⅱ,与图示不符,满足题意,C项选;‎ D. 反应由平衡态Ⅰ改变条件后,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态Ⅱ,所以同一种气体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体积分数不相等,D项不选;‎ 答案选C。‎ ‎16.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V(NH3)=0.010mol·L-1·s-1 B. V(O2)=0.0010mol·L-1·s-1‎ C. V(NO)=0.0010mol·L-1·s-1 D. V(H2O)=0.045mol·L-1·s-1‎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平均速率V(x)可知,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运用分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半分钟后,‎ A. ,A项错误;‎ B. ,B项错误;‎ C. ,C项正确;‎ D. ,D项错误;‎ 答案选C。‎ ‎17.在一密闭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 B. SO2为0.25 mol•L-1‎ C. SO2、SO3均为0.15 mol•L-1 D. SO3为0.4 mol•L-1‎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反应物、生成物一定共存。‎ ‎【详解】A、SO2和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和O2的浓度变为0.4mol/L、0.2mol/L,实际变化应小于该值,故A错误; B、S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的浓度浓度变化量为0.2mol/L,实际变化为0.05mol/L,小于0.2mol/L,故B正确; C、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不可能同时减小,一个减小,另一个一定增大,故C错误; D、SO3的浓度增大,说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二氧化硫和氧气完全反应,SO3的浓度的浓度变为0.4mol/L,实际变化应小于该值,故D错误.‎ ‎18.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气体和2 mol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完全相同 C. 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 单位时间消耗0.1molX同时生成0.2molZ ‎【答案】A ‎【解析】‎ ‎19.下列哪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 )‎ A.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 1个N≡N键形成的同时,有3个N—H键形成 D. 1个N≡N键形成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A.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表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项正确;‎ B.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都是正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项错误;‎ C. 1个N≡N键形成的同时,有3个N—H键形成,正反应速率不等于逆反应速率,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项错误;‎ D. 1个N≡N键形成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都是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项错误;‎ 答案选A。‎ ‎20.对于mA(g)+nB(g)pC(g)+qD(g)的平衡体系,当升高温度时,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从26变为2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n>p+q,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 m+n>p+q,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 m+np1,n<3 B. p2>p1,n>3‎ C. p1>p2,n<3 D. p1>p2,n>3‎ ‎【答案】D ‎【解析】‎ ‎【详解】其他条件相同下,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化学越快达到平衡。有P1>P2,压强增大,C的浓度减小,说明反应逆向移动,根据已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1+20,△H –T△S<0,故A一定能自发进行;B. ΔH>0,ΔS<0,△H –T△S>0,故B一定不能自发进行;C. ΔH<0,ΔS<0,故C低温时,△H –T△S<0,能自发进行,高温时,△H –T△S>0,不能自发进行;D. ΔH>0,ΔS>0,故D低温时,△H –T△S>0,不能自发进行,高温时,△H –T△S<0,能自发进行。故选B。‎ ‎2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aA(g)cC(g)+d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6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的转化率变小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D的体积分数变大 D. a>c+d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6倍,可知,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 ‎【详解】假定平衡不移动,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实际再次达到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来的1.6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即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