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文科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高中文科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2.包含关系 ‎3.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1个;非空子集有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个.‎ ‎4.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顶点坐标是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零点式.‎ ‎5.解连续不等式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6.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零点存在性定理:‎ 函数在区间上的图像是连续的,且,那么函数在区间上至少有一个零点. 即存在,使得,这个c也就是方程的根.‎ ‎7.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 ‎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 ‎8. 逻辑连接词有“或”、“且”和“非”:‎ 真值表 : ‎ p q 非p p或q p且q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 9. 命题中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个 至多有()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个 至少有()个 对所有,‎ 成立 存在某,‎ 不成立 或 且 对任何,‎ 不成立 存在某,‎ 成立 且 或 ‎10.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       互       互 ‎  互        为   为        互 ‎  否                     否 ‎           逆   逆           ‎ ‎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注意:全称命题与存在命题的否定关系。‎ ‎11.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则是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则是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且,则是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2.函数的单调性 12‎ ‎(1)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 ‎13.如果函数和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也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和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是增函数.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口诀:同增异减.‎ ‎14.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5.若函数是偶函数,则;若函数是偶函数,则.‎ ‎16.对于函数(),恒成立,则函数的对称轴是函数;两个函数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17. 函数的图象的对称性: ①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②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即轴)对称.‎ ‎ 18.多项式函数的奇偶性 多项式函数是奇函数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是偶函数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19.函数的图象的对称性 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 ‎20.若将函数的图象右移、上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若将曲线的图象右移、上移个单位,得到曲线的图象.‎ ‎21.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 ‎(1),则的周期T=a;‎ ‎(2),‎ 或,‎ 或,‎ 则的周期T=‎2a;‎ ‎22.分数指数幂 :‎ ‎(1)(,且).‎ ‎(2)(,且).‎ ‎23.根式的性质:‎ ‎(1).‎ ‎(2)当为奇数时,;‎ 当为偶数时,.‎ ‎24.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 ‎(2) .‎ ‎(3).‎ 注: 若a>0,p是一个无理数,则ap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2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 12‎ ‎26.对数的换底公式 ‎ ‎ (,且,,且, ).‎ 推论 (,且,,且,, ).‎ ‎3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0,a≠1,M>0,N>0,则 ‎(1);‎ ‎(2) ;‎ ‎(3).‎ ‎27.设函数,记.若的定义域为,则,且;若的值域为,则,且.对于的情形,需要单独检验.‎ ‎28.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则对于时间的总产值,有.‎ ‎29.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 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 ‎3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其前n项和公式为 ‎.‎ ‎3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 或.‎ ‎32.若m、n、p、q∈N,且,那么:当数列是等差数列时,有;当数列是等比数列时,有。‎ ‎33. 弧长公式:(是圆心角的弧度数,>0);‎ 扇形面积公式:;‎ ‎34.三角函数的定义: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点P到原点的距离记为,则sin=,cos=,tan=,符号法则:全STC.‎ ‎3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平方关系:,”1”的代换.商数关系:=,弦化切互化. ‎ ‎3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n为偶数)‎ ‎(n为奇数)‎ ‎(n为偶数)‎ ‎(n为奇数)‎ ‎ ‎ ‎37.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12‎ ‎.‎ ‎(平方正弦公式);‎ ‎.‎ 注意:二化一(辅助角)公式=(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的象限决定, ).‎ ‎38.二倍角公式 : ‎ ‎.‎ ‎.‎ ‎.‎ 注意:半角公式是:sin= cos=‎ tan===。‎ 升幂公式是: 。‎ 降幂公式是: 。‎ ‎38.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 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 ‎39.