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积极构建通向多元感悟的“绿色通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积极构建通向多元感悟的“绿色通道”

语文论文之积极构建通向多元感悟的“绿色通道” ‎ ‎  浙江省温岭市三星小学   李琴辉 ‎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着眼于“动态生成”观点的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计划”课堂,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应以“市场经济”的理念,去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自主地、积极地去构建,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自主选择、质疑释疑、填补“空白”、形成期待等途径,去多元地感悟文本,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  [关键词]动态生成     多元感悟 ‎  自从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后,于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多元感悟”,出现了“日出江花一片红”的繁荣景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命得以放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总是欣赏不到满园的春色。那如何打开这扇柴门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用呵护生命的理念,引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多元感悟,让生命之光在课堂中闪耀,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 ‎  一、关注学生体验,在创设的情境中生成多元感悟 ‎  体验是学生感悟人物和作者心境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体验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或入境想象”等途径来体验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与作者展开无声的对话,从而使之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丰富意蕴,感悟文本的人文思想。如《田忌赛马》一文,通过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揭示了“我们做事要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使用力量”的道理。教学时当学生悟出了田忌之所以取胜的原因及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后,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  师:如果你就是齐威王的一位谋士,自始至终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双方的比赛。现在你也明白了田忌在孙膑的帮助安排下取胜的原因,你有没有办法劝齐威王再进行第三次比赛并有把握取胜?‎ ‎  生:(1.让田忌先出马,并借鉴孙膑的办法将计就计。只要齐威王不再用第二此的出马顺序,齐威王就一定赢; 2.要求田忌遵守比赛规则,齐威王也一定能赢。)‎ ‎  师:齐威王在你们这班谋士的劝说帮助下赢了第三次赛马,而很喜欢赛马的田忌今后一定还会与齐威王赛马。如果你是孙膑或田忌身旁的谋士,下一次赛马有什么办法取胜?‎ ‎  生:(1.再变通,想出新的计策;2.加强驯马,增强赛马的实力……)‎ ‎  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想像延伸,学生除懂得原料所揭示的道理外,还获得多元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1、要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2、按规则办事,公平竞争;3、增强自身实力是取胜的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 ‎  再如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入境体验“假如你是作者,置身茫茫雪境中会有怎样体验和思考?”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入境想象,诗人虽未直接用“雪”字,但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换位思考,似乎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感悟到作者的复杂心境和不畏严寒,孤舟独钓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感悟到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保持人格独立的情操。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体验的热情,深入感悟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引发思想的共鸣以及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 ‎  二、关注自主,在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 ‎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并付诸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我们应该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设计;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自信,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方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于是,学生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再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即“春、夏、秋、冬”内容中的某一两项自渎自悟。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容易得到发挥。‎ ‎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荔枝》时的一个精彩片段:‎ ‎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也许刚才同学们都受到感染,还沉浸在对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思念中。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商量如何布置这一课的作业。‎ ‎  开始教室里一片沉默,当他们看到老师信任和鼓励的目光时,一下子来了兴致。先是两三个,接着七八个,后来几乎都举起了手。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  生:可以把文中母亲非常喜爱荔枝,舍不得吃荔枝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抄在优美词句摘录卡上。‎ ‎  生:这篇课文还有很多描写细致的地方,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  师:这个建议不错,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多积累是学习的好方法。‎ ‎  生:我回家想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得更有感情。‎ ‎  师:我相信你回家多练习,一定会读得更好,明天大家可要洗耳恭听哦。‎ ‎  生:我回家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并告诉她:“您就像文中的母亲一样慈祥,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谢谢您!”‎ ‎  生: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续写结尾,写出作者没有说出来的话。‎ ‎  生:深情而又伟大的母爱啊,同学们真是情溢于心,不吐不快啊。‎ ‎  生:同学们回家可以帮妈妈做一件事,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件妈妈喜欢的东西,亲手送给她,并观察她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下来。‎ ‎  ……‎ ‎  正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唉”地一声叹气,觉得这铃声响得真不是时候。‎ ‎  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提得很好,有些作业很有创意,考虑得比老师还周到。今天就由你们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作业,回家去完成。大家能做好吗?‎ ‎  生:能!