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孩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孩子

其他论文之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孩子 ‎ ‎  作者: 骆琴琴 ‎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单纯地认为:教师教,学生学。至于具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大家也只是觉得老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所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改革,并且力度很大。‎ ‎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作用。因此,现在的教学更多的是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孩子,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 ‎  当前,无数评价甚高的语文课堂教学向我们证明:教师已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得以体现。然而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这些喜人的自主学习景象后面却有一些隐性的东西正在逐渐流失。‎ ‎  一、学习潜能的流失。‎ ‎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即时性、应景式回答常使教师满足,可学生少有思维的过程,所反馈的信息虽不乏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需要的知识铺垫,但往往零碎,学生又缺乏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日积月累,学习潜能悄然流失。‎ ‎  布鲁纳曾强调指出:“人唯有凭藉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 知识,首先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良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内容无需进行多大智力斗争、思维活动,实属展示性学习结论,虽为一时的学习过程架开了桥梁,铺出了道路,可这种学习结果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定势上,要细察学生个人学习所得,那么肯定甚微。‎ ‎  那么面对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呢?①关照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学生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由于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认识水平各不相同,所考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知道详尽的结果成为他们此刻迫切的需要,唯有如此,学生的内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零碎、多向的观点上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梳理,准确把握学生呈现思维问题的过程,将掌握知识的方法渗透给学生。②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会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在众多的学生观点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再加以提升,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③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层次性,有利于支持并促进不同需要的学生进行思维,而不把设计的问题当作完成教案的铺垫,从而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效防止学习潜能的流失。‎ ‎  二、“精英”资源的流失。‎ ‎  教学设计更多地面向于中等生,班级的“精英”往往出现“吃不饱”‎ 的现象,如某学生已能把一篇文章朗读到位还不得不接受教师悉心的指导;某学生对某段文字已充分感知并能独抒己见了,却仍只能困于认真的聆听……这样的学生即使在充分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就他个人的发展上又有多大长进呢?长此下去,造成了“精英”资源的流失。‎ ‎  据教育家分析,任何人的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而需要是有层次的。高级需要的出现往往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高级需要的产生也可以改组、压低低级需要。这表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学力”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精英”大多学有遗力,他们的学力处于一种发展性的状态,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在统一的目标下,其极具天赋的灵性往往难以生成。教师欣赏他们,无外乎是因为他们“优等”,不用多操心,但却忽视了这些优等生更需要教师多操心,即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如果语文教学还仅停留在兼顾全局统一行使的层面上的话,那么“精英”资源的流失将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大成功与大失败。‎ ‎  《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曾经那么强烈地呼吁“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有所突醒呢?①教师在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和关照学生的个性生成,特别是那些在思维和语言上“一鸣惊人”的学生,不要让他们迸出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陷入水土流失般的窘迫境地。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教育敏感度,对其积极利用,以便于为他们提供更个性的天空,更自由的天地。②‎ 分层实施进行教学活动,包括目标、提问、练习、评价的分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实实在在地把分层教学的思想落到实处,至少可以防止出现阻碍学生发展的失败事例。③将讨论与争鸣的学习方式适当引入课堂,多一些必要的思维训练,少一些形式的教学常规,让学生拥有一点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更多的优等生尽展其华,使他们的学力趋向平稳发展。④着眼于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提供一定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致于使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精英资源流失。‎ ‎  三、时间精力的流失。‎ ‎  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自读自悟式的积累,不论难易程度,不论字词篇章的理解,均要求学生自读自悟——“你只要多读几遍就一定会明白的!”