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激励”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其他论文之浅谈“激励”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正确的激励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根据新形势,运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在学习乃至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 激励的内涵 激励通常被解释为导向满足某些需要或动机的行为。本文把它放到学校环境中,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价值,从而使学校,教师达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它的出发点是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采取一定的行为手段、规范或者奖惩性措施达成这一目的。同时,激励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连锁过程,激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有效的维持某种动机或需要。从其的内涵中可以发现激励和需要、动机是存在深刻关系的。 (一)激励与需要的关系 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包括基本的需要到各种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其有一个完整的阐述,它是一个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多样性、主次性和内在的逻辑性的理论。激励与需要的关系概括为,激励所要满足的就是一级级的需要,在满足了需要后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或者说才能高枕无忧的开展其他活动。卡尔威特说过“父母成功的开始就是要知道孩子的需要,这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桥梁。”同样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需要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二)激励与动机 动机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内心的期望。但是有时需要一些外部的奖励或者惩罚去维持某种动机,从而驱使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在教学工作中,外部的激励尤其是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激励就是要发现并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这种渴望,达到学生的预期效果甚至超越预期,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与动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行为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满足内部需要。 二、 激励的作用 激励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激励者和被激励者都是有益的,就如物理学上力的作用是相互。当教师运用正确的激励措施施力于学生,并让他们受用,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在学业或者在生活上得到满足。在这同时,作为教师自己的需要层次中的某一级也得到了满足,也就是教师个人也得到了激励。教师激励学生成功后深受学生欢迎,得到学生和同事乃至领导认同和尊重这就增强了教师的信心,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日常生活中,成功的完成一件事我们就会获得成就感,有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喜悦。当然受益的其实还有第三方,即我们的校方,学生和老师都得到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整个社会中也得到认同,获得荣誉和知名度。即达到学校目标和学生目标、教师目标三者在客观上的统一。 三、激励的方法与原则 教师本身应该掌握一定的激励理论、方法与原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适时恰当的激励。教师发出的讯号,产生的激励我们都可以称作外部激励,但是这种外部激励一旦产生作用时就会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从而进行自我的激励,最终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原则。在阐述激励与需要的关系的同时也说明了激励的另一个原则即按需激励原则。同时激励过程中物质激励是基础,但精神激励才是根本,要在适当的物质激励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精神激励,否则会使学生形成功力性心理。最后激励不等于一味的肯定或奖励,必须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者犯错误时负向的激励是必要的,要给与学生惩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归因,分析影响成败的因素,是能力不足,努力程度不够还是任务难度过大,或者完成这项任务的时机不对。只有正确归因才能为下次成功创造机会。 四、激励理论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的应用 激励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校方三方都是有利的,那么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根据学生需要,把握时机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育的实效。在这里我们结合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特点,简单分析几种激励方法。 (一)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通俗的来讲就是自我的实现是受他人期待影响。例如在做某项任务之前周围的人对你或者你的任务时持乐观态度的,对你充满了信心,通常你完成这项任务的可能性很大。反之亦然。而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就是所谓的教师的激励。 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聪明的汉斯” 。讲述了一只马在其主人的不断赞许中学会了做数学题。一只马受到老师的赞许或鼓舞会产生如此积极的反应,何况是聪明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手势或赞赏的话语都会产生不一般的效果。我们学校的学生无疑都面对着一个崭新的环境,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无助,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些焦虑,而在内心深处他们是渴望在新的环境得到新同学、新老师的认同和尊重的需要的,这时适时的问候,善意的眼神都会成为正向的激励,给予他们新的希望,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同样学生在获得某种成功,比如考试前进了几名,在学校获得优秀称号,真诚的祝福以及希望他在未来取得更好的这种希望与期望也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或动机,成为他们自我实现的,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的的基石。当然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就要在负激励的基础上加以正向的激励,负激励就是我们所谓的批评教育或者一些无伤大雅的惩罚性措施,点出错误,加以纠正,并让学生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错误。但是也要让他们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产生负罪感,但过分的褒奖不利于学生成长,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二)由ABC理论得到的激励启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即使在小学也会经历无数场大大小小考试,每次考试都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有输赢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在这个事件中,真正影响学生的不是考试的结果,而是学生对这个结果产生的不同看法,最终会促使他们形成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困扰。比如某同学在本次考试中失败,他可能就会产生怀疑,我是不是太笨了,能力太差了等等消极负面的情绪,最终丧失学习的信心,对生活的信心。当然也有同学因为在某次考试中取的好成绩而沾沾自喜,或者自信心不断增强,不断膨胀,转而开始懒惰,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差再丧失信心等情绪反应都提醒我们,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教师可以大有作为。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采取正确的方式激励,重塑或者巩固这种信心或心理状况。面对学生产生的这些自我服务性偏差,我们给予正确的导向,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慰,认识自己,免受不合理信念的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困扰。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所给自己的消极暗示,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告诉学生“相信你!你能行!”,为其树立信心。同样消极的暗示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作为教师不能在言语和行为上给与学生过多打击,否则会打击学生信心,影响其健康成长。但是在教学中若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教师可以采用正惩罚或负惩罚的方式使之加以改正。 激励与教育工作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地、适度的运用激励。把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几个原则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激励学生。同时激励更与我们的需要、期望动机等等是存在密切关系,巧妙地应用激励小技巧,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我们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健康成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