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要学会预习
其他论文之要学会预习 教是为了不教,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学校学习毕竟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小段历程,学生在广阔社会中不断成长,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我们可以说,学习能力是从预习开始的。 一、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大致内容后,做到心中有数。正确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新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知道自己哪已经了解了,哪些是自己比较疑惑的地方,哪些是自己根本不懂的内容,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错误或疏漏,这会让学生保持头脑的兴奋性。所以说,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便会有更多好的学习体验,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 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知识,“新”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尝试。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能否把握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洞察新内容隐含的思想方法等,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检验或者矫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预习是教师备课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是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备的就是学生。学生有自己的认知水平(记忆、理解、思考等认知水平)和学习准备水平,教师对学生水平的认识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的选择、难点的突破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对所学内容独特的认识,由于家庭、社会、学生阅历等方面的差别而造成认识的不同。因此,无论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还是要求学生不预习,其结果只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有所区别而已。优秀‘的教师通过有效的预习要求或指导,可以更好地统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缩小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距,为集体授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来安排教学。所以说,学生的预习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教师备课的基础。 反过来说,禁止学生预习只能说明教师还没跳出教材去看教学,思想还被教材束缚着,忘了“教义。 三、预习是有方法的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学段也有不同的侧重。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之前,比如在起始年级、在一门新课刚开始时,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发放预习提纲、编制学案等方式指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了解预习重点,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 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教师就可以逐渐减少提纲或学案的指导内容,只用要点来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而不是具体要求下完成预习的目的。 从始至终,学生的预习是可控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而教师在通过观察、检验后,就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加大课堂容量、增加课堂密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效率。 四、预习让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现代社会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方式上的选择,如家庭学习、课堂学习、同伴学习、网络学习等。学生接触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预习可能让学生生成多种资源,有些内容甚至是教师所不了解的。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站在学科甚至生活的高度,让多种资源在课堂上碰撞,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碰撞,就一定能让课堂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我们可以说,教师的预设是对学生预习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而学生与生活结合的预习是课堂生成精彩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