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家长学校讲座材料:新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家长学校讲座材料:新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家长学校讲座材料:新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 ‎ ‎  王玲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  大家好!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一个人可以不是记者,可以不是工程师,可以不是将军??但是,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来要成为一个父亲,她要成为一个母亲,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任何工作都可以随时辞去,而父母这个“职业”,我们却是不可以随便辞去的,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这是我们一生最值得骄傲的“职业”。‎ ‎  前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重要作用。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 ‎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家庭教育的社会背景:‎ ‎  1、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教育多子女的经验丰富,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匮乏。‎ ‎  比如,过去 ‎ 有一家弟兄七个,家境贫寒,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要穿七、八个人,父母传给老大,老大传给老二,……大小补丁几十个,成了真正的百家衣。五、六个人睡一个土台炕,一条破苇席,大窟窿、小眼睛,从小到大,孩子们不知褥子、床单为何物。常常是一块红薯一顿饭,吃一碗糊涂面条算是改善生活。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个个孩子知道孝顺父母,心存感恩,责任心也特别强。父母把老大媳妇娶回家后,定了一条家规:老大负责给老二盖房、娶媳妇,老二负责给老三安排住处、成家,以此类推。孩子们人人尽职尽责,毫无怨言,一家人恩爱和睦,其乐融融。正应了那句古话:国难见忠臣,家贫出孝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大多数家庭独生子女。孩子比以前少了,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他们比上一代家长累多了、操心多了。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的孩子是宝贝疙瘩一个,举到头顶怕摔着,放在地上怕踩着。溺爱现象很严重,曾国藩说:“儿女愈贱,愈易长大;看的愈娇,愈难成器。”溺爱等于虐待,溺爱孩子等于毁灭孩子,溺爱孩子等于送给了孩子两件非常可怕的礼物——自私和任性。‎ ‎  2、过去,我们有教育穷孩子的经验,现在我们教育富孩子的经验匮乏。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二十多年人均收入增加了数十倍,富的速度特别快,富得令我们猝不及防。过去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粗茶淡饭,狼吞虎咽。现在的孩子是名牌服饰、高档消费,山珍海味、营养搭配,孩子们却认为是天经地义,享受起来心安理得。有个高一男孩,真可谓是高消费一族。MP4、进口手机等现代装备应有尽有;从上到下一身名牌,非专卖店的服饰不穿,国产的东西一概不要;每个星期天是他最惬意的时候,他要到发廊做一次发型,爸妈还要带他到酒店搓一顿。有一次,他要买一双运动鞋,妈妈把他带到“安踏”鞋店。妈妈说:“?安踏?鞋不错,是国产品牌中上档次的。”男孩说:“我才不穿这种破鞋呢!”妈妈说:“今天带的钱不多,买一双先穿着。”男孩把眼一瞪:“好你一个守财奴,连自己儿子花钱都不舍得,你算什么母亲?”妈妈含泪回家取来钱,陪儿子进了专卖店,花1200元买了双德国产阿迪达斯运动鞋。花钱是会上瘾的,享受也会成为习惯。这个孩子天天挖空心思考虑着怎么消费、如何享受。他对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因为学习是要吃苦的。据学校政教处的老师讲,他在学校占了两个第一:消费水平第一,成绩倒数第一。‎ ‎  我们富裕了,我们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如何培养富裕家庭的孩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这样无形之中就把孩子拖进了享受的旋涡,有意无意剥夺了孩子磨练意志的机会和自立自强的权利。他们并不知道:物质享受和精神成长是成反比的。青少年时代没有吃苦的经历是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丰裕的物质、过度的享受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是罪恶,是灾难,更是地狱!‎ ‎  3、孩子们面临重重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压力,使孩子们不堪重负。‎ ‎  先讲家庭的压力。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4∶2∶1模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要通过孩子来弥补,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要靠孩子来实现。长辈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特别迫切,故而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孩子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家长眼里,家的兴衰全系于孩子一身。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几近疯狂,要求孩子每次考95分以上,要求孩子班上第一名、学校第一名,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等等,对孩子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讥笑挖苦,重则棍棒相加。‎ ‎  石家庄一个处级干部,从小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放学要按时回家,不准交朋友,节假日不准外出,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要求孩子学一大堆特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孩子如一台机器,在父母的操纵下高速运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有一天父亲强制孩子补课时,孩子终于爆发了,十七岁上高一的儿子向父亲举起了菜刀。此时此刻,这位父亲才有所惊醒。‎ ‎  再讲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大家知道,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学校完全以升学率来考评老师,老师也以学习成绩优劣来评判学生。“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很多老师都是在教书,而把育人这个头等大事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可是,孩子进了好班就算成功了吗?孩子进了重点高中就成功了吗?有的家长说孩子只要上了好大学,获得一张文凭,就算成功了,只要有了文凭便有了找工作的通行证。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拥有文凭而呆在家中的大有人在。文凭只是敲门砖,本事才是铁饭碗。据专家预测,近几年大学生90%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不足50人的小企业或者自谋生路自主创业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走一条自主择业向自主创业转化之路。但是,他们具备了这种自我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了吗?于是,一部分大学生迷茫了,家长彷徨了,社会震惊了!‎ ‎  4、孩子们缺少强有力的德育支撑。我们的经济确实发展了,但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还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孩子们没有强有力的理想信念支撑。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人生目标。我问一些中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孩子摇摇头。有的孩子说:“从来没想过。” 没有人生目标的孩子等于在戈壁滩或大草原上漫无目的的奔跑。假如有人问:“孩子,你往哪里去?”“我不知道啊。”试想: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的孩子在现实中能做什么?故而,追星的,早恋的,痴迷网络的,等等,乌七八糟的问题都出来了。‎ ‎  有一个十八岁的孩子,高二辍学在家,每天上网十几个小时。父母劝说他上学或打工,他振振有词:“‎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追求快乐吗?上网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人生苦短,我才不那么傻呢,我不能委屈自己。” 周口有一对孪生姐妹,二十二岁了,不找工作,不做家务,疯狂地玩网络游戏——劲舞团。她说:“我们中专的同学好多都是这样,并没有考虑那么远,都比较现实,都是及时行乐,得过且过。就连我爸妈都迷茫困惑,他们也没有人生目标,他们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麻将桌、酒桌上度过的。”一语点破了问题的实质。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父母素质决定孩子命运”真是至理名言啊!‎ ‎  综上所述,我们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一代家长,历史赋予我们最伟大的使命,我们面临的是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我们面对的是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不改变自己的观念,就等于自我抛弃”,现代家庭教育给各位家长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在我们应该反思、反思、再反思,该怎么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式、新的孩子,教育出符合将来需要的人才;现在我们应该矫正、矫正、再矫正,不断的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因为这是个社会转型期,峰回路转,必须不断的调整方向;现在我们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21世纪是学习型世纪,需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不断的面对新情况,要不断的用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  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孩子是家庭的最大财富,教育孩子是家庭最大的事情。任何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教育孩子不成功,标志着一个家庭全盘皆输。‎ ‎  那么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好父母,下面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与大家共勉:‎ ‎  〈一〉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  〈二〉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  〈三〉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  〈四〉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 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  〈五〉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  〈六〉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  可以说,推动世界的手,是父母摇摇篮的手,我们为人父母可以不是天才,但我们努力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好父母,每个父母都培养出好孩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