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三模数学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三模数学文

2018 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三模数学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1.设全集 U=Z,A={-1,1,3,5,7,9},B={-1,5,7},则 A∩(CUB)=( ) A.{1,3,9} B.{-1,5,7} C.{-1,1,3,9} D.{-1,1,3,5,9} 解析:进行交集、补集的运算即可. CUB ={x∈Z|x≠-1,且 x≠5,且 x≠7}, ∴A∩(CUB)={1,3,9}. 答案:A 2.已知复数 1   iz i (i 为虚数单位),则 z 的虚部为( ) A. 1 2 i B. 1 2  i C. D. 1 2  解析:直接利用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化简得答案. ∵       11 2112 1 1          iiizi i i i , ∴z 的虚部为 . 答案:C 3.已知命题 p:∃x0∈R,x0 2+2>3x0,则命题 p 的否定为( ) A.¬p:∃x0∈R,x0 2+2≤3x0 B.¬p:∀x∈R,x2+2≤3x C.¬p:∀x∈R,x2+2<3x D.¬p:∃x0∈R,x0 2+2≥3x0 解析:运用特称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以及量词和不等号的变化,即可得到所求命题的否 定. 由特称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可得∃x0∈R,x0 2+2>3x0, 则命题 p 的否定为:∀x∈R,x2+2≤3x. 答案:B 4.下列各组向量中,可以作为基底的是( ) A. 1 ur e =(0,0), 2 ur e =(1,-2) B. =(2,-3), =( 1 2 , 3 4  ) C. =(3,5), =(6,10) D. =(-1,2), =(5,7) 解析:不共线的向量可作基底,由向量共线的条件逐个选项判断即可. 选项 A,可得 0×(-2)-0×1=0,故 ∥ ,不可作基底,故错误; 选项 B,可得 2×( )-(-3)× =0,故 ∥ ,不可作基底,故错误; 选项 C,可得 3×10-5×6=0,故 ∥ ,不可作基底,故错误; 选项 D,可得-1×7-2×5≠0,故 , 不平行,故可作基底,故正确. 答案:D 5.设 x,y 满足约束条件 30 0 2        xy xy x ,则 z=3x+y 的最小值是( ) A.-5 B.4 C.-3 D.11 解析:作出约束条件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通过平移即可求 z 的最小值. 作出约束条件 30 0 2        xy xy x 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 由 z=3x+y,得 y=-3x+z, 平移直线 y=-3x+z,由图象可知当直线 y=-3x+z,经过点 A 时,直线 y=-3x+z 的截距最小, 此时 z 最小 由 30 0      xy xy ,解得 A( 3 2  , 3 2 ), 此时 z 的最小值为 33 2 33 2     z . 答案:C 6.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不为 0,a1=1,且 a2,a4,a8 成等比数列,设{an}的前 n 项和为 Sn, 则 Sn=( ) A.  1 2 nn B.   2 1 2 n C. 2 1 2 n D.  3 4 nn 解析: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即可得出. 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 d≠0,∵a1=1,且 a2,a4,a8 成等比数列, ∴a4 2=a2·a8,即(1+3d)2=(1+d)(1+7d),解得 d=1,或 0(舍去). 则    11 22    n n n n n Sn . 答案:A 7.以抛物线 y2=8x 上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作圆与直线 x=-2 相切,这些圆必过一定点,则这一 定点的坐标是( ) A.(0,2) B.(2,0) C.(4,0) D.(0,4) 解析:先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表示出其准线方程,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和抛物线的定义即可 求解. ∵抛物线 y2=8x 的准线方程为 x=-2, ∴由题可知动圆的圆心在 y2=8x 上,且恒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由定义可知,动圆恒过抛物线的焦点(2,0). 