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的高扬到理性的反思——启蒙运动背景下近代理性主义宗教的兴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从理性的高扬到理性的反思——启蒙运动背景下近代理性主义宗教的兴衰

第l5卷第6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1.15,NO.62013年12月J.ofWuhanUni.ofSci.&Tech.(SocialScienceEdition)Dec.2013从理性的高扬到理性的反思启蒙运动背景下近代理性主义宗教的兴衰闻骏(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启蒙运动和启蒙精神曾是17~18世纪西欧社会的主旋律,而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就是高扬人的理性。正是在高扬理性这一核心价值的深刻影响下,近代理性主义宗教成为这一时期宗教思想的主流趋向。然而,伴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展开,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逐渐形成对理性自身权威地位的自我反思,而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也逐渐由盛转衰。从理性的高扬到理性的反思,不仅仅勾勒出了近代启蒙运动的自我深化和自我发展,而且也串联起了近代理性主义宗教的兴衰历程。关键词:启蒙运动;理性;宗教;反思中图分类号:B5o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99(2013)06—0617一O5概括而言,“启蒙运动”从本质上讲是17、18世纪在整个西欧社会兴起的一场注重并高扬人的经历了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变革,并以此为契机动以及17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之后,对于18世导致整个西欧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包括政纪的西欧社会而言,启蒙运动以及启蒙精神已经治、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势不可挡,成为了整个西欧社会的主旋律。2O世时间跨度上讲,它跨越了从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纪新教正统派神学家卡尔·巴特在其名著《19世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纪的新教神学》中把18世纪称作是“绝对主义的史时期;就其思想内在的发展而言,它囊括了从弗时代”(theageofabsolutism),即一个人们完全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1620)到伊曼努尔·康独立、绝对不受任何外在权威和条条框框限制与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之问西欧社会各种思束缚的时代,因而,生活在18世纪的那些伟大人想变革和新的理论思潮,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根本物,如弗里德里希大帝、莱布尼茨,就是这种所谓性地改变了近代西欧社会,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完全的人”(theabsoluteman),他们几乎无所从语词本身来分析,“启蒙”一词所对应的英文为“不能。“生活在18世纪的这些人是反对偏见和激enlightenment”,即“光照”;德文“Aufklaerung”,情,反对邪恶与虚伪、无知与迷信、不宽容、片面与即“启发”。无论是“光照”还是“启发”,它们都揭狂热的斗士;他们以智慧与美德、理性与自然为示出启蒙运动或者说启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即一荣;他们通过在践履义务中发现幸福来追求自身种普遍的理性觉醒,有如自然之光透进黑暗,如同的快乐,而且他们似乎把‘效用’、个人的以及共同摆脱蒙昧状态而得到开启。正如伊曼努尔·康德的福利视为理性的(并因此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所明并把拥有‘判断力’与‘智慧’看作是至高的精神禀确指出的那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赋,并且也把人看作是某种受到教化,却总是在上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帝、自由与灵魂不朽问题上非常确信和忙碌的信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仰者”[1】1。。很显然,卡尔·巴特所描绘的18世纪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正是充分体现出启蒙运动精神的时代。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收稿日期:20I3-08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l2&ZD1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1CZJOl1).作者简介:闻骏(198卜),男,湖北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西方宗教哲学研究.\n618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学和哲学。这一点最为明显地体现在18世纪基要有勇气去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督教思想发展中,在英国体现为自然神论,在法国的口号。”康德的这段话不仅精辟地回答了何谓体现为从伏尔泰的自然神论发展到激进的无神论启蒙以及启蒙运功,而且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理思想,而在德国则体现在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性正是启蒙运动以及启蒙精神的核心价值。如果系”的理性主义哲学为理论根基的理性主义宗教深入考察18世纪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反对权中。