(出乎意料的响亮和整齐)‎ ‎  从以上片断我们可以看到读一篇文章,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表达感受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面对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充满灵性的作业中拨通感情的心弦,激发学生独到的感悟。在这里,同学们有的想通过诵读,直抒胸臆;有的想续写结尾,不吐不快;有的想亲自实践,表达真情。那么,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创设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  三、关注学生的疑问,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 ‎  质疑是创造的前提,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质疑所学的知识是燃起感悟之烈火的干柴。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为惟书,不惟师,敢于提问,敢于向教材提问,向教师提问,向同学提问,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有位学生忽然提出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快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思考片刻后,有的同学说:“李白向汪伦道别的晚,不让汪伦有所准备,怕他花钱送礼品。”有的同学说:“李白悄悄地走,不愿让汪伦知道,怕他挽留自己,后来被汪伦发现了,就赶快来送。”‎ 还有的说两人感情深厚汪伦已经送了李白,现在又来送一程。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学生进一步深深地体会到了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情。要下课的时候,又表扬了最先开始提问的那个同学,并且告诉大家,不管对课文有什么想法,都应该积极地在课堂上提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要抱着凡是讨论都要有个确定结果的态度。再如笔者在听《登山》教学公开课时,执教者照例问了一句:“读了这篇课文,大家还有没有什么想法?”‎ ‎  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善于言辞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和老师都说列宁是个征服困难的勇敢者,可为什么文章一开始说列宁是为了躲避沙皇的追捕而……”‎ ‎  执教者一听,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挑动学生斗学生,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辩论,以澄清对列宁的认识,消除该生的疑惑,加深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认识,避免老师过多的讲解。这时,果然有些同学站起来反驳:①“列宁当时的躲避不是胆怯,而是革命斗争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②“当时沙皇太强大了,列宁势单力薄,没必要去以卵击石。”③“列宁虽然是躲避,但不是逃避,我从资料上查过,列宁在狱中、在被流放时都在指导着俄国革命,他居住在那儿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开展革命工作。”④“列宁的躲避实际上是种斗争艺术,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  听着这精彩的发言,当时我不禁为孩子们多元的感悟而在心里暗暗喝彩。‎ ‎  讨论告一段落后,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读了《登山》我觉得列宁身上除了勇敢、不怕挫折等崇高品质外,更可贵的是严以律己好品质。“我插问了一句:”你从哪里读出来?“他侃侃而谈:”上山时走险路,主要是为了抄近路,赶时间,看日出,而下山时列宁仍然选择走险路,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严于律己。上山时过险路列宁在悬崖边停了几秒钟,可见当时列宁也害怕了,但后来克服害怕走了过去,虽然走过了,但列宁在心里不原谅自己,为自己刚才的胆怯而自责。因此,下山时尽管时间充裕,他也是决不走大路,仍从紧临深渊的小路返回,是惩罚自己刚才的一闪念的怯懦,是为了让自己更勇敢坚强。可见列宁是个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错误的人,对自己要求是相当严格……“‎ ‎  从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年来,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受者这一层面是很不成熟的,其实,学生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他们的积极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比预设强加的要鲜活得多,当然课堂也因学生的深入、多元的感悟而更精彩了。‎ ‎  四、填补”空白“,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中生成多元感悟 ‎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填补空白能够驱遣读者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教”柳绿花红“中的”花红“一词时,教师在课中播放了一段百花盛开的美景,学生欣赏后教师问:”‎ 现在你知道花红是什么意思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花红就是花儿开了!“”花红就是花儿艳了!“”花红就是花儿咧开嘴笑了!“”花红就是花儿散发出清香,引来蜜峰,引来蝴蝶,引来了看花的小朋友。小朋友看着美丽的花儿都夸花儿美,花儿香。花了听了高兴得脸红了!“”是的,你看那红彤彤的花瓣就是它的笑脸,那花芯就是它忽闪忽闪的小眼睛!“……丰富的想象使”花红“两个字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鲜活起来,灵动起来,神奇起来!利用文本资源拓展多元感悟的思维空间,使师生在思维碰撞及情感交流中闪现多元感悟的智慧之花。‎ ‎  五、关注阅读期待,在形成期待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 ‎  读者的”前理解“结构,通称为”阅读理解的成见“。读解总是克服原有的成见,又形成新的成见。在新旧成见之间有一条细带联系着,那就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新旧成见不断交替,”阅读期待“不断实现,读者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期待“往往指向于作品中的语言内涵丰富、衔接篇章处,而这正是学生生成多元感悟的接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接口使学生在形成期待中多元感悟。如一位教师要执教《草传借箭》一课,前两个星期先让学生借《三国演义》阅读有关篇章,并在读书活动课上就三国中的人物特征展开讨论,再在临时课前一天预习课文,提出疑问。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究竟是‘骗箭’还是‘接箭’?“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  师:同学们很不错,在预习中产生了疑问,而且这个问题对把握全篇至关重要。这样,认为”借箭“的同学为正方,认为”骗箭“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双反从整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然后陈述自己意见。‎ ‎  教师组织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 ‎  在辩论中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悟,只要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只要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独特表露,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要加以肯定和接纳。就这样引导学生在形成期待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说到底就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是学生生命潜能的充分张扬。‎ ‎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语文素养说到底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说到底就是”人“的教育。当我们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感悟并领悟着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灵魂,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生命才会得以放飞。‎ ‎  参考文献 ‎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  3、周一贯:《开发学生”反常“‎ 思考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 ‎  4、袁孟斌:《解读的多元走向及整合》,《语文教学及研究》,2005年10月 ‎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