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
其他论文之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慢慢地开始有人把孩子也带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是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有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问题和困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过,留守儿童在现阶段面临那些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水田小学组织教师对全校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经调查发现: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时,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托付与人,从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份,我们把这种留守儿童新的“家庭”生活环境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 二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 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 以上三种监护方式各有利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这些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在对我校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型。而此时,隔代监护型的特点就显而易见: 1、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了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2、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另外,还有少数几名儿童是属于上代监护型。这种监护的特点是: 1、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这是因为亲戚朋友担心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现什么意外,事情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爸妈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他们就觉得可以了。 2、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不公平,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外来人”,易与其它孩子发生矛盾。 尽管自我监护型在我们这次走访调研中没有遇到,但作为留守儿童监护形式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还是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以上就是现阶段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三种基本监护形式。经过简单分析就会发现,三种监护形式都有其严重缺陷。就隔代监护形式而言,农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新时期孩子的成长。要么是过分溺爱,要么是不管不问,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着他们个性的发展。 上代监护型使监护人陷入了矛盾之中,管教方法究竟是以严厉为主还是任其发展?严厉的话,留守儿童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歧视,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任其发展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受重视,从而自暴自弃。而且两种管教方式都很容易造成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矛盾,不利于家庭、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自我监护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由于年纪还小,思维方式尚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加之社会经验不丰富,很容易做错事,上当受骗,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阶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存在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一个阶段。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时期形成,而这些都将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有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作用又是举足轻重的。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接受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质,也就是性格。父母对儿童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的功能包括下面几点:1、训导儿童,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2、使儿童与其周围亲属、邻居、社区和社会构成纷繁复杂的环境相适应;3、向儿童传递社会目标与价值准则,使儿童朝着父母和社会期待的目标发展;4、培养儿童待人处世的本领;5、指导纠正并帮助儿童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无疑造成了这些功能的弱化。他们失去了身边最亲密的老师,这对他们自身肯定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留守儿童面临心理与教育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不只关系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经过对这次调研的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在大力推行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2、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3、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充实孩子的情感。 4、留守儿童应加强对自身的关爱,在交往行为上,要有更多的考虑和更谨慎的选择,避免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沉迷于低俗大众传媒文化和游戏之中,从而形成一些不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乱花钱而不能勤俭节约、喜欢打架斗殴、不能认真学习等。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建设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的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 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