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12/f2c94934232b1b5cf2fae996bc574d42/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12/f2c94934232b1b5cf2fae996bc574d42/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12/f2c94934232b1b5cf2fae996bc574d42/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件(12张)(全国通用)
教材与教学内容解析 学生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与教学内容解析 知识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是人教 B 版 《 数学 》 选修部分的内容。首先,教材中先给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之后又得出“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在具体应用中始终强调命题“若 p 则 q” 为真与“ p 推出 q” 与“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逻辑一致性。 教材与教学内容解析 素养体现 首先,要体现逻辑推理数学素养,提升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其次,由实例引入逐步获得概念,体现数学抽象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再次,通过集合直观感知,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教材与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重点 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判定所给条件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 学生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所以,教学中,可以列举严谨但不失生活常识的命题作为引例,之后再抽象生成精准概念。 学生学情分析 不利因素 “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理解“充要条件”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于“充分条件”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对于“必要条件”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所以,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命题先把概念鉴定清楚,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这样设计便于突破难点。 学生学情分析 不利因素 “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理解“充要条件”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于“充分条件”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对于“必要条件”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所以,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命题先把概念鉴定清楚,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这样设计便于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设置 1. 了解“若 p 则 q” 形式的命题,能正确描述“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其真假; 2. 能够理解“若 p 则 q” 为真与“ p 推出 q” 与“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设置 3. 会用集合思想直观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理解“以小见大,大而必要”的含义;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 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策略 1.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2. 实例引入,启发诱导,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3. 注重创新,亲切幽默,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 一 实 例 引 入 二 概 念 生 成 五 布 置 作 业 三 应 用 提 升 四 课堂小结 概念 生成 训练 归纳 引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