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 ‎ ‎  同志们:‎ ‎  刚才,x书记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为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市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  一、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连续六年超过小康社会标准。主要体现在:一是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新进展。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严格管理三管齐下,近两年来累计实施减排项目XX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XX%。二是绿色经济发展实现新进展。加快培育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全面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化改造。三是环境质量工程实现新进展。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苏北率先划定无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限行区域,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经验被环保部推广;深入推进市区河流水环境整治及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清淤疏浚、企业控源截污等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四是生态示范创建实现新进展。组织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生态市、县、镇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创成全国生态示范区X 个;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X个,省级生态乡镇X个。‎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相比,与完成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任务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期待相比,我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和薄弱环节。‎ ‎  指标是方向,差距是动力。上述问题,既有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既有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有需要长远规划、深入研究的战略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主观方面的努力问题。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大势之所趋,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之所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之所要,从而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的危机意识、“资源环境约束只会越来越紧”的忧患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只会越来越重”的责任意识,决不走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的老路,决不走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污染边治理、边恢复边破坏的老路,努力推动“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新优势。‎ ‎  二、全力以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总书记对XX提出的三项新要求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重抓的八项工程之一,更是XX5X 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迫切期盼。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五项制度”,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环境监管、组织保障“五大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力打造“美丽XX”升级版,早日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主要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空气优良率、水质达标率、林木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四率”全省领先;2014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泗阳县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2016年,沭阳县、泗洪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区);2018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的生态格局 ‎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也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充分运用并发挥好生态规划的引导、倒逼和控制作用,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促进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  一是抓好国土开发规划。目前,《XX省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已出台实施,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对所有一二级管控区区域,凡违规审批项目的,将追究审批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凡违规建设的,将责令限期拆除到位;凡造成生态功能损害的,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  二是抓好城镇布局完善。围绕推进“一轴两副九市”规划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融入到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之中,落实到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专项规划,渗透到道路、建筑、景观等单元设计的各个方面,努力促进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 ‎  三是抓好产业格局调整。改善环境的关键不仅在于“环保”本身,还在于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规划布局的调整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对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努力构建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当前,在加快建设市区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及各县(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各地要进一步引导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园区布局、项目布局,切实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  (二)以项目提质为关键,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 发展经济没有一点消耗和污染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发展工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定能耗和排放问题,即便是再好再优的项目,也很难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关键是要可控、可治理,实现资源循环可利用。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尽可能不带来污染,致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  一是抬高项目引进门槛。全面推行绿色招商理念,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八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项目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今后,各县(区)、各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进一步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的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切实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为了项目发展而牺牲环境,决不允许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优惠条件,决不允许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接污染转移,决不允许让各类开发园区和项目载体成为新的污染源,坚决把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 ‎  二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过去,为了加快发展,各地也招引了一些“三高”项目,在当前还不能完全“一刀切”的情况下,要集中力量进行治理整顿,依法关闭一批违法违规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提升企业的节能、环保、安全和综合效益水平。对于拟改造提升的企业,要督促其尽快淘汰更新落后产能,加大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技术改造力度,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已列入关闭名单的企业,不论其投入多大、税收多高,坚决按照既定时间予以关停并转,决不允许打任何折扣。