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 函数,x∈R及函数,x∈R(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函数,(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 函数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周期是,频率是,相位是,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凡是该图象与直线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40.正弦定理: .‎ ‎41.余弦定理:‎ ‎;‎ 第一形式,;第二形式,cosB=‎ ‎.‎ ‎42.面积定理:‎ ‎(1)(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 ③;④;‎ 12‎ ⑤;⑥‎ ‎ 4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 在△ABC中,有 ‎.‎ ‎△ABC 中: , , ‎ ‎44.平面向量运算性质::‎ 坐标运算:设,则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45.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a)=(λμ)a;‎ ‎(2)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3)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坐标表示:设,则λ, ‎ ‎46.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定义:, .‎ 运算律:(1) a·b= b·a (交换律);‎ ‎ (2)(a)·b= (a·b)=a·b= a·(b);‎ ‎(3)(a+b)·c= a ·c +b·c. ‎ ‎(4), ‎ 坐标运算:设 ,则 ‎ ‎(5) a·b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47.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 ‎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48.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 ‎ 坐标表示: ,则 ‎ 三点共线.‎ ‎49.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 坐标表示: ,则 ‎ ‎50.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a=,b=则.‎ ‎51.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B则AB.‎ ‎52.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 设,,是线段的分点, 且,是实数,则 则 。 中点坐标公式 ‎ ‎53.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 12‎ 的重心的坐标是. ‎ ‎54.常用不等式:‎ ‎(1)(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两个正数的平均值不等式是: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双向绝对值不等式:‎ 左边:时取得等号。右边:时取得等号。‎ ‎55.平均值定理用来求最值:‎ 已知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是定值,则当时和有最小值;‎ ‎(2)若和是定值,则当时积有最大值.‎ 推广: 已知,则有 ‎(1)若积是定值,则当最大时,最大;‎ 当最小时,最小.‎ ‎(2)若和是定值,则当最大时, 最小;‎ 当最小时, 最大.‎ ‎56.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 ‎.‎ ‎57.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 当a> 0时,有 ‎.‎ 或.‎ ‎58.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 ‎(1)当时:; ‎ ‎.‎ ‎(2)当时:;‎ ‎59.斜率公式 : 直线斜率的定义为:k= tan,‎ 两点、则.‎ ‎60. 同一坐标轴上两点距离公式: ‎ ‎61.直线的五种方程 ‎ ‎(1)点斜式 : (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2)斜截式 (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 ‎(4)截距式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 ‎62.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 ‎(1)若,‎ ‎①;‎ ‎②.‎ ‎(2)若,,且A1、A2、B1、B2都不为零,‎ 12‎ ‎①;‎ ‎②;‎ ‎63.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直线),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中当斜率k一定而b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λ是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0,B≠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λ是参变量.‎ ‎64.点到直线的距离 ‎ ‎(点,直线:).‎ 两平行直线距离 ‎65. 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直线,则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若,当与同号时,表示直线的上方的区域;当与异号时,表示直线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 若,当与同号时,表示直线的右方的区域;当与异号时,表示直线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 ‎66.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0).‎ ‎67. 圆系方程 ‎(1)过点,的圆系方程是 ‎,其中是直线的方程,λ是待定的系数.‎ ‎(2)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λ是待定的系数.‎ ‎(3) 过圆: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λ是待定的系数.‎ ‎6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则 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6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 ; 其中.‎ ‎.‎ 注意: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 ①代数法(判别式法):Δ>0,=0,<0,等价于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 ‎ ②几何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距离大于半径、等于半径、小于半径,等价于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 ‎7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12‎ ‎;‎ ‎;‎ ‎;‎ ‎;‎ ‎.‎ ‎71. 椭圆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离心率是,通径的长是。其中。‎ ‎72.椭圆焦半径公式和.‎ ‎73.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在椭圆的内部.