④把信仰问题内在化、主观化和个体化。18威”、“理性”、“道德”、“自然”等基本概念就会自然世纪如火如荼的虔敬主义运动就是这种趋向的集而然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詹姆斯·C·利文斯顿中体现。这四个层面相互之间并非前后衔接,而把启蒙运动的几大标志归纳为:“自律”、“理性”、是并行发展的,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中,有时是平行“自然”、“社会向善论的乐观主义”、“进步”、“宽发展,有时则相互融合在一起,偶尔也会有相互间容”[3],而在这其中,“理性”毫无疑问地是这些关的交叉和冲突。总而言之,它们共同构成了18世键词中的关键词,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地标”。纪基督教思想人学化趋向的四个基本层面。而就18世纪基督教思想的理性化趋向而言,它体现在这样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受到近代自然科学迅18世纪西欧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启蒙猛发展的鼓舞,自然理性、经验理性受到人们的广运动的烙印,基督教信仰也不例外。近代基督教泛推崇,并被用来作为基督教信仰和宗教哲学的思想发展所面临的就是以理性为核心价值的启蒙基础,“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概念被逐步运动的时代背景。受到启蒙运动内在精神和价值引进并深入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因而,自然观念的深刻影响,18世纪基督教思想的显著特征神学成为近代理性主义宗教的典型代表和主要表最根本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学的人学化趋现形式,在英国、法国、德国乃至整个西欧宗教思向,二是神学的理性化趋向。前者表现为l8世纪想领域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理性批的基督教思想普遍性地力图把宗教和信仰从客观判在宗教研究和圣经解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外在化层面纳入到人的主观内在化领域。过往的“批判”成为基督教思想领域特别是圣经研究领域基督教神学(主要是中世纪的启示神学和新教正内的“热门词汇”。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统神学)以上帝为中心来建构基督教信仰,而现在新教神学》第一卷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则是以人为中心来阐释基督教信仰。无论是以理运动的原则,其原则毋宁说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性思考为中心,还是以宗教经验为中心,18世纪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的基督教思想正在经历一场神学人学化的根本转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变。“人学化(humanization,或译人性化、人文信。即,如同有关追问任何事物的权利的政治要化)意味着,如果并非取消,至少是把上帝吸纳进求那样,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至高的人的自我意识的领域,把外在化感知的实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在转变为内在地经验和理解到的实在。内在地经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在18世纪的法国和德国,验和理解,这意味着与人的基本适合,意味着根本基于理性的历史批判和形式批判被广泛地应用于性地被纳入人的能力掌控之中,以及可以为人的圣经诠释和研究当中。能力所产生和考察的实在”【1l。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18世纪基督教思想18世纪基督教思想的这种人学化趋向具体发展的上述两种基本趋向其实又是合而为一的。体现在四个层面:①把信仰问题消解于政治领域因为,尽管近代基督教思想的人性化或者人学化和民族主义层面。随着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和民趋向以各种不同的形态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把信族主义意识的觉醒,18世纪标志着近代教会国家仰问题消解于国家、道德、科学、哲学、世俗化的东化和神学政治化的一个高峰,无论是对于信奉基西,但是归根结底它们在实质上是,或者说最根本督新教的国家还是罗马天主教会来说均是如此。地还是归属于基督教思想的理性化趋向。也就是②把信仰问题道德化和世俗化。基督教信仰被看说,近代基督教思想人性化或人学化趋向最根本成是以可见的和有形的方式改变与塑造人们生活地体现在近代基督教思想的理性化趋向中,而近的一种根本方式,并且可以在人们的具体道德思代基督教思想的理性化趋向使得这种人学化的趋考和道德实践行为中,以内在的或者外在的方式向在18世纪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因此,宗教信仰被经验到和理解到。③把信仰问题消解于自然科和宗教思想中对理性的诉求和推崇成为近代基督\n2013年第6期闻骏:从理性的高扬到理性的反思619教思想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的理论根基。第四,主张一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它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一位具有最高智慧和最大完满性的设计者(即上帝)高超设计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最集中的体现和最典型的结果。这种设计论证明是基于经验性证据和经验表现形式就是自然神论。自然神论(Deism,又译类比的方法(即相类似的结果必有相类似的原“理神论”)是17~l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因),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认为世界处处都普遍信仰的一种宗教形式,它在当时英国宗教思显现出设计的痕迹,有设计就一定有设计者,因而想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极为广泛的影响我们的自然世界必然有一位设计者(即上帝)存力。