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财政学教学研讨会心得
财政学理论与教学研讨的一次盛会 会议概况 财政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财政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会议概况 —— 参加全国高校第十九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心得 一、会议概况 这次会议是在 2008 北京奥运会闭幕的第二天( 8 月 25 号),在山东经济学院学景大酒店召开。 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近 40 所高校,另外有财政部科研所、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和中国财经出版社等有关单位。代表人数近百人。老中青齐集一堂。会议共收到有关财政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和财政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 70 余篇。 二、财政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在这次会议上共提交有关财政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方面的论文 17 篇。这些论文或从中西方学科对比的角度探讨我国财政学科的建设;或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研究次财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或从对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或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或从实验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 下面,择其主要观点予以汇报。 (一)整合中西方税收理论,勾勒出税收基本理论体系的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前提。第二部分是税收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税收制度理论是研究税收运行的制度规范。第四部分是税收政策理论,主要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的税收政策。第五部分是税收法律理论。第六部分是税收关系理论。 (二) 财政学课程建设中的几点做法 以互动方式深化教学。针对学生多、专业层次背景有别的现实,通过教学互动,体现课程重点上的区别,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双语教学辅助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大纲的建设入手,开发了电子课件、双语对照的习题库、答案库、试题库、网络资料库等等。 以案例教学充实和巩固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传统教法的不足,更重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实施,大体可以分为:案例设计、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概括总结等五个步骤。 (二) 财政学课程建设中的几点做法 将课程网络建设延伸到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课堂讲授时,将大量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以 “ 口试 ” 模式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指对财政专业学生进行的考试方式的改革,即实行期末考试时附加 “ 口试 ” 。方法是教师事先出若干口试题,由考生随机抽题,进行即问即答。 以实践环节夯实教学效果。财政学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学生对 《 财政学 》 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学生不仅需要在校内学习财政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校外社会实践, 把握我国当前财政改革的最新动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提交相关论文,以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财政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财政理论研究与财政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反映了近年来财政改革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财政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财政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财政学、国家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 根据收入来源不同,历史上主要存在五种财政国家:领地国家、贡赋国家、关税国家、贸易国家和税收国家。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在封建社会时代,基本上是一个领地国家或贡赋国家,谈不上现代财政。当时只不过是 “ 家计财政 ” 、 “ 皇室财政 ”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我国基本上是一个自产国家,即政府本身生产财政收入以供其支出。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于 1992 年确立了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的改革方向。与此相适应,我国已经从自产国家过渡为一个税收国家。 (二)提出我国建立 “ 民生财政 ” 或 “ 民生供给型财政 ” 的观点 1 . “ 民生财政 ” 的含义。所谓民生财政,就是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 2 . “ 民生供给型财政 ” 顾名思义,就是以民生为重,突出民生,强化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在财政支出方面,向民生供给领域偏移,扭转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民生的传统做法,将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领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最终确保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房,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3 .实现 “ 民生财政 ” 的途径。一是财政分配指导思想的转变;二是完善财政体制;三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四是高度重视就业、教育、社保等关乎民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五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三)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 GDP 增长 1 .中国的现实情况。如果把中国社会分成三个群体: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从 1995 年到 2007 年的 12 年中,国家财政税收翻了 5.7 倍,城镇居民的收入翻了 1.6 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翻了 1.2 倍。如果我们把国家的收入看成一个大饼,显然政府从中得的份额最多。 2. 纵横对比。 1766 年乾隆朝廷的开支大约相当于 205 个北京工匠的总收入。 2007 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开支则相当于 8500 万美国人一年的收入。如果换到现代中国, 1978 年国家的财税相当于 3.3 亿城镇居民或 8.5 亿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以此为标准, 1995 年中国政府规模大到最小,但在 2007 年,国家财税 5.1 万亿元大约相当于 3.7 亿城镇居民或 12.3 亿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规模超过计划时期政府的大小。 (三)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 GDP 增长 另外,中国差不多有 76% 的资产性财富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样的配置结构意味着,如果中国 GDP 只增长 8% 或 9% ,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好处会非常少。因为老百姓更多的只能靠工资收入,他们很难从资产性财富升值中得到好处。 5.1 万亿财税,政府用于医疗、社保、福利的总共 6000 亿元,等于 GDP 的 2.4% ,分到每个中国人头上是 461 块钱,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 。相比较,美国相应的开支分到每个美国人头上为 5000 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8% 。显然,通过国家的二次分配为民生所作的贡献及其有限。 (三)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 GDP 增长 3 .原因分析。国家通过所有制掌握的财富,为了追求效果,最终大多投给了制造业等大工程,而对民生如服务业、医疗则相对轻视,因为前者关乎形象,关乎政绩。但这种投资,由于无法刺激消费的相应增长,只能依赖出口贸易获得回报,最终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越来越弱。都说中国储蓄率高,其实整个社会花费并不少,只不过本来应该由民众花的钱都被政府花了。 然而,尽管国家对国有经济投资持续增长,但国有经济创造的就业近 8 年来一直是负增长, 1999 年更是失去了 500 万个就业机会。而相对于民营企业,尽管给予的投资仅为国有企业的 1/4 ,但民营企业却创造了几百万个就业机会。 (三)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 GDP 增长 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向,是由政府决定还是由市场决定,这是根本的瓶颈,如果改变了,那么中国 GDP 增长不需要 9% 也可以解决好民生问题。 谢 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