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摘要:学习需要有良好的态度、习惯、品质、毅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尤其是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数学、探索、精神、培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数学知识能为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学校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存在害怕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的现象。对此我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并不是由数学知识内容的难易、学生智力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而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原因造成的,如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毅力、刻苦钻研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在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毅力这些方面已经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这里我想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表一点自己的拙见。我们知道科学探索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等。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在今后可能会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新课程实施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在学生后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素质无疑将成为学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学数学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和图形,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并能自觉运用数学理念进行探究、研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而数学的教学又远非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科学精神和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我从科学精神的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加大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力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体,科学活动要求人们在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 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在七年级《游戏公平吗》的教学中,在掷一枚硬币的游戏中去探索“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时有的学生没有做任何实验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一半即1/2,而有的学生没有停留在这一简单的结论上,课后专门进行实验,最多的抛了500次,最后归纳得出“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几率越接近1/2”的结果。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专题的讨论,对部分学生在这次探究过程中缺乏求实态度、掺和主观意识进行求证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并列举了一些科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结果,而孜孜不倦进行实验的事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尊重客观的重要性,为学生建立科学的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批判精神科学认识观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 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引发的,研究对象的复杂多变使得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探索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敢于批判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之一,用批判的目光看待事物,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学会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事物,并非是盲目地要求学生用仅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批判一切,而是让学生在学会怀疑的过程中培养起一种不盲从潮流的品质。怀疑和批判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成为学习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七年级《数轴》这一节的学习中,在得出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结论后,有学生课后提出“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表示有理数”。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现有结论的不满足,我首先对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给予了肯定,继而又鼓励学生课余自己可查阅资料来验证。在此,我们固然可以预测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乃至于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可能无法进行,但绝不能因此而扼杀学生大胆怀疑的权利。或许,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不甘于接受一切的态度正是他们在今后能发现新生事物的开端!三.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理,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数学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模型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位置的确定》这一章的教学中,学生对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缺泛感性的认识,本章教学中,我们结合了生活中物体位置确定的具体方法,通过一些感性的材料先让学生构建了“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通常需两个量”的理性认识,形成一种潜在的理性思维,然后再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很快建立起了点的坐标的概念。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指能够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有成果的思维,是人类开拓未知领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等环节着手,巧妙构思,精心设问,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把学生的创新兴趣逐步培养成创新的志趣,把创新思维转化为长期保持的创新精神,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创造。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应该有耐心地赞扬学生创新活动中得出的一切结论,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创新的愉悦,保持创新的兴趣。创新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举动,只要是打破常规思维,有益于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的做法和想法,都可归入创新的范畴。 例如:我在一次数学活动中请学生们在纸上快速画一个正三角形并剪下来,同学们很快利用量角器画出60度的角再利用直尺测量使得三条边相等,而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利用两个“有一个角是30度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了一个正三角形画出剪下。我对该同学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大胆创新的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环节都可以创新,谁注重创新,谁就有机会获得胜利!参考文献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余文森 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郑慧琦 胡兴宏主编。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查看更多