答案:B 8.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当输出 S=210 时,则输入 n 的值为( ) A.6 B.7 C.8 D.9 解析:模拟程序的运行,可得程序框图的功能,结合已知进而计算得解 n 的值. 由题意,模拟执行程序,可得程序框图的功能是计算 S=n×(n-1)×…×5 的值, 由于 S=210=7×6×5, 可得:n=7,即输入 n 的值为 7. 答案:B 9.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 体积为( ) A.14 3  B.10 3  C. 8 3  D. 5 3  解析:由题意,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半圆柱与一个半球组成的组合体,其中半圆柱的底面半径 为 1,高为 4,半球的半径为 1,即可求出几何体的体积. 由题意,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半圆柱与一个半球组成的组合体, 其中半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1,高为 4,半球的半径为 1, 几何体的体积为 3211 22 481 1 4 33         . 答案:C 10.已知锐角α 满足 cos(α - 4  )=cos2α ,则 sinα cosα 等于( ) A. 1 4 B. 1 4  C. 2 4 D. 2 4  解析:由 cos(α - )=cos2α ,得 22cos cos sin sin cos sin 44       , ∴ 2 2 (sinα +cosα )=(sinα +cosα )(cosα -sinα ), ∵α ∈(0, 2  ), ∴sinα +cosα >0, 则 cosα -sinα = 2 2 . 两边平方得:1-2sinα cosα = 1 2 , ∴sinα cosα = 1 4 . 答案:A 11.朱世杰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所著的《四元玉鉴》卷中“如像招数”五问有 如下问题:“今有官司差夫一千八百六十四人筑堤.只云初日差六十四人,次日转多七人,每 人日支米三升,共支米四百三石九斗二升,问筑堤几日”.其大意为:“官府陆续派遣 1864 人前往修筑堤坝,第一天派出 64 人,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派出的人数比前一天多 7 人,修 筑堤坝的每人每天分发大米 3 升,共发出大米 40392 升,问修筑堤坝多少天”.这个问题中, 前 5 天应发大米( ) A.894 升 B.1170 升 C.1275 米 D.1467 米 解析:先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出第 5 天派出的人数,再利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求出 前 5 天一共派出多少人,由此能求出结果. ∵第一天派出 64 人,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派出的人数比前一天多 7 人, ∴第 5 天派出:64+4×7=92 人, ∴前 5 天共派出 S5= 5 2 (64+92)=390(人), ∴前 5 天应发大米:390×3=1170(升). 答案:B 12.对于定义域为 R 的函数 f(x),若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f(0)=0;②当 x∈R,且 x≠ 0 时,都有 xf′(x)>0;③当 x1<0<x2,且|x1|=|x2|时,都有 f(x1)<f(x2),则称 f(x)为 “偏对称函数”.现给出下列三个函数: f1(x)=-x3+ 3 2 x2,f2(x)=ex-x-1,f3(x)=  ln 1 0 20    , , > xx xx 则其中是“偏对称函数”的函数个数为( ) A.0 B.1 C.2 D.3 解析:逐个条件进行验证:首先可验证四个函数都满足条件①;对于条件②,若 f′(x)的 符号容易判断,可验证不等式 xf′(x)>0 成立,若 f′(x)的符号不容易判断,可理解到为 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通过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判断, 可排除不满足条件的 f2(x);对剩余的函数验证条件③,由此能求出结果. ∵xf′(x)>0,∴   0 0    > > x fx ,或   0 0    < < x fx . 即条件②等价于函数 f(x)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 对于 f1(x)=-x3+ 3 2 x2,f1(0)=0,满足条件①f(0)=0; f1′(x)=-3x2+3x,由 f1′(x)>0,得 0<x<1,由 f1′(x)<0,得 x<0 或 x>1, ∴f1(x)=-x3+ x2 的减区间是(-∞,0),(1,+∞);增区间是(0,1),不满足②. 