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领导党课讲稿--大考来了 你敢“牺牲”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军队领导党课讲稿--大考来了 你敢“牺牲”吗

军队领导党课讲稿--大考来了 你敢“牺牲”吗 ‎ ‎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当我们每名党员或军人在入党、入伍之际,都曾说过或写过这样的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现实生活中,不少战友在谈及那些为了人民牺牲奉献的英模和典型时,除了感动和敬佩,也常发出这样的豪言——要是换做我,我也敢、我也能。其实,豪言壮语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说到做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如果真正的考验摆在面前,你真的敢于牺牲吗?‎ 首先,来谈一谈什么是牺牲 说起牺牲,可能很多战友第一反应就是在战场上付出生命,实际上,牺牲的内涵要宽泛得多,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维护和保全他人乃至集体的利益,而自觉舍弃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对于我们革命军人而言,“牺牲”具有着更多也更为特殊的意义。‎ ‎(一)牺牲的实质是“忠诚”。‎ 从孔子的“执干戈以卫社稷”,到楚庄王的“保大”“安民”;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孙中山的“捍族卫民”;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到“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他们的忧国忧民、舍生忘死,无不源自赤胆忠心。也正因为这份忠诚,才让无数英模和典型作出无条件、最彻底的牺牲。中科院院士,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在“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已是声名显赫的肝脏外科专家,可造反派却给他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随之而来的是领导职务被罢免、课题组被解散、家被查抄,多年积累的科研记录和工作日记被夺走……然而,这一系列打击并没有让吴老放弃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地继续战斗在治病救人的最前线,直到今天已经95岁的他,依然在书写着“医者仁心”的传奇。走过近一个世纪时光、从军入党60多年,吴老用他充满牺牲的一生,诠释了一份最深沉的忠诚。回顾军史,那些军旅英豪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炮火硝烟中舍生忘死,无不是源于一份对国家民族大义的忠诚。‎ ‎(二)牺牲的核心是“奉献”。‎ 原青藏兵站部驻扎在堪称“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原人,用自己的双手乃至生命在“禁区”创造着奇迹。就拿汽车兵来说,他们每年至少要上线行驶X个多月,源源不断地把各类物资送往XX。茫茫风雪路,大衣作被、车厢当床。仅在那条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就有XX多位汽车兵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累倒在方向盘上,有的饿死在封山的冰雪里,有的在看守货物的汽车大厢上成为永恒的冰雕,有的为救战友坠入万丈悬崖,甚至连块墓碑都没有留下……一代代汽车兵,为了高原的繁荣和戍边卫国的重任,为了军旗下的誓言,把滚烫的心捧在祖国面前,将他们的青春年华乃至宝贵生命都无私无名地奉献在高原,这不正是牺牲的生动注解吗?回顾军史,除了那些彪炳史册的军旅英豪,还有太多太多无名英雄,把对自己的亏欠和对家人的愧疚深深埋在心底,就是因为他们深知“一家不圆万家圆、一人辛苦他人甜”的道理,胸怀甘当“砖头”、乐当“铆钉”的境界,用“奉献”二字实现了人类本能与天性的超越和升华。‎ ‎(三)牺牲的归宿是“人民”。‎ 为什么我们称英雄为“人民英雄”,为什么人民群众称我们为“人民子弟兵”?就是因为每当人民遇到困难,我们革命军人一定会主动挑梁、力挽狂澜;每当人民面临威胁,我们人民军队就一定会不畏艰险、保家卫国。200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年仅28岁的副连职参谋孟祥斌,为了抢救一名落水女青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他的灵柩送回山东齐河老家的时候,无数金华市民在凛冽寒风中手捧鲜花,送别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里有这样一句话:“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没错,孟祥斌的陨落之所以辉煌,就是因为他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彰显了革命军人爱人民的大爱大义。回顾军史,从炮火硝烟、枪林弹雨中的舍生忘死,到威逼利诱、残忍折磨下的不屈不挠;从紧急关头、危难时刻的毫不犹豫,到倾注生命、熬尽心血的无怨无悔;从大漠高原、边防海岛的孤独坚守,到爬冰卧雪、扛病忍痛的鏖战苦练,历代革命军人的牺牲奉献,无不是为了人民,也注定会被历史和人民铭记。‎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军人的牺牲,不仅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和平年代需要和召唤我们革命军人去牺牲奉献的时刻还有很多很多。