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实践研究型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实践研究型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其他论文之《实践研究型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  本课题在上级领导关心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对照实施方案,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现已基本达到预设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  一、课题研究概述:‎ ‎  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曾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研究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研究型社会的形成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学习研究型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引导教师走上实践研究道路,把教师培养成为实践研究型的,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确立《实践研究型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教师法》等法规为准绳,把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文化的元素进行研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自主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我校素质教育。‎ ‎  二、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  实践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基本的教育科研素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坚持围绕问题的解决主动学习和主动反思,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主动提炼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在不但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既改进工作又实现自我提高的自主发展型教师。实践研究型教师具有主动性、自控性、坚持性、反思性、协作性、志趣性、谦逊性、创新性等特征。培养实践研究型教师,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重要前提。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教师数量、质量的统一,确保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从以充实数量为主,转移到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轨道上来,切实抓好教师培养、提高教研、科研工作能力,使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师德修养、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提高。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人才保证。‎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  (1)进一步理清实践研究型教师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对培养实践研究型教师意义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由经验型向实践研究型的转变。‎ ‎  (2)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 ‎  (3)提炼总结实践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和操作方法。‎ ‎  四、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  (一)严抓理论研修,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 ‎  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要素之一,与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共同构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要素。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指导小组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老师们通过有效的研读、思辨,进一步明确了有效学校的理念,正确地理解有效学校的内涵,推进教师活学活用教育理论,提升了教师自身内涵。理论学习,加上必要、适当的反思,有助于培植我们发现教育问题细腻而敏感的心灵,引导我们对教育工作及其规律更多的思考。学校通过专题学习和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教师有目的地学习。为了避免教师机械抄写的“高耗低效”方式,学校进一步进行改革,将学习材料统一发给教师,由教师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摘抄文章,以随笔的形式写下感想和体会,这种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个人思考,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  (二)强抓校本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  我们从开展课题活动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校本培训的力度,牢固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形式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参与校本培训,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既是学习,也是机遇,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促使广大教师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掌握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实施新课程能力。坚持以“‎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法,有效灵活的将教研重点指向课堂,着重抓好备课、上课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要丰富教师的知识量,其次,要重视专业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知识具有时效性,专业知识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同样要与时俱进。再次,要掌握实践的知识,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师表形象和丰富的学识,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对学校的老师不仅进行专业知识校本培训还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培训、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等等,还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高层次的进修培训与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等,以此更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及管理水平。对教学有困难的教师,学校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如通过组织讲座、研讨、交流、观摩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  (三)加强研究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  随着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在行之有效、细致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提高广大教师的校本研究水平,发挥名师与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不断增强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积极探索,同心协力,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  1、教研组活动精细化,让校本教研更有效。‎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科研活动的组织只有“预”在先,教师才会在研究细节上生成精彩,才会使教科研活动成为老师专业发展新的成长点。老师们在碰撞中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感悟到教学的真谛。我们每个教研组开展活动都是先精心设计好活动内容,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活动之前有通知,活动过程有方案,活动结束有总结。并且明确活动负责人与承担人,做到每次活动有主持人,理论学习有主讲人,专题研讨有中心发言人,老师各司其职,有备而来。精心预设是教研活动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范的活动程序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保证,在活动中全员性地实现智慧共享是教研活动的关键。校本教研的全员性让同一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里所说的“参与”,是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全员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教学经历、说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反思,从而使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要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释放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能。