故 f1(x)=-x3+ x2 不是“偏对称函数”; 对于 f2(x)=ex-x-1,f2(0)=e0-0-1=0,满足条件①f(0)=0; f2′(x)=ex-1,由 f2′(x)>0,得 x>0,由 f2′(x)=ex-1<0,得 x<0, ∴f2(x)=ex-x-1 的减区间为(-∞,0),增区间为(0,+∞),满足条件②; 当 x1<0<x2,且|x1|=|x2|时,          2 1 2 2 222 1 2 1 2 2 2 111 1 1 1 2                x x x x xxf x f x e x e x e x x e x ee , 设   1 2  x xg x e x e ,则   1 2   xg x ex e , 当 x>0 时,g′(x)>0,g(x)是增函数, ∴     2 22 1 2 1 20    >x xf x f x e x e ,∴f(x1)<f(x2),满足③, 故 f2(x)=ex-x-1 为“偏对称函数”; 对于 f3(x)=  ln 1 0 20    , , > xx xx ,f3(0)=ln1=0,满足条件①f(0)=0; f3(x)= ,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法则知: f3(x)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在(0,+∞)上单调递增,满足条件②. 由函数 f3(x)= 的单调性知:当 x1<0<x2,且|x1|=|x2|时,都有 f(x1)< f(x2),满足条件③, ∴f3(x)是“偏对称函数”. 答案: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学校艺术节对 A,B,C,D 四件参赛作品只评一件一等奖,在评奖揭晓前,甲,乙,丙, 丁四位同学对这四件参赛作品预测如下:甲说:“是 C 或 D 作品获得一等奖”;乙说:“B 作 品获得一等奖”;丙说:“A,D 两件作品未获得一等奖”;丁说:“是 C 作品获得一等奖”. 评奖揭晓后,发现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 . 解析:根据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 A,B,C,D 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故假设 A, B,C,D 分别为一等奖,判断甲、乙、丙、丁的说法的正确性,即可判断. 若 A 为一等奖,则甲,丙,丁的说法均错误,故不满足题意; 若 B 为一等奖,则乙,丙说法正确,甲,丁的说法错误,故满足题意; 若 C 为一等奖,则甲,丙,丁的说法均正确,故不满足题意; 若 D 为一等奖,则只有甲的说法正确,故不合题意. 故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 B. 答案:B 14.函数 42  yx x (x>0)的最大值为 . 解析:根据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到,关键是等号成立的条件.即 4x x .问题得以解决. 4 4 42 2 2 2 2 4 2            gy x x x x x x ,当且仅当 x=2 时取等号. 所以函数 (x>0)的最大值为-2. 答案:-2 15.已知α ,β 是平面,m,n 是直线,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 m⊥α ,m  β ,则α ⊥β ②若 m α ,n α ,m∥β ,n∥β ,则α ∥β ③如果 m α ,n α ,m,n 是异面直线,则 n 与α 相交 ④若α ∩β =m.n∥m,且 n α ,n β ,则 n∥α ,且 n∥β 其中正确确命题的序号是 (把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解析:①由面面垂直的判定理判断. 若 m⊥α ,m β ,则α ⊥β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理知正确. ②由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判断. 若 m α ,n α ,m∥β ,n∥β ,则α ∥β ;两条相交直线才行,不正确. ③也可能平行. 如果 m α ,n α ,m,n 是异面直线,则 n 与α 相交;也可能平行,不正确. ④若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断. 若α ∩β =m.n∥m,且 n α ,n β ,则 n∥α ,且 n∥β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正确. 答案:①④ 16.