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浅析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浅析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论文之浅析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 ‎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工具。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快的阶段,在这门重技能的学科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在新课改的教育思想下,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探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高效的教与学生高效的学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差异化,教学模式 一、前言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年轻”‎ 的学科,采用的教学模式非常有限,随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因此,一线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和学习,并借鉴一些有效新颖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是迫在眉睫之事。作者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三个角度分析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 二、研究现状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实现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目标。‎ 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一直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在美国信息化教育有着两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即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在英国首次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化教育是在1999年的时候,它强调要采取这项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对于信息主动获取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了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于课堂教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考查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有效的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信息化教育的服务。‎ 在2000年的10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规划。2003年2月开始针对高中生制定了信息技术课程。至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通过加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深化信息化应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有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为实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突破。提倡少讲多学,改变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评价促发展,评价要做到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一)课堂教学实施环境 ‎1.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的资源需要软硬件的结合。这对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利弊兼顾。有利的一面在于,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在使用教学软件通过教师机控制学生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时,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到讲解信息而不受到其他学生的干扰,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全体学生共同面对一个黑版或电子白板在获取信息时来的更快捷有效。不利的因素是,想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在课前检测每一台学生机的正常运行,软件的快速启动,减少电脑故障的发生。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所不需要面对的工作量。‎ ‎2.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暂时没有列入考试科目,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学校教育中,对于这门学科没有过高的要求。课程设置间隔时间比较长,上课频率较低。学生一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很容易遗忘。没有有效的巩固方法很容易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有时还要因为各种原因面临被其他学科教师占课的情况,所以课堂教学尤为宝贵,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效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实施流程 课前——课中——课后 ‎(二)三个维度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摩擦或矛盾关系;‎ ‎:相互作用或媒介关系 ‎(三)详细教学环节及基本内涵 ‎1.课前:巩固知识储备 ‎⑴测评翻转学习效果(用时3分钟)‎ ‎⑵巩固重点知识(用时2分钟)‎ ‎ 翻转课堂时当下最流行的教育名词之一,网络时代,由于网上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为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从长远来看,翻转课堂向更广义的翻转学习转变。所谓翻转学习(Flipped Learning),是对翻转课堂的进一步引申和发展。它与传统学习正相反,在大家分开的时候各自通过网络开展个别化、碎片式学习(接受知识),而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或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则通过分享、交流、以深化、巩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顺应了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与需要,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形式。‎ 借助腾讯QQ软件建群方式实施翻转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群主,负责发公告,上传本学科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发布作业。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搜集各类学习素材,如视频、文档、图片、网站链接等上传至群文件供学生下载后学习。保证素材形式不同,但所学知识点相同。每周信息技术教师定期在线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针对每节课前学习内容制定测试题目,测试方式灵活多样。利用课前时间实施测评,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将要涉及的重点知识。‎ 这个阶段,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开创者和提供者;教师是学生的任务的发布者和学习过程的督促者;学生是学习资源的选择者和使用者,主动建构者 ‎2.课中:教学环节设置 ‎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应从满足学生的情感意愿出发,听取学生意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数据的编辑与排序》是Excel电子表格软件学习的第一课,借由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探险故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成具体任务来解决。学生听得投入,仿佛自己置身这个故事之中。迫切想要解决故事中遇到的难题。‎ ‎⑵分解问题,探究方法 总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不能一次性解决,需要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⑶设置任务,明确目标 帮助学生将情景中的问题转换成具体的操作任务,并告知学生每项任务需要达成的目标。‎ ‎⑷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课前的重点知识巩固已为学生完成任务做好铺垫,是构建新知的重要环节。‎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差距较大,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达成高效的学习目标,实行小组制学习。通过前期测试,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每个小组都安排3个层次(A,B,C)的学生组成。A层是操作水平高,积极性高,自学能力强;B层是基础知识掌握一般,接受能力一般;C层是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差。自主学习时可借助课本;协作学习时需要讨论小组组员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求助。‎ ‎⑸小组内评,集体评价,教师评价 小组内成员互评,选取优秀小组作品集体评价,教师作最终评价 ‎⑹巩固知识,迁移知识 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未完成前阶段学习任务的同学继续完成。已经完成的同学,给以更具挑战的任务,尝试完成,实现知识迁移。‎ 这个阶段共用时40分钟。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解读者,教师为学生完成任务搭建脚手架,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资源的主导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合作者。‎ 六、课堂效果验证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               课堂参与度 ‎ 回答问题人数 ‎ 操作练习人数 教师机的教学软件可观察学生操作练习情况。通过随机抽样对比的两个班级,实验班采取上述教学模式,对照班级采取未改变的教学模式,在主动参与课堂练习的阶段有差距,对照班学生缺乏积极性,有个别学生利用自主练习时间玩游戏。实验班基本没有此类情况。‎ ‎(二)               完成任务量 完成任务数量。‎ ‎(三)               任务完成时间 完成任务最快学生用时。‎ ‎(四)               任务完成人数 完成本节课所有任务的人数。‎ ‎(五)               任务完成效果 兼顾评价过程与结果,达成任务目标的各方面知识点是否理解,操作规范程度。‎ 以《数据的编辑与排序》课堂为例:‎ ‎ ‎ ‎ ‎ ‎ ‎ ‎ 项目          班级 ‎ ‎ ‎ ‎ ‎ 实验班(61人)‎ ‎ ‎ ‎ ‎ ‎ 对照班(60人)‎ ‎ ‎ ‎ ‎ ‎ ‎ ‎ ‎ ‎ 课堂参与度 ‎ ‎ ‎ ‎ ‎ 回答问题人数 ‎ ‎ ‎ ‎ ‎ 7人 ‎ ‎ ‎ ‎ ‎ 3人 ‎ ‎ ‎ ‎ ‎ ‎ ‎ ‎ ‎ 操作练习人数 ‎ ‎ ‎ ‎ ‎ 60人 ‎ ‎ ‎ ‎ ‎ 54人 ‎ ‎ ‎ ‎ ‎ ‎ ‎ ‎ ‎ 完成任务量 ‎ ‎ ‎ ‎ ‎ 2个 ‎ ‎ ‎ ‎ ‎ 2个 ‎ ‎ ‎ ‎ ‎ ‎ ‎ ‎ ‎ 任务完成时间 ‎ ‎ ‎ ‎ ‎ 14分钟 ‎ ‎ ‎ ‎ ‎ 19分钟 ‎ ‎ ‎ ‎ ‎ ‎ ‎ ‎ ‎ 任务完成人数 ‎ ‎ ‎ ‎ ‎ 12人 ‎ ‎ ‎ ‎ ‎ 5人 ‎ ‎ ‎ ‎ ‎ ‎ ‎ ‎ ‎ 任务完成效果 ‎ ‎ ‎ ‎ ‎ 90%‎ ‎ ‎ ‎ ‎ ‎ 70%‎ ‎ ‎ ‎ ‎ ‎ ‎ ‎  ‎ ‎  ‎ ‎  ‎ ‎  ‎ ‎ ‎ ‎ ‎ 七、结论 通过课前翻转学习,增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和降低构建知识的难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高效完成学习目标,让多数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信心。保持高效的课堂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 ‎[2]王竹立.碎片与重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6-37.‎ ‎[3]罗钧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J].中学教育,2016:49.‎ ‎[4]肖运锋.采用多种手段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6:160.‎ ‎[5]《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网络下载.‎ ‎[6]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网络下载.‎ ‎[7]张雪梅.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8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