‎ ‎(2)点在椭圆的外部.‎ ‎74.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 和。‎ 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离心率是,通径的长是,渐近线方程是。其中。‎ ‎75.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 ‎,.‎ ‎76.双曲线的内外部 ‎(1)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2)点在双曲线的外部.‎ ‎77.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 (2)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 (3)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与双曲线共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78.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是:‎ 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过该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弦(通径)的长:。‎ 12‎ ‎79. 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 点是抛物线上一点,则点P到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称为焦半径):PF=‎ 过焦点弦长.‎ ‎80.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 P,其中 .‎ ‎81.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1)顶点坐标为;(2)焦点的坐标为;(3)准线方程是.‎ ‎82.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若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A(x1,y1),B(x2,y2),则弦长为 ;‎ ‎ 若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A(x1,y1),B(x2,y2),则弦长为 。‎ ‎83.圆锥曲线的两类对称问题 ‎(1)曲线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 ‎(2)曲线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曲线是 ‎.‎ 一、有关平行的证明 ‎1、‎ 线∥线 ‎⑴公理4 ⑵ ⑶ ⑷‎ ‎ l1∥l‎2 l1∥α α∥β ‎ ‎ l1∥l‎3 ‎ l1∥l‎2 ‎ l1∥l2 l1∥l2‎ ‎ l2∥l3 α∩β=l2 ‎ ‎ 线∥线线∥线 线∥面线∥线 面∥面线∥线 同垂直于一个平面线∥线 ‎2、‎ 线∥面 ‎⑴ ⑵‎ ‎ α∥β ‎ a∥α a∥β ‎ a∥b ‎ ‎ 线∥线线∥面 面∥面线∥面 ‎3、‎ 面∥面 ‎⑴ ⑵‎ ‎ ‎ ‎ ‎ ‎ α∥β α∥β ‎ a∥α ‎ ‎ b∥β ‎ 线∥面面∥面 同垂直于一直线面∥面 二、有关垂直的证明 ‎1、‎ 线⊥线 ‎⑴ ‎ ‎ ‎ ‎ ‎ ‎ ‎ ‎ (线⊥面线⊥线) ‎ ‎2、‎ 线⊥面 ‎ ⑴ ⑵ ⑶ ⑷‎ ‎ ‎ ‎ a∥b α∥β ‎ 12‎ ‎ ‎ ‎ ‎ ‎ ‎ ‎ (线⊥线线⊥面)‎ ‎3、‎ 面⊥面 ‎ ‎ ‎ ‎ ‎ ‎ ‎ (线⊥面面⊥面) ‎ ‎84.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85.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86.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87.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88.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89.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90.球的半径是R,则 其体积,‎ 其表面积.‎ ‎91.球的组合体 ‎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 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 (3) 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 棱长为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外接球的半径为.‎ ‎92.体积公式:‎ ‎ 直棱柱:, 锥体:, 球体:。‎ ‎93. 侧面积:直棱柱侧面积:,;正棱锥侧面积:,, ‎ 球的表面积:。‎ ‎94. 比例的几个性质 比例基本性质:;反比定理:‎ 更比定理: ;合比定理;‎ 分比定理:;合分比定理:‎ 12‎ 合比定理:‎ 等比定理:若,,则。‎ ‎95.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96.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若事件A、B为互斥事件,则P(A+B)=P(A)+P(B).‎ ‎97. 若事件A、B为对立事件,则P(A)+P(B)=1。一般地,‎ ‎98.方差:‎ ‎99.标准差:=.‎ ‎100.回归直线方程 : ‎ ‎,其中.‎ ‎101.相关系数: ‎ ‎ .‎ ‎|r|≤1,且|r|越接近于1,相关程度越大;|r|越接近于0,相关程度越小.‎ 本定理对于单侧极限和的情况仍然成立.‎ ‎102.在处的导数(或变化率或微商)‎ ‎.‎ ‎103.瞬时速度 ‎.‎ ‎104.瞬时加速度 ‎.‎ ‎105.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106.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C为常数);②③;④‎ ‎⑤;⑥;⑦;⑧.‎ ‎107.导数的运算法则 ‎(1).‎ ‎(2).‎ ‎(3).‎ ‎108. 导数的应用:‎ ① 可导函数求单调区间或判断单调性的方法:使>0的区间为增区间,使<0的区间为减区间.‎ ② 12‎ 可导函数求极值的步骤:ⅰ.求导数ⅱ.求方程=0的根 ⅲ.检验在方程的根的附近左右值的符号,若左正右负,则在这个根处取极大值,若左负右正,则在这个根处取极小值.‎ ① 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 在闭区间[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则求最大值、最小值的步骤与格式为:ⅰ. 求导数ⅱ.求方程=0的根 ⅲ.结合在[a,b]上的根及闭区间[a,b]的端点数值,列出表格若()‎ x a ‎…‎ b 正负号 ‎0‎ 正负号 ‎0‎ ‎0‎ 正负号 y 值 单调性 值 单调性 值 值 单调性 值 ⅳ.根据上述表格的单调性及的大小,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 ‎109.判别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1)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大值;‎ ‎(2)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小值.‎ ‎110.复数的相等 ‎.()‎ ‎111.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 ‎112.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 (1);‎ ‎(2);‎ ‎(3);‎ ‎(4).‎ ‎113.复数的乘法的运算律:对于任何,有 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 .‎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