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 3 2 ,公比为 1 2  ,前 n 项和为 Sn,则当 n∈N*时, 1n n S S 的最大 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 . 解析:由题意, 11 1 21 11 1 31 2 1 2 2 2 1 2           , 为 奇 数 , 为 偶 数 n n n n n n S n , n 为奇数时,Sn 随着 n 的增大而减少,所以 1 3 2 1 < nSS ,故 10 5 6 < n n S S ; n 为偶数时,Sn 随着 n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 2 3 4 1 > nSS ,故 170 12   > n n S S ; 所以数列{ 1n n S S }的最大项的值与最小项的值的比值为 10 7 7 12 5 6   . 答案: 10 7 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 17.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满足:①△ABC 的外心在三角形内部 (不包括边);②(b2-a2-c2)sin(B+C)= 3 accos(A+C). (Ⅰ)求 A 的大小. 解析:(Ⅰ)利用已知条件结合余弦定理,转化求解即可. 答案:(Ⅰ)因为△ABC 的外心在三角形内部(不包括边),所以△ABC 为锐角三角形;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 移项:b2-a2-c2=-2accosB 代入条件得:-2accosBsin(B+C)= accos(A+C), ∴-2cosBsin(π -A)= cos(π -B), 即:2cosBsinA= cosB, 因为△ABC 为锐角三角形,所以 cosB≠0,则有:sinA= 3 2 , ∴A= 3  . (Ⅱ)求代数式 bc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Ⅱ)由正弦定理以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结合函数的最值求解即可. 答案:(Ⅱ)由正弦定理得: sin sin sin b c B C aA , ∵A+B+C=π 且 A= 3  ,∴C= 2 3  -B,代入上式化简得: 2sin sin 3 sinsin cos3 33 2 6 2 sin sin sin s 2 in 6                      B B BBBbc B a A A A , 又△ABC 为锐角三角形,则有: 00 22 2 6200 322         < << < < < < << < BB B BC , ∴ 2 3 6 3   < <B ,则有 sin 1 6 3 2  < <B , 即: 3 2 < bc a . 18.“共享单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某机构为了调查人们对此种交 通方式的满意度,从交通拥堵不严重的 A 城市和交通拥堵严重的 B 城市分别随机调查了 20 个用户,得到了一个用户满意度评分的样本,并绘制出茎叶图如图: 参考数据如下:(下面临界值表供参考) (参考公式           2 2       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其中 n=a+b+c+d) (Ⅰ)根据茎叶图,比较两城市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的大小及方差的大小(不要求计算出具体 值,给出结论即可). 解析:(Ⅰ)根据茎叶图的数据即可判断. 答案:(Ⅰ)A 城市评分的平均值小于 B 城市评分的平均值, A 城市评分的方差大于 B 城市评分的方差. (Ⅱ)若得分不低于 80 分,则认为该用户对此种交通方式“认可”,否则认为该用户对此种交 通方式“不认可”,请根据此样本完成此 2×2 列联表,并据此样本分析是否有 95%的把握认 为城市拥堵与认可共享单车有关. 解析:(Ⅱ)由题意做出 2×2 列联表,根据公式计算即可判断. 答案:(Ⅱ)2×2 列联表 2×2 列联表   2 2 40 5 10 10 15 8 3.841 20 20 15 25 3        <x , 所以没有 95%的把握认为城市拥堵与认可共享单车有关. (Ⅲ)在 A,B 城市对此种交通方式“认可”的用户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6 人,若在此 6 人中推荐 2 人参加“单车维护”志愿活动,求 A 城市中至少有 1 人的概率. 解析:(Ⅲ)根据分层抽样,求解出人数,写基本事件,即可求解. 答案:(Ⅲ)A 市抽取 5 62 5 10   人,设为 x,y; B 市抽取 10 64 5 10   人,设为 a,b,c,d, 基本事件共有:xy,xa,xb,xc,xd,ya,yb,yc,yd,ab,ac,ad,bc,bd,cd 共 15 个, 设“A 市至少有 1 人”为事件 M, 则事件 M 包含的基本事件为:xy,xa,xb,xc,xd,ya,yb,yc,yd 共 9 个, 所以 P(M) 93 15 5 . 