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化课复习资料(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运动生化课复习资料(改)

运动生化课复习资料1、什么是酶,什么是全酶,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哪些?答: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形成全酶。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有:(1)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2)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4)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特点: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2、什么叫做糖异生作用,其主要在哪几个部位之间进行?答: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主要部位:肝脏、血液、肌肉3、运动后骨骼肌蛋白代谢的适应性变化?4、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答: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需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5、人体的供能系统有哪些,它们的概念如何定义,它们有哪些特点及在运动中它们相互关系如何?答: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功能系统。特点:供能速度最快,供能时间为6~8s,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的运动中起主要供能最用,与速度和爆发力密切相关。糖酵解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过程。特点:供能速度较快,能维持30s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动,是速度、速度耐力项目中的主要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通过三大能源物质有氧代谢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特点:供能速度较慢,是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关系: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2、各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差异较大,其顺序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氧化,它们以近50%的速度递减。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不同。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回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所以有氧代谢是机能恢复的主要代谢方式。6、什么是三羧酸循环,其产能的数量?答: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在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在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转化为CO2和H2O。产能的数量:12\n7、脂肪分解的基本过程,及计算其产能的数量?答:脂肪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在充足的氧供给的情况下,脂肪酸在线粒体内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裂解出乙酰辅酶A,在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氧化,生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计算其产能的数量:例:一分子含有两分软脂酸和一分子硬脂酸的脂肪分子完成氧化成CO2和H2O可以产生多少分子ATP?公式(n/2-1)*5ATP+n/2*12ATP-2ATP(要加上甘油的22个ATP才是正确答案)(n/2-1):β-氧化次数,n为C原子数5ATP:一次β-氧化脱氢生成的ATP总数n/2:生成乙酰辅酶A分子总数12ATP:一分子乙酰辅酶A产生12ATP2ATP:脂肪酸活化消耗的ATP数目8、什么是呼吸链,人体主要有哪几条呼吸链,它们氧化一对氢分别可以生成多少分子ATP?答: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主要呼吸链:(1)NADH氧化呼吸链,可生成3分子ATP(2)FAD氧化呼吸链,可生成2分子ATP9、预防和纠正乳酸性酸中毒的手段和方法。10、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有哪些?答:1、联合脱氨基2、嘌呤核苷酸循环11、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是什么?答: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产物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3、三大能源物质烟花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12、有哪些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训练效果,如何进行评定?答: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强度;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血睾酮饿尿胆评定运动负荷采用尿肌酐和乳酸阀评定运动效果等。血乳酸主要用来反映运动强度,乳酸的生成和消除速率还可以反映机体功能系统的状况;血清肌酸激酶可反映骨骼肌的损伤,可反映运动负荷和恢复情况。血尿素可评定运动负荷和技能状态,血尿素增多,往往说明运动负荷大或机能状态较差,血尿素恢复正常值伴随有机能想良好状态转变;血红蛋白是反映机能状态的指标;血红蛋白较高时,常表示机能状态良好;尿蛋白含量增加,往往是运动负荷大和机能下降的表现;睾酮是合成激素,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会导致血睾酮下降,是诊断过度训练的指标之一。13、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答: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主要以无氧代谢系统功能为主,即主要是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2、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主要以糖、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14、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有何异同点?答:条件部位产物产能合成ATP的方式生化意义\n糖酵解无氧细胞质乳酸2\3底物水平磷酸化少快糖有氧氧化有氧线粒体CO2和H2O38\39底物水平磷酸化多慢15、糖类、脂类及蛋白质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答:概念:糖类: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脂类: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蛋白质: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分类:糖类:分为单糖、寡糖、多糖脂类:分为单纯脂质、复合脂质、衍生脂质蛋白质: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分为:球形蛋白、纤维状蛋白;根据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为:简单蛋白、结合蛋白、衍生蛋白根据蛋白质的功能分为:酶类、运输蛋白类、营养和储存类蛋白、收缩或运动蛋白类、保护或防御蛋白类、激素蛋白类、结构蛋白类等生物学功能:糖的生物化学功能:1、人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储量。2、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脂类的生物化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蛋白质生物化学功能:1、构成了机体的结构成分,2、是绝大多数酶的组成成分3、某些蛋白质或肽具有激素作用4、转运与储存作用5、收缩与运动作用6、免疫防御作用7、参与代谢供能16、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有哪些,训练安排的要点有哪些,有何生化依据?