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与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参照物。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观看桃花江水库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导入《运动的描述》课题。二、探究新知1.运动的普遍性(1)教师播放视频动画。(2)师生思考讨论生活中看似不动的物体是否也在运动,从而得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的概念(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运动?(2)教师进行总结,指明这里的运动,物理学上叫做“机械运动”,物理学上还有别的形式的运动。 3.参照物的概念 (1)教师播放“乘客动与不动”视频,提出问题。\n(2)学生讨论。(3)师生交流,得出参照物的定义。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4)学生动手实验:将作业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作业本上,用手慢慢拉动作业本,观察并思考: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以作业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5)师生交流,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教师由学生实验,分析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学生讨论思考,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下面到30页的问题,包括四幅图片,思考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相对性,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3)小组代表发言(4)学生设计场景、表演,解释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生活链接1.教师出示“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意境。(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两岸猿生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n2.天体间的“运动与静止”(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3.趣闻中的“运动与静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五、课后作业 1.课本第30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六、板书设计: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反思通过有趣的图片、问题讨论、列举实例,引导学生结合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然后过度到“参照物”的讲解;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