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初中后进生的特殊心理矛盾及教育策略
班主任论文之初中后进生的特殊心理矛盾及教育策略 [提要]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遇到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后进生的三大特殊心理矛盾,并提出了化解三大矛盾的三大教育策略,使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收到实效。 [关键词] 后进生 教育转化 教育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把那些思想表现差,不遵守学校纪律,不遵守学生守则,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后进生的“后进”影响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效果,处理不好,后进生有的成为差生,有的变成了流生,有的变成了品德恶劣,道德败坏的违法犯罪分子的“后备力量”。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成了教育中的一大难题。从另一层面上讲,教育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关系到教育的平等权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现,是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平等的教育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真正符合“四有”要求,关系到教育的成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教育课题。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卓有成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准确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状况、规律,不断地调整教育对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后进生,由于他们特殊的状况、特殊的面貌、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心理,更需要教师通过对他们特殊心理的研究、采取特殊的教育策略、特殊的方法和途径,使我们的教育有效成功。 一、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教师用尊重呵护后进生的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要求个性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认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他们有能力适应社会,有能力处理、安排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不成熟,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加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环境诱惑力的多样性,使他们自己企求独立自主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形式形成鲜明的矛盾冲突。例如,九三年,初一年级有学生A,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小学文化程度,母亲脾气暴躁,父母希望他认真读书,可是他表现差,成绩差。 表现一、逃学后,老师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老师的课上得不好,没有兴趣,不想听,教师的水平太差。 表现二、老师向他了解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他隐瞒事实回答说父母都是大学生。 表现三、上自然课和别的同学说废话,老师批评后,他认为是老师丢了他的面子,火冒三丈,说我就是要说话,你敢怎么样?我还不想听你的课呢。说完便走出教室。 表现四、有一天,几位教师在办公室讨论问题,学生A走过办公室门口,以为老师是在议论他。放学后学生A找老师质问。 从学生A的表现情况看,该生自尊心很强,热切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很想别人注意他,但表现(行为)却大相径庭。在他的内心充满着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冲突。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事物发展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对矛盾冲突中,当自尊处于矛盾主要方面时,他们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我”字当头,看不起别人,看不起同学、老师,藐视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当自卑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他们却表现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老师、父母、同学,对读书,对做一切都沮丧。这种内心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和教育要求所引起的个体意向活动与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个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也不是坏事,这个矛盾运动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如果这个“动力”获得良好的“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那么就能顺利地推动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反之,这个“动力”不能遇到良好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矛盾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发生,阻碍学生的发展与成熟。一方面他们由于后进产生极度自卑,一蹶不振,对什么都无兴趣、无信心;另一方面又并不甘后进而丧失自尊,相反,在受到指责、受挫、失败、批评、冷遇时不顾一切去争取自尊,变得狂枉自大。这种冲突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失去常态,产生非理智的对抗性行为。表现为心理上的戒备、多疑,行为上的攻击性、报复性等等,与人对立,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批评,教育。 从心理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后进生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根源是一个“尊”字在作怪,盲目自尊,而变得狂妄自大,消极自尊,而变得泄气自卑。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从“尊”字开始,在“尊”字上下功夫,即尊重他们,用尊重呵护他们的信心。如何尊重呢? 一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因为他们后进,常常会受到轻视、蔑视及人们在有意无意之中的伤害。人在思想上有先进、后进之分,在品德上有高尚、卑下之分,然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一视同仁。给其他学生以爱心,给后进生也以等量的爱心。我们不仅要看到后进生人格需要的合理性,更要真心实意地维护他们的人格,并在语言、神态、体态,方式等方面加以积极体现,让后进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用对他们的尊重来引导他们用成熟健康的自尊克服盲目的消极的自尊,使其真正奋发向上,做到自爱、自信、自强。 二是尊重事实,现实。即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弱点、缺点、错误。因为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常常会产生偏见,一有错误,一犯毛病就抓住不放,且涉及其他,犯判断上和情感上的惯性错误。而应该对后进生的弱点,缺点、错误,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夸大,不缩小,不上纲上线,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拄后进生转变的电动机和方向,消除他们的对抗心理,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达到感化、转化的目的。 为教育A学生,他的班主任把A的父母约到家里,详细询问A学生的小学表现和家庭情况,得知A学生反映的家庭情况是胡编乱造,父母对A学生表现非常不满,特别是母亲,脾气暴躁,对A学生有打骂言行,母子之间常常发生冲突,父母都感到没有办法。班主任乘A生不在时开班干部会议,通过班干部让全班同学不能岐视A生,要接纳A生,处处尊重他,既要做到对他错误进行抵制又不伤害他,与他交朋友。班主任常常在校园僻静的地方与他亲切谈心,并利用他生日的时机给送去了生日礼物,并告诉其他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回避批评,避免冲突。长期的工作,使A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尊重,感到班集体的温暖。A生开始反省自己,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变化,那年教师节他给班主任送了贺卡,并写了一封信,说出了自己过去的真实情况,常常逃课,曾经拿过家里的钱去玩游戏机,缺点很多,望老师不计较他的过去,帮助他。