答:答:(1)发展磷酸原系统训练:间歇训练或重复训练。①间歇训练安排要点:要求运动强度最大,运动时间应控制在5—10S,休息间歇应30S左右。②生化依据:无氧—低乳酸训练最大限度以磷酸原供能;间歇时间根据CP恢复的半反应决定。③重复训练要点:可采用最大强度的专项或专门练习5—10S,组间间歇时间以4—5min为宜。④生化依据:重复训练中严格掌握次与次、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是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关键,依据是ATP—CP的恢复半时反应和运动后ATP—CP的恢复时间。(2)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最高乳酸训练、乳酸耐受力训练。①最高乳酸要点:用大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为1—2min、间歇休息时间为3—5min间歇训练法。②生化依据:在运动时,乳酸积累可能会导致机体疲劳或机能衰减,影响运动能力,但大量积累乳酸可刺激机体对酸性物质的缓冲和适应,从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③乳酸耐受力训练要点:在训练中可采用多次1—1.5min运动、4—\n5min休息的间歇训练。④生化依据:运动重复进行,血乳酸保持在较高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体液和组织的碱储备增多,对酸的缓冲能力增大,从而提高乳酸耐受力。(3)氧系统的训练:间歇训练、乳酸阈训练、持续耐力训练及高原训练。①间歇训练要点:用80%最大摄氧量强度跑3—5min,休息3—5min。②生化依据:有氧代谢供能需要大量的氧气,输出功率较无氧代谢滴,运动时间相对较长,能源物质消耗也较多,且一般不会产生乳酸的积累。③乳酸阈训练训练要点:强度运动20—30min。④生化依据:进行乳酸阈强度的运动,机体处于最大有氧供能状态,机体不会过多的乳酸,能维持较长的运动时间。⑤持续性耐力训练要点: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中等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⑥生化依据:能提高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和肌糖原储量,使骨骼肌线粒体数目增加,体积增大,有氧代谢能力提高。⑦高原要点:高度在2000—2500m,强度相对较低、量相对较大,训练时间最少要经历3周。⑧生化依据:高原低压低氧环境,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缺氧生理反应,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能提高人体运动时氧的利用能力和肌肉的耐酸能力等。15、人体最重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什么,有何结构特点?答:直接功能物质:ATP;结构特点:1、。分子中有两种磷酸键,A与P之间磷酸键牢固,水解时释放能量少,P与P之间的磷酸键不稳定,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2、在ATP中,位于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也容易重新形成。16、人体主要由哪些物质构成?答: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7大类物质组成17、什么是酮体,其主要在哪里生成,又在哪里被氧化?答: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生成:肝脏氧化:肝外组织18、什么是维生素,根据溶解性质可以分为哪几类?答: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须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分类: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19、超量恢复的规律有哪些?答:(1)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某些能源物质消耗越多,超量恢复就越明显。(2)超量恢复时间不可能持续太长,为了使超量恢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就必须重复训练。(3)重复性训练应在前一次负荷恢复的超量期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使运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4)训练过程中,不仅运动本身有很大作用,恢复期也同样的重要;因此,应把运动计划和机体的恢复如休息、营养等合理安排辩证的统一起来。22、少年儿童、女子及老年人的体成分和运动系统的生化特点,物质代谢的特点,以及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n答:(内容较多,自己看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23、运动前、中、后如何补液?答:运动前:运动前补充的饮料中可含有一定量的电解质和糖,补充的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要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否则会造成恶心和排尿,对运动训练或比赛不利。运动中:运动中补液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可以每隔15-20min,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150-300ml。运动后:运动后要及时补液,补液量可根据体重的丢失情况确定,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切忌暴饮,运动后的体液恢复以摄取含糖-电解质饮料效果最佳。24、什么是血糖,其有何生物学功能?答:血糖: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答:(1)血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用以维持中枢的正常机能;(2)血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3)血糖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25、人类基因的平均长度和数目是多少?答:答:(1)人类基因的平均长度为27kb;(2)人类基因的数目为30000-40000。26、什么是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其对运动有何的意义?答:概念: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再脱氨基,放出的氨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故将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意义: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3)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27、肝脏和脑组织能量代谢的特点?29、运动前、中、后如何补糖?答:(1)运动前:大运动负荷前一周或数日内按10g/kg补糖,或在赛前1-4h补糖1-5g/kg,应补充低聚糖,主要以果糖和葡萄糖为宜。(2)运动中:每隔20min补糖一次,少量多饮饮用含糖饮料,一般不大于60g/h或1g/min。(3)运动后:开始补糖时间越早越好,效果越好。理想的补糖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h内以及每隔1-2h连续补糖,补0.75-1.0g/kg体重,24h内补糖总量达到9-16g/kg.30、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答:一、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原理:唾液淀粉酶吹化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淀粉、糊精和麦芽糖与碘反应呈现不同颜色,故可指示淀粉水解情况反应过程:淀粉---糊精---麦芽糖加碘反应:蓝色---紫红色---无色二、血糖的测定原理:在热碱溶液中的葡萄糖可将铁氰化钾还原为亚铁氰化钾,后者再与硫酸高铁盐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与同样处理的葡萄糖标准液进行比色,即可求出血糖含量\n反应:29、什么是血脂,其有哪些种类?答: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种类: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