悟性高,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也许“读着,读着他就懂了”。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也许就不能达到教师的理想境界,因为他们对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还只是茫然一片。所以他们的自读自悟只不过是在模模糊糊中摸索,从而造成了这类学生精力、时间上流失。‎ ‎  建立在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有关理论基础上的知识发生过程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经过以及向前拓展的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里只为教师提供“读”而未定性为一定是自读,课堂上“书声琅琅”、“小组学习”虽为学习开辟出了一片自主的天地,却不能包括语文学习的全部。如果景象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如书声琅琅背后缺乏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功力,大量地积累语言文字,却不知为何要积累,这无异于“囫囵吞枣”。“小组学习”当中没有具体可行的学习内容,往往掩盖着的是学生思维的贫困和才智的消磨,学生的精力时间也必将流失殆尽。‎ ‎  事实证明,学生并不乐意老师整堂课都用来进行朗读训练,更不乐意毫无目的地做无意义的工作,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这类倾向更明显。他们认为一直以这种形式教学未免太单调乏味,以至于深感没劲,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还持续以上种种无效劳动,那么所造成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恐怕就相当惊人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①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落到实处,特别对于学生因已有认知、经验等限制而很难读懂或精妙的语言形式,充分兼顾听、说、写等形式,使其互生互长,互动互促,共同构筑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结构,让学生的精力、时间在充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不顾学情不顾文体一味让学生自读自悟,盲目学习。②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的训练。不要偏差地理解思维训练,教师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的创新因素,实实在在利用语言文字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激活。‎ ‎  四、教师主体的流失。‎ ‎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了语文课堂上的浓彩重墨,教师的“讲”显然已退居二线,课堂也由过去的由教师主宰变为由学生主宰。教师负责请学生回答问题,负责让学生提出疑问,负责对学生作一些评价,不敢多讲一句,生怕有牵着学生走,观念陈旧之嫌,此时此刻,教师的主体性不免开始流失。‎ ‎  师生双主体论对师生双方各自的能动性进行了肯定。无论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上海的毛荣富感叹现在的自主课堂总缺乏一种让人回味的厚重感,这种感叹大多归因于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程度,可以试想,教师处于这样一种现状下,自我价值的体现仅靠对教学形式的设计的完美追求,而缺乏对自身学识和才情等内涵的补充与积淀,那么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将如何充实呢?教师的主体素质还会焕发出永恒的魅力吗?‎ ‎  由此可见,教师主体的魅力展示关键在于“导”字。教师主导有方,“双主”的光芒才可能得以闪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传递员。其次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学识和才情等内涵的补充与积淀,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内容,并力求突出三点:①鉴于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独到的感悟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紧张度与密度。②‎ 在学生纷纷讨论和各抒己见之余,教师要加以整合提炼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发表更高一筹的见解,以便把学生引入更高的问题情境中去。③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应作必要的点拨与精练的讲述,即该讲的老师一定要讲,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  如果说“自主学习”是一门功课,那么之前对于自主学习隐性东西的流失所做的分析只能算是预习,真正地学习却是如何让孩子接手他们自己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就此问题,我想提出四个语文教学的激趣小歪招。‎ ‎  第一招、趣味法。‎ ‎  趣味是要靠趣味来激发。闲谈时,问同学们最想听的语文知识是哪些内容?他们都说是老师讲的趣味题,如人物典故、趣闻逸事、成语接龙、幽默讽刺等,于是就投其所好,每节课用2-3分钟讲语文趣味题,并名之曰:今日之小菜。小菜吃多了,胃口也就开了,然后再引导他们吃“大菜”--人类优秀文化之大餐。‎ ‎  第二招、挪移法。‎ ‎  金庸武侠小说中写有一功法叫什么挪移法,能把其他人的炼就的精华吸收过来,给自己增添功力。语文课也可借鉴,把音乐欣赏、精彩影视、演讲口才、甚至动画、电脑制作等都“拿”‎ 过来,为我所用。如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我们成功了》就引导学生收集北京申奥的资料并观看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影像;讲《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就引导学生看神舟七号发射的影像记录和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学习关于保护动物的《识字七》时,就引导学生网上调查,积累材料,了解有哪些动物是稀有动物需要保护,并组织讨论如何从自身出发去保护动物。‎ ‎  第三招、反串法。‎ ‎  常让学生考考我。明星喜欢“反串”,我也经常如此,一反串,才知道学生做老师,比老师还老师,常找牛角尖题为难他(她)的师傅,不过这也正中了我的计,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查找去质疑。有时故意回答不上,“老师”大乐,我也大乐。‎ ‎  第四招、无为法。‎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自然,对语文教学来说,我理解为指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讲,不要过多分析,要让他们自己多读多看多想。有时讲不出名堂,我就不讲,让他们读、读、读,一遍二遍第三遍。学生不肯读,咋办?我就用“下三烂”动作,手上涂满粉笔灰,不开口者,要他尝尝啥滋味。‎ ‎  想要真正地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孩子,除了给他们空间,还要多鼓励他们,给他们运用空间的勇气。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 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孩子,放手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