就拿当下正在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来说,作为一轮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刻革命,这轮军改意味着前所未有的体系性重塑、结构性调整和政策性优化,是摆在全军官兵面前的一场真正的大考。‎ 接下来,聊一聊为什么这轮改革需要弘扬牺牲精神 ‎(一)面对单位的撤并降改怎么看?先讲三支英雄部队的改革往事:‎ 原XX军区第XX集团军,其前身是1928年红军初创时期在赣闽革命老区由三支革命武装力量合并建成。就是这样一支资历很老的部队,先后也经历了1次重建、2次合编、3次改编的过程。特别是XX年体制编制改革,中央军委决定撤销第XX集团军。面对编制撤销、番号取消、人员分流、历史不再续写等重大考验,第XX集团军的将士们不讲任何条件、不摆任何资历,就像当年深入敌后打游击、开赴前线打日寇、奔赴朝鲜战美帝一样,义无反顾地进行撤编,再一次书写了历史的荣光。‎ 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49年10月,由王震将军担任总指挥,在一野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基础上组建。第二军和第六军,都是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的英雄部队,先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战役。1954年,党中央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脱离国防序列,担负垦荒戍边的新使命,XX万名现役军人二话没说集体就地转业。60多年来,几百万不穿军装的兵团人,为了新疆的建设、发展和稳定,继续在祖国的大西北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原昆明军区,组建于1955年,一直驻守云贵高原,担负保卫中国南疆安全和剿匪平叛的重要任务。特别是1979年初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0年之久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作为首战部队,原昆明军区派出XX军和XX 军及相关部队,发起老山、者阴山自卫还击作战,一举收复被占领土,打出了国威军威。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对这些参战部队曾连续3次通令嘉奖。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将原有的11个大军区精减合并成7个。尽管当时作战任务还没结束、官兵也感到意外和震惊,但昆明军区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向成都军区移交的任务,Xx名师团职干部平调到成都军区,XX多名官兵顺利转业。‎ 回顾我军改革史,像这些历史悠久、功名显赫、地位重要,却被撤并降改的部队还有很多很多。面对大局需要,他们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讲特殊、谈条件、提要求,而是坚定坚决地完成撤并降改任务,展示了英雄部队的风采和荣光,这份厚重的牺牲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二)面对深刻的利益调整怎么办?我还是先讲两个改革故事:‎ ‎2013年底因编制体制调整,原沈阳军区某师师长XX所在的摩步师改编成机步旅,这就意味着他这个师长要变成旅长。当集团军领导找他谈话时,没想到他非常痛快地答应了高职低配当旅长。他的父亲听说后,以为儿子犯了错误,非常不解担心。XX在电话里向父亲解释道,部队要改编了,我这个师长干旅长最合适了。再说,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党说咋干就咋干呗!走马上任后,他一边带头钻研相关信息化作战知识,一边派出官兵前往厂家、院校和部队参观见学。一年下来,他不仅个人在军区考核中夺得想定作业第一名,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旅也培养出XXX多名各类专业骨干,为新装备列装储备了大量人才。在一次实战化课目演示中,前来观摩的瑞典国防军联合作战部长约兰·马特森中将看到他精湛的军事指挥技能,听到他感人的任职选择后,由衷夸赞道:“我为你们部队有这样的指挥员感到羡慕!”‎ ‎2015年底,按照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命令,第27军机关从河北移防山西,成为全军第一个在这轮军改中部署调整的军级单位。从1969年12月起,第27集团军军部一直驻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4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在这里安家置业、落地生根。这次部队移防对他们来说,绝不是一次短暂的外出执行任务,其中牵涉的家庭变动、家人分离注定将是长期而复杂的。比如,XX先后经历过两次改革,曾在5年间连续换了2个单位、3个岗位,与妻子两地分居长达15年。直到2013年,妻子才随军来到石家庄,2014年底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工作。一家团聚的时间刚满2年,眼看小日子越来越有滋味,可他这个当丈夫的又要离开。命令当前,XXX也曾犹豫彷徨,可是他迅速调整心态,积极转变态度,还耐心做好家庭工作,在妻子的理解下打好行囊,又开始新的征程。‎ 回顾我军历次调整改革,像他们那样为了大局需要,舍弃放弃自身利益的单位和个人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种群体性的牺牲精神,我军的历次改革才得以成功,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才会欣欣向荣。