虽然自然神论这样一种信仰形式其具体影响在①。远远超出英国,甚至已经波及到了欧洲大陆,比如随着英国经验论的发展,构成英国自然神论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德国(莱马卢斯、思想理据的经验归纳和经验类比方法,其自身的莱辛,甚至包括像歌德这样的大文学家),但是其普遍必然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在《自然宗教与启最主要的影响和最主要的发展还是在17~18世示宗教之类比》一书中,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对自纪的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自然神论是广然神论的绝对真理性过程中,指出了经验类比的泛流行于17~l8世纪英国那些具有理性精神和或然性本质。他认为,所谓的自然宗教与启示宗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中的一种宗教思想。教其实都建立在或然性基础上,宗教的主张不可具体来说,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的基本能超越或然性层次之上。正是巴特勒所做的这一思想主张包括:第一,主张上帝的本质是理性,这考察点醒了休谟,也给休谟打通了一条深入批判位理性的上帝在按照理性的法则一次性创造自然自然神论的思想捷径。界之后,就不再插手和干预自然事务,而是让它依休谟的彻底经验论和怀疑主义从直接和间接照这种理性法则自己运转。第二,构成自然神论两方面打击了以自然神论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包括两点:一是认为上帝的本宗教。首先,从间接方面讲,休谟在认识论上的彻质是理性,并体现在自然当中,宗教的基础就是理底经验主义沉重打击了经验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僭性,信仰的实质无非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二是宗妄。休谟坚持认为经验才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来教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世俗的道德和幸福。这两个源,然而从经验出发我们却永远也达不到知识的基本观点一个是理论层面上的,一个则是实践层普遍必然性,而只能使我们获得知识的或然性和次上的,详细表达在马修·廷德尔那本被誉为“自可然性。作为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保障的因果然神论的圣经”的《基督教与创世同龄》一书中。关系,在休谟看来,也只不过是由于两个事件恒常第三,与这两点相关,被誉为“自然神论之父”的赫地相继发生,而在我们心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联想。伯特勋爵提出了自然神论信仰的五条基本原则,因果关系既无客观实在性,也没有普遍必然性,它也就是自然神论的“五大信条”(FiveArticles),它只不过是我们主观心理联想的产物。休谟的这种们分别是:①“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②做法就把知识与理性的有效性牢牢限制在感觉经“至高无上的神是应该被崇拜的”;③“美德与虔敬验的狭小范围,超出这一范围运用理性就是一种的结合是而且始终都被认为是宗教活动最为重要僭越,也不可能获得任何真正有效的知识。而从的组成部分”;④“人类的头脑里永远都充满着对直接方面来说,休谟本人在其《自然宗教对话录》于自身罪恶的极度厌恶,他们的堕落与罪孽明明中直接批驳了自然神论有关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白白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这就需要通过悔改来赎明。从表面上看,休谟是想通过对设计论证明的罪”;⑤“此生结束之后会有奖惩降临”[5]。赫伯特批驳来指出,设计论证明实际上并没有扎扎实实勋爵把这五大信条看成是人的天赋的自然本能,地以经验作为论证的基础,在逻辑论证的过程中即所谓的“共同观念”(commonnotion)。这五条有很大的跨越性,因而这种证明本身是不合理的。基本原则也就构成了一切宗教普遍的、合乎理性从更深层次上讲,休谟实际上认为,从经验出发运①颇负盛名、最为经典的设计论证明来自威廉·佩利(1734—1805)在《自然神学:从自然现象中搜集的有关上帝的存在及其属性的证据》一书中所表述的著名的“钟表”论证。他认为当我们看到一块精密的钟表时,我们会由于钟表本身在形状、尺寸、构造、功用等方面的和谐性和精密性,而推论出必然有一个高超的钟表设计者即钟表匠存在。与此相类似,我们所观察的大自然具有一座钟表所无法企及、无法比拟的精密性、和谐性和完美性,因而我们的自然、宇宙也必然有一位伟大的工匠和设计者存在,这个设计者就是具有最高智慧的、最完满的、最高的上帝,所以上帝必然存在。\n62O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用我们的自然理性,不可能获得任何有关上帝存的假设作为自己的武器,把全部圣经所叙述的历在、上帝的本性以及宗教信仰的知识。史,从而也把基督教置于批判性考察之下。另一位德国理性主义宗教的代表人物哥特霍尔德·艾四弗莱姆·莱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1729一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是伏尔l781年)出版了莱马卢斯有争议的《辩护》一书手泰,他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法国自然神论的代表人稿中的七个部分,取名为《沃尔芬布特尔残篇》,对物。伏尔泰打着自然神论的幌子,对法国天主教莱马卢斯的圣经研究做了更进一步的批判和发会以及封建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一方面认展。再次,德国的理性主义宗教和自然神论保持为任何宗教都是愚昧、欺骗、狂热和偏执的后果;了启蒙理性精神和传统宗教虔信之间必要的张另一方面又主张为了人们的利益、社会的秩序以力,维持了理性与信仰之间的一种和谐、辩证关及道德上的需要,必须假定有一个上帝存在。伏系。莱辛对宗教中的奇迹和预言保持一种怀疑态尔泰的基本态度是,“即使上帝不存在,也应该创度,但同时他也没有一味地去求助于历史事实和造出一个来。即使你只统治一个村庄,它也需要经验事实。他区分了“历史的偶然真理”和“历史上帝”。