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如何备好数学课
数学论文之如何备好数学课 自从我们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备课上课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教无定法,“如何使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改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法里有不少关于“如何备课”的经典之说,现在乃至将来,仍然值得我们去遵循。 接到校本培训的任务,要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备好课”。今天,我想结合数学学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第一,理论上做到三个统一: 一、知识体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1、系统了解 知识体系 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等。 2、认真探讨 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版本的现象可以说是常见的。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的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空间立体感的建立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3、仔细关注 能力要求 “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做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一般能力有: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等;专业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4、全面实施 因材施教方略 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不切实际。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当具有“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思考空间,让他们带着“问号”离开课堂,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对基础相对弱一点的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能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拥有成就感。因此,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课的前提。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1、合理安排、优化重组(内容) 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因为全国各地教材的大范围统一,就意味着其针对性的减弱,所以课本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不是唯一标准。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要学的是知识体系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哪种版本的教材。这就是当前经常提及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问题。因而,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 2、以人为本、按需分配(对象) 学习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更新与扩容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动的、无法替代的艰苦心理历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愉快教育、适度紧张(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上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种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4、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方法) 数学以其特有的“严密性”而著称,这种严密意味着其逻辑体系的“不可拆分性”。这一“密不可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与有序性。任何“一劳永逸”、“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才能循序渐进。这个“势”包括学生的“ 年龄特点(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知识结构(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同一阶段、不同科目的不同阶段)、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导”的方法主要有:点拨、启发、暗示、互动、表扬、纠正等。 三、形散与神不散的统一 1、有限的篇幅与不漏的“天网”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篇教案都应成为一张无边的“天网”。尽管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教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从知识、能力、技巧、乃至品质等方面来看,她应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天网。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机会,消失于教案的“盲点”之中。要想将这张“网”织好、用好,教师的“修为”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预见性。 2、数学美与“作秀” “枯燥”是数学公认的特点,“枯燥”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数学的精彩”。这种精彩之所以不为常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数学的某个方面的某些素养不够所致。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罢了。你看:数学知识的简洁美,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美在简洁与和谐,勾股定理所揭示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美在漂亮与奇异,数学逻辑推理的简洁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体系的符号美,数学图形的动态美、静态美、对称美,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如何才能将数学美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每一位学生?那就要“作秀” !精美的包装与适度的展现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要使学生能“入局”,那你就得先“布局”--也就是说要备好课。 3、形散与神不散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难易程度的区别,同是数学这门课,在备课时,教案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也应有所变化:有时突出性质、有时强调图形、有时标注符号、有时分析思路,各具形态,不一而足。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都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这种提法也许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是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外在的“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就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我们有理由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二、实际操作上,备课要备五个方面 1、备大纲和课程标准:目的在于明确对本学科的规定及要求,弄清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2、备教材: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了解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材的深、广度。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 3、备学生: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他们,这样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学生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师们都有了解学生的想法,但不知道怎样了解学生?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我想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包括知识背景、生活背景)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不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 (2)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什么地方有困难? (3)学生想知道什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它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4)了解学生喜欢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听听孩子们的感受,会对我们的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有帮助。 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呢? (1)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课堂观察。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点点变化,孩子脸上掠过的一丝惊喜?迷惑?犹豫? (2)问卷调查可以帮你了解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之前或之后来做。 (3)作业:可以发现哪些地方掌握得好,哪些方面有问题。 (4)课堂练习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5)课间访谈:下课了,抓住一个同学聊聊,问问你这节课觉得怎么样? (6)期末时,让学生想一想,谈一谈本学期的想法和困惑。 (7)可以出命题数学作文,例如:《我喜欢怎样学数学》,《假如我是数学老师》。 4、备方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方法要灵活多样,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师生平等,团结协作意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我们要正确运用鼓励性和评价性语言,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学、会学、善学的能力。 5、备习题:习题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习题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没有恰当的例题讲解和必要的习题练习做铺垫,学生就无法巩固所学知识,无法掌握有关的基本技能和进一步的能力培养。例题的选择要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延伸性及典型性,例题示范时,应明确各题的要求,解题关键,解题技巧,以及解题的格式等。 第三、有人总结,当前在备课认识层面上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有人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而写教案的内容也就是抄一遍教材。 误区之二:备课=背课。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牢记于心,上课时就平铺直叙。整个课堂“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学”, 老师是演讲者,学生变成了听众。 误区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有以下四抄) 一抄: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教师备课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要点,不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而是通过购买《名师优秀教案》,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搬下来。检查起来,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有的学校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数量,检查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上,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抄教案,甚至补教案现象。这种无效的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缺乏实效。 二抄:改头换面,重整旧案。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虽没有照抄现成的教案,却打起了往年备课本的主意,还有的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做本学期的备课,权且应付了事。 三抄:大刀阔斧,化繁为简。这些教师连“备”都觉得麻烦,干脆在“备”的过程中,拿着购来的《教案》,简单地摘录“重点环节”,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抄:直接拿来,照本宣科。有些教师是走“捷径”,直接拿着教案上。他们认为,《教案精选》本身就是优秀的结晶,不须要再加工,没有“写”、“备”的必要,直接拿来,照本宣科就行。 对照以上,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改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现象并不只有我们芜湖市存在,在一些教育发达的省、市名校中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不值得思考吗?有人说,教育要打板子,那也得找对“屁股”,不是吗? 都说教师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教学工作繁杂琐碎,干起来那叫一个累。繁重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阅卷压的教师喘不过气来。颈椎病,肩周炎伴随着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师。然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们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我们永远是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有人说“中国今天的现实,是过去十年教育的结果;而今天的教育,将是未来十年的现实。”如何让我们数学教师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提高备课效率,用智慧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引航,是不是也值得我们深思呢? 第四、和大家一起分享专家的两个建议(愿专家的建议能为我们拨开心头的云雾) 建议一、拥有理想,用心教学 教育现实不理想,理想教育不现实,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成绩是重要的,理想更重要。 对一个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人来说,对教育的热爱程度决定了对教育的用心程度,对教育的用心程度决定了所能达到的教育高度。 初中教育应当为学校想三年,为学生想三十年,为国家想三百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建议二、加强学习,学会研究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许多教育问题并不是教育技术问题,而是教师的人格问题。 读书能提供教师独立的信仰、思考的方法和观察的视角,这就是道。道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揣在怀里就不会变化的,道需要长久修炼,书是道的载体,常修炼就是常读书。(以上是特级教师高万祥给我们的建议) 人生应当读几本垫底的书---陶行知 结束语 绘画有画外功,写诗有诗外功。专家的两点建议,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备课的“备外功”呢?就象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一样,“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一次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一位青年教师在观摩一位特级教师的精彩展示课之后,问了这位老师一个问题:“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 这位老师回答说“准备这节课我只花了十几分钟,而真正备这节课我用了一辈子。” 看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让我们一起好好读书,认真备课,努力做事吧!为了学生,为了学校,也为我们自己! 以上是我的学习收获与体会,不当之处,敬请赐教!感谢各位的聆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