‎ ‎(三)面对个人的进退去留怎么干?我们不妨还是从两位改革典型开始讲起:‎ ‎1956年底,全军进行第四次精减整编,一些单位急需懂营房管理和建设的人才,上级反复权衡准备让郑学忠去新疆工作。从总部机关到遥远塞外,在许多人看来,就是发配边关了,何况他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和患病的妻子需要照顾。面对这些困难,从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走出来的郑学忠没有犹豫,没有向组织提任何条件就登上西去的列车,离开了首都北京到新疆赴任。几年后,受组织委派,他扛起背包又从新疆来到吉林长春,一干就是20多年直至退休。在很多人看来,郑学忠似乎“亏”大了。战争年代血雨腥风熬过来了,和平年代理应安享胜利果实,却又四处“折腾”,个人和家庭一直都在走西闯东、四处奔波。他的这些个人之亏、一己之失,展现的是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实际行动,体现的是被事业需要的个人价值,至少在郑学忠本人看来是值了。‎ 原XX边防总队XX,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了向往,长大后如愿参军入伍。2005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员额20万,陈晓冰被确定为转业对象。与很多战友不同的是,这身即将脱下的军装,对她来讲有太多的不舍。就情感来说,从军20多年,对军队的热爱已经升华成相随相伴、难以割舍的习惯;就事业来讲,当时已经是中校军衔的她,正踌躇满志地要在岗位上大展身手,转业地方意味着抛下这一切。面对艰难的去留抉择,陈晓冰最终说服了自己:如果个人的华丽转身,能助推部队的转型发展,这些情感上的割舍放下和事业上的从头再来,不也正是一种热爱的体现吗?想通了以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主择业。‎ 在我军历次改革中,像他们这样为了实现军队的转型重塑而远离故土、放弃梦想、二次创业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对他们来说,这即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也是自己与自己的斗争。然而,正是这份对军队的感情和不舍,让他们用大局观念战胜了心理纠结,不管做出的牺牲奉献是大是小,都值得我们每名官兵学习效仿和钦佩敬重。‎ 最后,聊一聊如何在这轮军改中彰显我们的牺牲精神 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和保持“四个好样子”。‎ 一是时刻铭记荣光的好样子。习主席亲手缔造联勤保障部队,亲自为联勤保障部队授军旗、致训词,这凝结着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殷切嘱托,实现了几代后勤人的“联勤梦想”,赋予了我们联勤人无尚荣光。就像90年前,我们党亲手缔造人民军队一样,铭记这份无尚荣光,最首要的就是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系列讲话,发自内心地拥戴信赖习主席这个时代伟人、英明领袖、军队统帅,不管环境条件如何变幻、形势任务如何调整,都坚定坚决地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从我们这第一代联勤官兵开始,确保联勤的“枪杆子”永远跟党走。‎ 二是更加优质高效的好样子。‎ 保障打赢是习主席赋予联保部队的第一要务、第一职责;优质高效是习主席对全体联勤人提出的使命考题。作为第一代联勤人,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这份信任,不辜负习主席的这份重托,不辜负全军官兵的这份期望,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树立联勤观念,以“坐不住”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分秒必争地学联勤,责无旁贷地干联勤,集思广益地钻联勤,不落一人地精联勤,让联勤事业从起步开始,就始终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保障力,为军队后勤增光添彩、为保障打赢加力助威。‎ 三是始终严规明纪的好样子。我们联勤保障部队驻防点多面广、人员军民兼容、军地交往频繁、专业门类庞杂、工作任务艰巨,任何一个环节点位不安定和谐,都可能辐射联勤全局、影响改革大局。作为第一代联勤人,无论职务是高是低、年龄是大是小、资历是老是新,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跑好第一棒、当好第一任,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作风素养,给前人看、跟全军比、让后人学,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自觉强化四个意识,严明纪律规矩,不管单位如何撤并降改、利益如何深刻调整、人员如何进退走留,都要坚定坚决地执行改革号令,坚定坚决地完成改革任务。‎ 四是自觉廉洁奉公的好样子。‎ 我们联勤保障部队驻防全国、面向全军,掌握着几百万官兵、每年数以亿计的经费物资,各种诱惑考验现实而繁多。作为第一代联勤人,不管身处什么岗位、从事什么专业、负责什么领域,我们都要牢记手中权力和经费物资姓公别姓私、属国别属家、为军别为己。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发扬后勤优良传统,用先辈风采荡涤思想尘埃,用党性原则祛除私心杂念,用法规制度管住自己家人,坚决抵制敏感事务中的“暗黑学”,彻底杜绝官兵身边的“微腐败”,用“近月楼台不夺月”“常走河边不湿鞋”的定力和风采,书写好联勤开篇、为军队后勤争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