19.在如图如示的多面体中,平面 AEFD⊥平面 BEFC,四边形 AEF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EF ∥BC,且 BE=CF= 1 2 BC=2. (Ⅰ)若 M,N 分别是 AE,CF 中点,求证:MN∥平面 ABCD. 解析:(Ⅰ)在平面 CDF 中,作 NH⊥CF,连接 AH,可得 AMNH 是平行四边形.则 MN∥AH.即可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得 MN∥平面 ABCD. 答案:(Ⅰ)证明:在平面 CDF 中,作 NH⊥CF,连接 AH, ∵M、N 分别是 AE、CF 的中点,且 AEFD 是正方形 ∴NH∥DF,NH= DF, AM∥DF,AM= DF, ∴NH=AM,NH∥AM, ∴AMNH 是平行四边形. ∴MN∥AH. ∵AH  平面 ABCD,MN 平面 ABCD, ∴MN∥平面 ABCD. (Ⅱ)求此多面体 ABCDEF 的体积. 解析:(Ⅱ)由多面体 ABCDEF 的体积 V=VD-BCF+VB-AEFD 求解. 答案:(Ⅱ)连接 BD,BF,过 F 作 FG⊥EF,交 BC 于点 G, ∵四边形 BEFC 是等腰梯形, ∴CG= 1 2 (BC-EF)=1,FG= 3 , ∵平面 AEFD⊥平面 BEFC, ∴GF⊥平面 AEFD,DF⊥平面 BEFC. ∴ 1 1 1 4 433 3 3 2 3 2       V gD BCF BCFV S DF . 1 1 4 33 3 22 33      gB AEFD AEFDV S HF . ∴多面体 ABCDEF 的体积 V=VD-BCF+VB-AEFD= 83 3 . 20.已知椭圆 C: 22 221xy ab (a>b>0)的离心率是 3 2 ,且椭圆经过点(0,1). (Ⅰ)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解析:(Ⅰ)由椭圆的离心率公式可求得 a 和 b 的值,求得椭圆方程. 答案:(Ⅰ)Q 椭圆经过点(0,1),∴ 2 1 b =1,b2=1, ∵e= 3 2 , ∴ 2 2 21 3 4   be a , 解得 a2=4, 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 4 x y . (Ⅱ)若直线 l1:x+2y-2=0 与圆 D:x2+y2-6x-4y+m=0 相切: (ⅰ)求圆 D 的标准方程. (ⅱ)若直线 l2 过定点(3,0),与椭圆 C 交于不同的两点 E,F,与圆 D 交于不同的两点 M,N, 求|EF|·|MN|的取值范围. 解析:(Ⅱ)(i)由题意求得直线 l1 方程,将圆转化成标准方程,利用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公 式,求得半径,即可求得圆 D 的标准方程. (ii)设 l2:y=k(x-3),代入椭圆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及弦长公式求得|EF|·|MN|,根据二次 函数的单调性即可求得|EF|·|MN|的取值范围. 答案:(Ⅱ)(i)由(1)得直线 l1 的方程为 2 x +y=1,即 x+2y-2=0, 又圆 D 的标准方程为(x-3)2+(y-2)2=13-m, ∴圆心为(3,2),圆的半径 22 3 2 2 2 5 12      r , ∴圆 D 的标准方程为(x-3)2+(y-2)2=5. (ii)由题可得直线 l2 的斜率存在, 设 l2:y=k(x-3),与椭圆 C 的两个交点为 E(x1,y1)、F(x2,y2), 由   2 2 3 1 4       y k x x y 消去 y 得(1+4k2)x2-24k2x+36k2-4=0, 由△>0,得 0≤k2< 1 5 , 2 12 2 24 14   kxx k , 2 12 2 36 4 14   kxx k , ∴        22 222 22 2 2 1 2 1 2 2 2 2 1 1 524 36 11 4 1 1 4 1 4 1 4 1 4                 gg kkkkEF k x x x x k k k k k . 又圆 D 的圆心(3,2)到直线 l2:kx-y-3k=0 的距离 22 3 2 3 2 11    kk d kk , ∴圆 D 截直线 l2 所得弦长 2 22 2 5122 1     kM N r d k , ∴    2 2 24 2 2 2 1 1 5 5 1 1 254 2 8 1 4 1 1 4          g kk kkEF MN k k k , 设 t=1+4k2∈[1, 9 5 ),k2= 1 4 t , ∴ 2 2 2 11 25 1 5048 2 9 25           g t EF M N t t t ,∵t∈[1, ), ∴ 2 1 509 25  tt ∈(0,16], ∴|EF|·|MN|的取值范围(0,8]. 21.已知函数   2   x x ax afx e (x>0,a∈R). (Ⅰ)当 a=1 时,求函数 f(x)的极值. 解析:(Ⅰ)求出函数的导数,解关于导函数的不等式,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即可. 