‎ ‎  三是加快生态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代表了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现有园区升级建设的必然趋势。积极构筑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间耦合、上下游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环境集中治理,确保2015年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  (三)以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生态设施 ‎  这次会上下发了《2013—2015年度XX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目标任务分解表》,这956项重点工程,件件关系生态环境改善,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宁可少盖几幢楼、缓建几条路,也要保障这些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加快绿化等看得见的“面子”工程推进,更要加强管网等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建设,这一点务必要牢牢把握。‎ ‎  一是强化污水处理厂建设。我市污水处理厂总体建设起步较晚,目前无论污水处理能力还是设施运行效率,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对于乡镇污水处理厂,要围绕每年解决30个以上乡镇污水排放问题这一目标,逐步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年内确保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1个,泗阳县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 ‎  二是推进雨污分流工程。近年来,关于市区X河的污染问题屡屡见于报端,社会反响很大,其病根就在于雨污同管合流。参照市里做法,对建成区污水管网现状进行调查、清查,及早启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确保实现城市污水应收尽收。‎ ‎  三是做好集中供热供气。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满足需求来说,集中供热供气无疑都是一件多方受益的大事好事。对于集中供热工程,要尽快完善出台集中供热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热源点、分布式能源试点、供热管网等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建成供热管网XX公里,2015年市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达100%,非工业区域集中供热覆盖20%;到2015年,实现市区居民小区管网配套全覆盖,居民可通气率达100%,完成市区至沭阳、泗洪两条长输管线建设。沭阳县和泗洪县要加快推进供气管网建设,确保早日实现集中供气;泗阳县要加快实施天然气镇镇通工程,确保2014年底前实现乡镇全覆盖。‎ ‎  四是狠抓生活垃圾处理。扎实做好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置场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确保年内市区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到2015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县城达95%。‎ 精品化打造园林景观,既要着重抓好公园绿地、重点路段绿化等“面”上工程,也要细致做足小区绿化、庭院绿化等“点”上文章;当前要重点抓好秋季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古黄河雄壮河湾北岸景观、环城西路景观带、西湖路运河桥头公园等建设,确保完成今年秋季园林绿化任务。规模化开展植树造林,全面推进城乡绿化造林,确保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XX%。‎ ‎  (四)以污染防治为手段,着力维护蓝水清的人居环境 ‎  客观地讲,XX的生态还是一种“原生态”,没有真正经受过工业化、城市化的考验,生态的基础十分脆弱,环境污染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各地、各相关部门务必从与群众生活最直接、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人居环境。‎ ‎  一是下决心治理水环境。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水必先治污,治污必先治源。坚持把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推动中心城市河湖水系沟通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区域集中供水和备用水源地建设步伐,确保让全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放心的水,到2015年,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区内消除黑臭河流。认真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成子湖、马陵河、西沙河等污染治理问题,对于环洪泽湖、成子湖周边地区,要把生态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珍惜,统筹抓好规划编制、建设管理、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提升环湖区域环境整体水平;对于马陵河,要结合当前开展的雨污分流工程,从源头上消除污水来源,争取一年时间初见成效,三年内彻底根治污染问题,努力营造“水畅河清岸绿”的自然景观,彻底把这条社会关注度高的“龙须沟”治理好。‎ ‎  二是下决心防治大气污染。今年初,雾霾天气一度覆盖了包括XX在内的中东部地区,造成大面积污染,以致PM2.5成为全国“两会”的热门议题。餐饮油烟治理要按照标准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对达不到净化效果的餐饮店面一律停业整顿;秸秆焚烧治理要严防“第一把火”的发生,对达不到禁烧要求的地区一律严肃处理,切实让群众尽早感受到治理成效。‎ ‎  三是下决心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对于当前一些区域和领域暴露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不能轻视和回避,要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从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化工园区污染专项整治,坚持废水、废气、废渣“三废”并治,切实做到一企一管、一企一治、一企一测,实现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努力在化工园区发展、群众承受能力和产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XX县要按照既定的整治工作方案和时间节点安排,分阶段分类型进行整改,确保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二是重金属污染防治,尽快制定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扎实开展铅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推进涉重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单位规范化整治,合理规划建设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快推进污泥处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年内确保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  (五)以改革创新为导向,着力探索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 ‎  改革创新是推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突破瓶颈制约的关键路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既涉及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创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新优势。‎ ‎  一是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当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减排总量任务是一定的,企业达到减排标准后,很难再有积极性减少排放量,这对我们总体上控制减排总量是不利的。因此,仅靠行政命令还不够,必须借助市场力量,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让通过技术革新持续降低减排量的企业,把减少排污而剩余的排污权出售给其他企业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为此,要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快排污企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污权初始排污指标分配,确保今年10月底前完成市域范围内开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和交易试点准备工作,年底前正式启动。同时,依托市产权交易中心,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确保明年一季度排污权交易所挂牌运营,并逐步建设成为面向XX20个城市、有重要影响力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  二是推进光热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所谓光热建筑一体化,就是现阶段大量服务于群众日常生活的太阳能热水器、采暖器等,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加以利用;从现在起,全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省级示范区内项目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四类新建项目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探索推进现有建筑光热光伏一体化改造,对新建建筑实行节能设计和施工,切实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重,逐步实现所有新建项目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同时,按照“突出优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以宿城区、市经开区现有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行以市场换投资模式,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绿色建材产业产值突破X亿元。