这学期他被评为进步生。到初三时改变更大,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普高。 二、图新与滞后的矛盾,教师用期待培育后进生的决心 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形,他们的心灵贮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他们常常默默地设计自己的形象,设计自己的未来,伟人,科学家、英雄、歌星、影星都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也就是说向上是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本质。他们之所以后进,是因为他有弱点,他们与先进之间有距离,在行为上他们缺乏意志和毅力决心改过。所以他们始终处于图新与行为上滞后的矛盾冲突之中。就这对矛盾说,前者让他们奋斗、进步;而后者却让他们老样子,无变化,结果使后进生成为想或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例如,有B、C、D三位学生,其中B学生因与别的同学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叫其他两位同学帮助说理,结果三人打了那位学生。事后,教师让写情况说明书,三个人都几乎相同地写了这样的话:“我明知打人、打架是错的,是违反学校纪律的,心里也不想打人,打人影响同学团结,造成极坏影响,但事到临头,就熬不住,不考虑后果,就去打别人。” 从心理上看,他们当时想的是不让要好的同学吃亏,不能丢面子,要让同学怕自己的心理占居了上风,这种病态的兴奋情绪导致了后果的发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从动机到行为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越快,思想和行为的表现一致性越强,这个过程越慢,行为的滞后性表现得越明显。后进生行为的滞后性是由其内的心理矛盾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其惰性的影响。如何解决后进生的这一矛盾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育者的期待的感情,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快的感情,因为,期待是一种热望,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心灵的期盼。期待留给受教育者宽广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它是一种心理效应。从而使受教育者乐于教育,产生自强的内驱力,从无心到有决心。运用期待方法时,应注意: 一是期待应该是适度的。具有一定成功可能性的任务,可以带给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满足。适度的可能性是受教育者内在动机的基础,只有难易适中的任务的成功才能看成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是可望而可及的。这样的成功会激起他们的自豪感,自我满足,使期待真正成为一种牵引力,成为一种激励手段。所以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不宜过高,期望值不宜过高,要适当、适中。 二是期待应有层次的、多方位的。后进生往往是“双差”的,我们应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他们思想和学业都不断进步,期待他们有循序地、渐进地建立弃旧图新的决心,进而期待他们行为的规范,期待他们道德升华,学业进步等,从而逐步进步。 三是期待还允许失误和失败。允许失败也是一种期待,失败后进生的转变和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上进心和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常常会引起冲突,不仅行动滞后且原先的心理惯性往往会使他们走回头路,再加上思想上的不成熟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及心理原因等影响,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完全必然的,这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甚至丧失信心,而是要帮助后进生度过难关。允许失败,不怕反复不仅不是对后进生的错误的迁就和姑息,而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期待,更是一种真正体现爱心的期待。 我和B、C、D三位学生建立了“完善自我月月新” 教育卡,让他们在月初订一项“自新”计划,在一个月时间内改掉自己一个缺点和一种坏脾气,并利用卡片随时赠言鼓励。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他们的形象变了,常常为班里做好事。班上有一位学生上体育课脚骨折,他们三人轮流接送一个多月,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好评。 三、封闭与饥渴的矛盾,教师用理解唤起后进生的真心 初中生的心理已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他们常常有话不跟父母、老师说,而乐于跟信得过的同龄人讲,后进生在这点上表现得更明显,他们听着父母、老师的要求、愿望,看看其他同学的进步、成长,想想自己,心情非常压抑,不愿和别人说真话,而心灵深处却呼唤他人对自己的理解,他们觉得在班集体中是孤独的,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往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待,一旦碰壁,就认为是受了委屈,别人看不起他们。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认为是存心和他们作对、过不去,别人对自己不理解。而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对后进生总拿他们和先进相比,目光中,心理位置有落差,很难站在后进生的位置上看待他们的过去和将来。这样就造成了后进生和老师、家长的心灵难以沟通,这样更加重了他们内心的封闭和感情饥渴的矛盾冲突。 十几年来,笔者家访过许多后进生,家长反映共同的一点是孩子跟父母没有话说,问了或不回答或简单应付,孩子在家里呆不住。例如,有学生E,父母都是工人,初中文化程度,父母对儿子读书的要求较高。E学生初一年级时学习不努力,经常旷课,成绩差,父母为此操碎了心。初二年级时有很大的转变,学习开始安心,也渐渐努力,开始接纳老师。但在初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没有发挥好,加上基础差,没有考好。于是他就一连几天不回家,住到同学家里。班主任知道后,让班干部找到他并带他回家,他跟同学说,考试没有考好,担心父母不理解,要怪他,说他不会进步。 后进生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教师的工作要有针对性。如果没有针对性,就会失去效应,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从理解做起,理解是我们工作的起点,只有理解才能真正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如何理解学生呢? 一是理解后进生的感情需要。对感情的追求,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后进生在过去的生活中虽然有阴暗的一页,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仍然对感情和美有执着的追求。他们最忌讳别人揭伤疤、翻老帐。我们应理解后进生的这种感情需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鼓励他们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并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真正的自我,恰当地控制自我,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需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从别人的长处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理解后进生的学习困难。一方面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不分智力差异都用一样的教材,参加统一考试,落后者肯定不止一个,使这些落伍者难以享受胜利的喜悦。另一方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学生厌学、弃学、逃学不免发生。而后进生中有些学生虽然智力很好,但由于非智力因素等原因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些学生当他们决心学习时,学习中的困难就成了很大的障碍,如不及时解决,是难以取得转化成果的。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后进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为他们的进步搭建台阶,发扬诲人不倦,百教不厌的精神,在成才的道路上扶后进生一把。 E学生的变化很大,学十分刻苦,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中专,毕业后又去参军,两年后考取了军事院校。 后进生的表现各种各样,后进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后进生内心的矛盾各有特点,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办法、策略也有千种万种,但都必须根据后进生的特点,根据后进生成长的规律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用于后进生的任何教育力量都要通过其自身的内化才能产生作用,后进生由心理素质等因素,心理矛盾冲突较突出,因此,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