答案:(Ⅰ)当 a=1 时,      12  x xx fx e (x>0), x∈(0,1),(2,+∞)时,f′(x)>0;x∈(1,2)时,f′(x)<0, 所以 f(x)在区间(0,1),(2,+∞)上为增函数,在区间(1,2)上为减函数, 所以 f(x)在(0,+∞)上有极大值 f(1)= 1 e ,极小值 f(2)= 2 3 e . (Ⅱ)设       1    f x f x gx x ,若函数 g(x)在(0,1)∪(1,+∞)内有两个极值点 x1,x2, 求证:g(x1)·g(x2)< 2 4 e . 解析:(Ⅱ)求出函数的导数,设 h(x)=2x2-(2+a)x+2,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得到关于 a 的范 围,从而证明不等式. 答案:(Ⅱ)证明:     2 1   x xagx xe ,       2 2 2 2 2 1      x x a x gx xe , 设 h(x)=2x2-(2+a)x+2, 由已知 h(x)=0 在(0,1),(1,+∞)上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x1,x2, 所以   2 12 12 2 16 0 2 0 2 10           V > > > a axx xx ,解得:a>2, 而 1 不能是方程的根,即 a≠2,综上 a>2,           12 2 1 2 1 2 12 22 1 2 1 2 22 4 2 2 2 4 1 22 2                g aaxx x x a x x a a g x g x x x x x e a e , ∵a>2, ∴g(x1)·g(x2) 2 2 2 44  <a ee .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计分.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2 2 2 2 2 1        xt yt (t 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co 52 6 s 4       >aa. (Ⅰ)分别写出直线 l 的普通方程与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 解析:(Ⅰ)直接利用转换关系式,把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进行转化. 答案:(Ⅰ)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t 为参数), 求出直线 l 的普通方程为 y=x-3. 由 , 得 2 22 22 2 2 cos sin          a , 即 x2+y2=2ax-2ay, (x-a)2+(y+a)2=2a2 即曲线 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a)2+(y+a)2=2a2. (Ⅱ)已知点 P(2,-1),直线 l 与曲线 C 相交于 M,N 两点,若|MN|2=6|PM|·|PN|,求 a 的值. 解析:(Ⅱ)利用根和系数的关系求出结果. 答案:(Ⅱ)设 M,N 两点对应参数分别为 t1,t2, 将直线 代入到圆的方程 x2+y2=2ax-2ay 中 t2+ 2 t+5-6a=0, 所以 t1+t2= 2 ,t1t2=5-6a. 因为|MN|2=6|PM||PN|, 所以(t1-t2)2=6|t1t2|. 因为 a> 5 6 , 所以 t1t2<0, 所以(t1-t2)2=-6t1t2, 所以(t1+t2)2+2t1t2=0, 即:( 2 )2+2(5-6a)=0, 解得 a=1.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3.已知函数 f(x)=|x-1|. (Ⅰ)解不等式 f(x)+f(x+4)≥8. 解析:(Ⅰ)运用绝对值的定义,去绝对值,解不等式,求并集,即可得到所求解集. 答案:(Ⅰ)f(x)+f(x+4)=|x-1|+|x+3|= 2 2 3 4 3 1 2 2 1          , < , , > xx x xx , 当 x<-3 时,由-2x-2≥8,解得 x≤-5; 当-3≤x≤1 时,f(x)=4≤8,原不等式不成立; 当 x>1 时,由 2x+2≥8,解得 x≥3. 所以,不等式 f(x)≥8 的解集为{x|x≤-5,或 x≥3}. (Ⅱ)若|a|<1,|b|<1,a≠0,求证:f(ab)>|a|f( b a ). 解析:(Ⅱ)f(ab)>|a|f( ),即|ab-1|>|a-b|,两边平方后作差,由因式分解,即可得 证. 答案:(Ⅱ)证明:f(ab)>|a|f( ),即|ab-1|>|a-b|. ∵|a|<1,|b|<1, ∴|ab-1|2-|a-b|2=(a2b2-2ab+1)-(a2-2ab+b2) =(a2-1)(b2-1)>0, 所以,|ab-1|>|a-b|. 故所证不等式成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