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备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备课

数学论文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备课 ‎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有位诗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然而教学恰恰相反,教学是一种“奔跑”。有时教师在领跑,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有时学生在自主地奔跑,教师在学生后面助力,在学生旁边加油呐喊。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改变前后位置,奔向一个又一个终点,又从一个个新的起点出发。‎ ‎  曾经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几百个听课老师听了入迷,竟然忘记了记录,好像自己就是学生。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这句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奥秘……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教育教学规则。如何备好一节课,对每位教师而言,永远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活力”‎ ‎。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活跃,学生包括教师也越来越不满足单纯的听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备课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为保证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上的每一节课是否都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教材的重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难点,是否时刻在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所教的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我的认为就是:功在课前,重在课上,轻在课后。其中最关键的是“功在课前”。也就是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或者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如何修炼与提升,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程下的一些备课体会。‎ ‎  (一)、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是备课的前提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备课时同样体现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有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树立。我曾经聆听过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讲的《有用的搭配》、《阅读资料》,这两节课都是刘老师现场临时选定的教学内容,两节课伊始,他都始终坚持和遵循一个不变的理念,那就是出自《道德经》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而当我在聆听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时,他将课时目标上升为这样一个课程理念,即“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而他结束的一句话“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更是让我茅塞顿开。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以上这些理念烂熟于心,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  一、尊重教材,不惟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教材)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定的系统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实现小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是这门学科进行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并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如〈温度〉教学设计加入建始地图,然后拓展到中国地图恰恰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是要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钻进去”,二是要创造地使用教材“钻出来”。‎ ‎  所谓钻进去就是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从而安排课时、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才能较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鸡兔同笼》一课的教学……所谓钻出来,就是创造地使用教材。教师结合本地区、本校和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对课程资源如教材配套练习、教具等一定要自主开发,合理利用,即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等。如教学“第几,几个”时,对于一年级地孩子来说,排队购票的机会很少,就不如直接让孩子做排队游戏,认识“第几和几个”。再如六年级讲到正反比例的内容时,教材中编排了树影和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题,当我们和学生共同探讨完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之后,不防将走出教材局限,将树与太阳变为竹竿与灯光进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这里的树与树影是有特定条件的两个变量,当条件发生改变时,结果也随之发生变化。‎ ‎  1、具体明确,层次分明,有效整合三维目标(备课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之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当前课堂教学聚焦点,是教师课堂教学处理的难点。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独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失之笼统;既不能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华应龙曾这样概括备课的三个层次,即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其所教学段的目标。其次应当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所教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占的位置,明确教学的方向。如“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年级上册只是让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到下册同样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到了中,高年级教学目标就变成了探究各种不同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体积了。明确教学目标后,还要把握知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本学期、本章节、本课时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哪些发展。然后确定知识的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关键,可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后进生“吃得了”,让中等生“吃得饱”,让优生“吃得好”, 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落实好学习目标,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课备好。‎ ‎  2、读懂教科书和教参读懂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让我们《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  关于教材要四读:‎ ‎  (1)             读前有思考。‎ ‎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  (2)             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  (3)             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             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  如近期,当我阅读向远萍主任的《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为例读课标谈体会》一文时,文中谈到一年级老师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但当她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查阅了各种权威资料,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她们最后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反复比较的过程:‎ ‎  特别是当她们将教材中编排的由学生来完成的这个第3个例题拿出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时,大家心中已经了然于心,原来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  二、备课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学生)结合实际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备课中该如何备学生。‎ ‎  “备”学生中尊重学生。所谓“备”学生,我们为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 ‎  “备”学生时搭“梯子”。所谓“成功阶梯”,就是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或障碍后而取得的学习的新收获。‎ ‎  “备”学生时留有余地。如果我们在“备”学生时留有余地,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拓展发展空间,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能挖掘到鲜为人知的“冰山”。‎ ‎  备学生就要做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包括很多的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要想使我们的常规教学顺利而有效的进行,就要做到读懂学生。‎ ‎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来谈,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 ‎  (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  (二)“读懂学生”什么(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已有的知识基础;(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路径。‎ ‎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  (三)如何“读懂”‎ ‎  (1)课前访谈;(2)课前问卷;(前测)(3)经验与分析; (后测和反思)(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一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 ‎,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  在备课时,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要检测自己是否已经充分地了解了学生,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基于以上了解,并我们还需要要进一步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 ‎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  三、灵活多样,综合适当,多角度的选择教学方法(备教法)当我们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之后,我相信合适的教学方法已经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了。而教学方法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为先进、有效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有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能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正如巴班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那怎样来优选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呢?如:我曾经历过的一次比赛,比赛内容是现场抽课《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如我在执教《鸡兔同笼》一课时,课前采用了“猜价钱”的游戏导入新课……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摆花架子,不搞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辅助性环节。如,我曾经观看过一节教学乘法口决的课堂实录,当学生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熟记乘法口决时,老师为了表扬学生采用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唱一首歌加以激情,我仔细听过这首歌的内容,可以说与教学内容豪无关系,对此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数学要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关键看你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没有发现的价值,凡事要有个度,厚此薄彼,轻知识重环节是不对的,要尽量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备好学生,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  我想说的是:备课要做到“心中有理念、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思考”,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大胆创新,勤于学习,走到学生中去,走到集体中去,沟通思想、合作备课。只有把课备好,你的课堂才能出现:课伊始趣已生,课中间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 ‎  正如我调侃学生的一句话:如果我爱你,就让你学数学,因为那里是思维的天堂;如果我恨你,就让你学数学,因为那里是思维的地狱。你是愿意选择天堂还是地狱呢?‎ ‎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共同进步,取得更大的胜利!‎ ‎  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