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策略初探
数学论文之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策略初探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教材的魅力,讲究教学艺术,善于联系生活,运用积极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情感。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情感 策略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具有神奇的功能。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的理论认为情感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人的经验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的行动和选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行为,能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小学生数学情感的现状。 有人对百名中小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当你接触到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 调查结果: 调 查 项 目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应用题49% 方法、法则、证明23% 烦琐、枯燥,没有意思19% 成绩不及格,难4% 使人聪明、有用5% 这个结果的确令人深思,因为调查的不是普通公众。而是以数学教学和研究为对象的人,若是对小学生和成人普通公众进行调查,其结果恐怕会更令人吃惊。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课程可能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太多的阴影,从而造就许多“失败者”的心态,并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小学生数学情感发展的特点。 不同的人,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整体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具体说来: 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真情与智慧。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学情感。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能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视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 一位40来岁的女教师,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老师说:“我们再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话音刚落,一位男孩儿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位男孩儿,而后又把目光投向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小男孩儿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 “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来量。”小女孩已经开始往老师跟前跑了。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的手掌长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老师,你把你的裤腰带解下来,我们量一量裤腰带就知道了。”老师肯定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会想出这么聪明的办法。老师在大笑,真正的开怀大笑。老师一边笑,一边真的解开了裤腰带,他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 这位老师可以把一节普通的数学课上得这样有声有色,相信与她平日里与同学们之间的融洽感情是分不开的,正是这样的真情把枯燥的课变成“活泼课”。如果没有虚心真诚的接触,教师无论在前面讲解多著名的理论,学生的反应也只能是安静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你能说说说你的想发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2、发掘“数学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学情感。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学生已认识了平、闰年之后,让学生随意说一个年份,教师顺口就能答出是平年或闰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为什么这么“神”?接着教会学生巧算方法。从学生恍然大悟、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拇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笑声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3、讲究“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学情感。 教学艺术要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创设一个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在学习《商不变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算式,老师猜得数。每每提问,我都对答如流。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呀?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爸爸准备出差去深圳,他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北京至深圳的实际距离;李叔叔要测量烟囱的高度,量量它的影子就知道了。你们知道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吗?”疑问产生了思考,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智慧的课堂乃艺术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源于情。 4、联系生活实例与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学情感。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 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5、运用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学情感。 情绪理论认为:引起某种情绪的主要不是环境或事件本身,而是人对环境或事件的评价。因此,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情绪的增强剂。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教师在评价时,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或动作进行积极评价,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应洞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并迅速、及时地运用态势语或提问加以调节,使学生情绪朝着预定的情感目标发展。对学生的答问,必须洗耳恭听并一概表态。对学困生,更要“小题大作”,抓住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大加鼓励,树立其自信心。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因此,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教材的魅力,讲究教学艺术,善于联系生活,运用积极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1、傅海伦著:《论学生数学学习信念的形成与培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3、洛松扎西:《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情感培养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1期。 4、李 斌:《着眼学生发展 优化课堂评价》,《小学教学设计》2008第6期。 5、刘仍轩:《课堂教学情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数学》2008第6期。 6、高子林:《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与需要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7第1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