然而,法国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激进的理性真实”,前者是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独特的历史真主义和理性批判最终导向了法国无神论。法国实,但我们却从没有遇见过它们,从没有体验到它“百科全书”派的代表狄德罗、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们的真实性,因而只能是偶然的;而后者则是我们修直接把法国启蒙运动推向了唯物主义和无神确实经验到和体验到的历史事实,因而对于我们论。他们一方面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世界,来说就是必然的。然而在莱辛看来,尽管后者对另一方面则用无神论的立场来批判宗教信仰。他我们来说显得必然,但是他认为更关键的不是这们通过满怀激情的怒骂斥责和机智尖刻的讽刺嘲些历史事实和经验事实本身,而是它们所蕴含的笑来表达他们的无神论思想。他们对宗教的根源内在真理。这种内在真理有可能蕴含在那些历史和本质、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以及教会的腐败堕落的偶然真理之中。“宗教的证明,不在于这一类历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在法国无神论者看史事件,而在于亲身体验这些具体历史事件所传来,像“原罪”、“三位一体”、“圣餐”、“耶稣死后复达的内在真理”【。活”等等这样一些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都是极1777年莱辛出版了《人类教育书简》这本小其荒谬可笑的。狄德罗就曾这样批判“三位一体”册子,在这本书中莱辛提出了他的有关人类灵性的基本教义:“三位一体中的三位,要么是三种偶教育的观点。在莱辛看来,启示意味着对人类的性,要么是三种实体。非此即彼。如果这是三种一种渐进的教育,各种实定宗教乃是整个人类从偶性,我们就是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如果这童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正如一个人在是三种实体,我们就是异教徒。”r6然而,这种激进其受教育过程中渐进性地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一的无神论思想既为基督和上帝掘好了坟墓,同时样,上帝在他的启示中也设定有某种先后次序。也给整个近代理性主义宗教敲响了丧钟,近代理人类的宗教信仰就是在一种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入性主义宗教在法国正是通过无神论而否定了自和发展的。过往的犹太教一基督教启示将会被一身。种更纯粹的理性宗教所超越,这种超越不是简单在同时代的德国,理性主义宗教的发展也主的抛弃,而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扬弃。F·要是以自然神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与英国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这样评价到:“在《人类教和法国不同,德国近代的理性主义宗教和自然神育书简》中,莱辛对历史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做了论带有明显的德意志思想特色。首先,德国启蒙一次新的综合。历史的东西不再与理性的东西对运动的哲学根基是莱布尼茨一沃尔夫体系的理性立,而是理性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实现的途径,确主义传统,而不是约翰·洛克的英一法经验主义传实是其得以完成的唯一可能的场所。莱布尼茨那统。其次,德国的理性主义宗教和自然神论并非分析的头脑以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和明晰性区分开始于对宗教信仰和基督教神学本身的:tiff0,而是来的那些因素,现在又倾向于调和了。因为照莱始于对圣经的理性主义研究和历史~ttf0。最著名辛的说法,宗教既不属于必然与永恒的领域,也不的德国自然神论者赫尔曼·萨缪尔·莱马卢斯属于纯粹偶然与暂时的领域,它是二者的合一,它(HermannSamuelReimarus,1694—1768年)在是无限者与有限者的表现,是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为理性的上帝崇拜者辩护》一书中,以理性主义中的永恒与合理者的表现。正是以这样一种思想\n2013年第6期闻骏:从理性的高扬到理性的反思621(上接第608页)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2]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叶凤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90—91.[3]IHHuxley.Evolutionandethics[M].BeOing:Chi廉鲜耻’八个字。”[9但他最初也的确参与了这一naYouthPress,2009.浪潮的发端,而他一度的巨大影响力也可能是恰[4]严复.天演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恰适应了社会上的思想氛围。当他更为清醒的时[5]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候,他的影响力却已经相当衰微了,他的话再也引书·新知三联书店,l986:353.不起众人的注意了。E6]胡适.四十自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无论如何,抚今追昔,我们或可以说,一种基l993:4849.本伦理的阙失在任何时候对一个社会都是危险[7]邹容.邹容文集[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3:的,而对处在一场社会大变动之前的社会来说,就41.是更加危险的。[8]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2.参考文献[9]严复.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692.[1]胡适.胡适文集:第3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1.[责任编辑彭国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