‎ ‎  三是建立垃圾分类收集机制。实现垃圾分类,仅靠群众环保意识还不够,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率先在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投放试点,切实将垃圾按可回收物、有害物等进行专项分流,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补偿激励机制,制定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奖励办法,对按要求进行分类的居民、小区和单位给予必要奖励,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努力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四是创新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和管理。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并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标准和方法,逐步扩大评级范围,将企业环保信用分为绿色满意、x色标志、黄色警告、红色违章、黑色危害等五个等级,确保到2015年将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全部纳入评级范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推动评估结果与财政资金、银行贷款挂钩联动,对绿色满意、x色标志等级企业,优先安排清洁生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补助;对黄色警告以上等级企业,将与商业银行征信系统联动,实行禁贷;对红色违章以上等级的排污企业,将加大现场监测频次和巡查力度,实行强制污染事故责任保险,督促排污单位履行环保责任,切实增强企业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六)以建章立制为基础,着力健全全域覆盖的监管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仅靠精神驱动和物质支撑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刚性制度和法治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敢于亮红灯、下重拳、出狠招,不折不扣落实好“五项制度”,以“硬措施”破解生态“硬约束”。‎ ‎  一是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制度、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进一步扩大化工、印染、造纸、涉铅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范围,探索建立“突出环境问题约谈”、绿色信贷等机制,切实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全面推行环保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制度,对存在严重环境污染或环境安全隐患的开发区实施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在挂牌督办期间,除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外,其余新增污染物排污量的项目一律实行区域限批。‎ ‎  二是完善环境执法制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强化行政机关与司法部门联动配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进一步加大对私设暗管、偷排漏排等恶意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实行环保执法检查无障碍制度,任何企业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环保部门现场执法检查。严格落实区域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度,建立环境执法巡视机制,对产生严重排污行为和发生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区域开展日常巡视巡查,严肃追究环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失职渎职行为。‎ ‎  三是完善环境监督制度。加快环境信息公开,进一步扩大政府环境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定期发布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规划、重大政策和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等听证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及时沟通、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的机制和平台,畅通公众环境权益诉求的表达渠道。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责任从传统的政府职责中适度分离出来,鼓励社会组织承担环境责任,参与环境保护,探索成立公众参与的第三方咨询调查机构,努力搭建公众监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平台。‎ ‎  三、千方百计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  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落实。这次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各地、各部门务必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  一是协调联动要到位。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围绕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督查指导。环保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牵头部门,要勇挑重担,敢抓敢管,切实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发改、财政、经信、科技等成员单位,要增强协作配合意识,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县(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认真对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找差距、找不足,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补什么,及早达到考核标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综合推进力度,切实形成市县乡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  二是资金投入要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这方面的投入必须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优先保障。各县(区)要充分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作用,按要求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要抓住当前国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专项资金。金融部门要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相促进。‎ ‎  三是宣传发动要到位。生态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接地气”的形式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大力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级党校和大、中、小学校开设“生态体验”、“生态实践”课,让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切身体验到“钢筋水泥、烟尘污水”和“森林氧吧、青山绿水”间的不同感觉,从心灵深处感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生态创建活动的示范作用,以创建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等为载体,树立和谐伦理观、环境友好观、资源节约观和绿色消费观,让节能、环保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全社会的“生态自觉”。‎ ‎  四是队伍建设要到位。加强生态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市、县(区)生态环保执法力量,保证乡镇有专人负责,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组建市级土壤实验室,启动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抓紧培养和引进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拔尖人才和专业人才,重点在“双创”人才引进计划、“X”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中加大生态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创新型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及机动处置队伍,组建生态环境应急专家组,强化物资、设备等应急装备,为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撑。‎ ‎  同志们,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期的XX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时代赋予的历史性命题,也是全面小康建设中绕不开的话题,更是一个考验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的课题。我们所建设的生态文明,决不是要排斥工业化、城市化和放弃对富裕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始终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我们坚信,只要大家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时刻保持爬坡上行的压力感、环保为民的使命感、争创一流的责任感,坚定落实“五项制度”,着力构建“五大体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一个指标一个指标突破,就一定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如期实现国家级生态市的创建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