要创建积极向上的教研文化,使教师们积极发言,不耻下问,平等交流,乐于争辩;让心灵碰撞,让智慧闪光,让每一位教师虚心汲取,在碰撞中领悟,在互补中成长,在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 ‎  2、集体备课活动常规化,让校本教研更有实效。‎ ‎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本身的专业化成长。备课组活动就是在校本研究的框架内,重视同伴互助的作用,在不断的合作反思的促进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单元或一课时分人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讨论交流修改至定稿。各备课组推选一名教师选定一个课时进行说课,集体评议。‎ ‎  3、特色的网络化教研,让校本教研走向高效。‎ ‎  我们精心打造学校网站,不断优化网站结构,遵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熟实用”的原则,扎扎实实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校本教研现代化的路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机遇,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我们精心打造学校网站,不断优化网站结构,遵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熟实用”的原则,扎扎实实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校本教研现代化的路子,收到了良好效果。‎ ‎  (四)善于反思,有效提升 ‎  教学反思是科研的基础工作,科研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研究活动。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我校重视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但主要是通过教研组的校本研究来实现的。我校每学期都要求各教研组,开展教学沙龙反思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教师个人、教研组集体、专业研究人员的三方面的互动与个人的深入反思,来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改善教学质量。教学沙龙后的反思,在同伴合作反思和专家引领下,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体。实践证明,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  五、课题实验初步成果 ‎  自进行课题实验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  1.实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  经过一年多课题研究,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学习,主动地搜寻教育科研信息成为教师的自觉的行动。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师把注重平时积累问题,经分析整理,撰写案例、论文。我校教师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和在各种评选中获奖。成果有:2009年出版生命化教育的论文集包括王树富《论课堂教学的生命化教育 》、彭玉梅《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教师是关键》、苗 ‎ 珺《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蒋春玲《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的历史课堂教学》、谭莉《教师用真诚的态度健康的心理》、郭德明《历史教育的生命化探究。》、刘晓红、刘建军《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倪乐鸿《对“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成全”的几点认识》、王凤增《让你的眼睛会说话》、吉春兰《创设生命化物理课堂教学》、董莉范《生命化教育》。2010年出版的生命化开题报告集蒋春玲《实践研究型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还有2010年出版的生命化论文集包括王树富、郭德明的《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之我见》、彭玉梅的《以文化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蒋春玲《历史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吕传新《材料作文的拟题及写作技巧》、何英的《感恩生命》、丛辉《重建教师文化的思考》、苗丽《浅谈生命化教育》、姜晓明《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研究》、肖维英《教师的微笑艺术》、刘馨媚《探究生命教育 ‎ 回归教育本源》、王洪悦《今天你笑了》、王霞《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王德利《生命化教育教师成长途径》、周晶波《生命化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的反思》、尹淑凤《浅谈数学课堂的生命化教育》、姜长富《生命化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谭丽《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王立奎《建设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可持序发展》、王树红《生命化教育从每个学生开始》、扬继兴《小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马茂红《教研的时效性之我见》、姜善丽《教师应以生命教育为主旨教书育人》、候德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刘福萍《浅谈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教育》、初春《对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感悟》、衣秀艳《从教书匠到教师的蜕变》、张芳《让语文课成为章显生命化教育的窗口》、孟凡光《校园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陈磊《用“爱”进行生命化教育》、倪乐红《对生命化的粗浅认识》、李侠《勤俭节约教育的体会》、刘建军《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刘晓红《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点滴体会》、张静《生命化教育途径之点滴谈》、王树华《从亨利·摩尔的创作主张看现代教育思想》、鹿国琴《英语教学如何实施生命化教育》等。‎ ‎  2、形成了青年教师管理培养“模式”‎ ‎  在探索培养青年教师实践研究中,学校也根据师资队伍调查分析,自行摸索了一套适合我校青年教师的管理模式培养模式:青年教师培养三级管理模式:校长室统筹规划青年教师总体发展,教导处、师训、教科室负责人管理和考核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学科组落实课堂教学研究以及组织教育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新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新教师上升到经验型教师培养模式:带教+教育科研;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教育科研→研究(开发、主持或参与研究课题,培养教师善于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培养学习→教师内涵发展,实现青年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  3.促进了实践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  学校为教师搭建了许多研究的平台:说课活动、学案撰写、基本功考核、示范课、研讨课、教师论坛、教学能手评比等,学校与教师都经过了一个实践、反思、提高的艰难过程。在浑江区教育学会和学校的组织指导下,教师们团结协作,大胆探索,精于钻研,他们像学者一样,审视补充教材、撰写学案、论文……教师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编著的学案中。课题研究,正在悄然改变着人才的结构,改变着教师的形象,它越来越促进了实践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  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师自身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创新的能力。我们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发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完善。其中主要有:1、我们目前形成的模式只是雏形,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2、在实施教学模式中,教师深深感受到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每堂课的任务,使之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兴趣要求。3、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方案,可能还不够准确、全面、完善,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有待深入研究。‎ ‎  七、今后的打算 ‎  学校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求发展。”‎ 办学宗旨,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会因为《实践研究型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停止不前。我们深知,课题的研究没有终结,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总之,在科研道路上,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教育理论,最大限度的完善和应用研究成果,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