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在教育机智中“消融”班级矛盾
班主任论文之在教育机智中“消融”班级矛盾 班级里的学生有几十个,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科任教师,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使师生心态都受到不良影响。身为班主任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有经验的班主任带给我们许多好办法—— ■ 实招 “课本剧”巧妙化解 语文老师跟我“告状”,说班上的小A同学近期和一位任课老师不断冲突,上课时故意说话,不听课,老师让交作业也不交。老师和他谈心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要故意气他!”才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就产生了这种不良的情绪,必须要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解决,否则问题会积小成大,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 班会课上,我带着设计好的课件来到教室,首先让孩子们根据出示的情境自由组合,编一个“课本剧”——《当老师批评时,我该怎么办》。要求一明确,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地进行了自由组合,并很投入地表演起来。 第一个表演的是小A所在的小组。小A扮演的是受老师批评的孩子,对于“老师”的批评,小A对同组的同学说:“我就不交作业。”还表现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这时,我抓住机会直接扮演老师:“小A同学,那你可以说说为什么不交作业给我吗?” 沉浸在表演兴奋中的小A说:“你光喜欢批评我,所以我不高兴……” 表演到这儿,已经找到了原因,接着就是如何引导孩子来“化解”小A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我转向全班同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马上纷纷举手回答,提出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有的说,“学生就要听老师的话。”还有的说,“老师也应该检讨一下,不能老批评学生。”我适时引导,告诉同学们,我会把他们的想法告诉老师们的。 我又把话题引到小A身上,请小A再谈谈想法。这次,小A说:“我要理解老师的批评,要是我不同意,就直接向老师提出来。” 在整堂课上,涉及到小A的回答和讨论时,我都很小心地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过渡到他身上,而不使他本人感到这个讨论和表演是因为他来的。在遇到师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老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问题的发生,但在个别对待闹矛盾的孩子时,需要慎重,眼要“大”一点,心要“粗”一点,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绝不能“一棒子打死”。现在小A和语文老师相处得很好了。 ■ 妙招 卸下心中的石头 长期在没有玩伴的家庭中生活,会使独生子女形成孤僻的性格,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引发矛盾,有的还会耿耿于怀,孩子慢慢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这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 那天在翻看一本文摘时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顿时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次,老师问小朋友:“你们有讨厌的人吗?”小朋友们有的不吭声,有的点点头。接着,老师发给班里每个孩子一个纸袋,告诉他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你们把你所讨厌的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也可以用符号代替。每天放学之后,请大家到路边找一些石头,回去把这些写着名字的纸条贴到石头上。把你非常讨厌的人的名字,贴到大一点的石头上;一般讨厌的人,贴在小一点的石头上。每天,你都把‘讨厌的人’放进这个袋子里,带到学校里来。” 小朋友们听了,感到很有趣,放学后,他们都抢着到处去找石头。第二天一早,孩子们都带着装有石头的袋子来到学校,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讨论着……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有些小朋友袋子里的石头越装越多,他们自己几乎都快提不动了。 “老师,拎着这些石头来学校真的好累啊!我都快累死了!”小朋友们开始有一些抱怨。老师笑了笑,对孩子们说:“ 既然拎着这些石头很累,那就放下这些石头吧,以后也不要再往里面放石头了!” 小朋友们都很诧异,为什么不搜集了呢? “孩子们,讨厌一个人,就等于在你的心头加了一块石头。你讨厌的人越多,你就越觉得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宽恕别人,不要把小事儿记在心上……” 是啊,宽容是一剂健康的良药,宽容是一种美德。我把这个短小而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丢弃心里的那些石头,不再记恨别人了。 ■ 真招 学生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我想根本的症结在于: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缺少一种自我反省的品质。 他们在矛盾出现的时候,一味地替自己找理由,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其实,在成人的群体活动中,出现危机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保护自己,这是心理本能反应,无可厚非,更何况是孩子了。但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就升格为品质问题。学生这种自我反省意识的缺乏正是其相互间矛盾、纠纷不断的根源,而一旦培养了这种品质,就等于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积累了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 此外,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其具体的做法是“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作矛盾的对方,学着用对方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 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矛盾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但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因为如果因为自己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赔不是。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 观点 爱心滋润解“心结”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敌视仇恨心理,他怎么可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学习与生活呢?老师又怎么可能以一种坦然的心境来教学呢? 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化解学生的仇恨。其实,师生之间会有多大的恨呢?不过是一些误解误会而已。我认为,要解开学生“心结”,教师要具备三点要求: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与一双敏锐的眼睛。学生的心理毕竟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单纯也很极端。他们对老师的爱是真挚的,但因为一些事端,这种“恨”也是直接的,有时甚至是不加掩饰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细心了解,最好把这种仇恨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误会越积越多,疙瘩越系越紧,师生间的鸿沟越来越宽,问题也越来越难解决。 其次,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语言温暖学生的心田。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这种仇恨心理之后,绝不能大惊失色,乱了方寸。切忌硬碰硬,那样做只能两败俱伤。最理智的方法是以柔情化顽石,以情以理来消除仇恨。可以采取聊天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到问题所在后,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如果问题在自己,绝不能有师长之虚荣,要勇于自我批评,以自己的真诚来换取学生的理解。假如是学生误解了自己,也要和学生一起解开这个结,说出自己的本意,让误会尽快尽早地解除。 再次,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水过地皮湿,肯定留有痕迹;曾有误会,即使解决也会心存芥蒂。教师一定要以理性去除芥蒂,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因为此时学生的心理最敏感,他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如果你不自觉地以“有色眼镜”来看他的话,相信前面所做的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这是矛盾化解中经常被忽略的一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宽容不容小觑。 矛盾宜解不宜结,作为老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爱护学生,理解学生,避免矛盾的激化并且解决矛盾才是上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